冷链行业,“热”起来了?
就在今年11月,国内知名的冷链物流服务平台“瑞云冷链”,完成了一笔5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
在当前“寒气”还未彻底退散的投资环境下,冷链物流概念能拿到如此规模的融资,不难看出市场对冷链领域的关注度依然在持续增长,各路资本在冷链物流上的布局,也依旧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其实在去年11月,瑞云冷链就用营收同比2倍增长的优异“成绩单”,从三菱商事、瑞穗力合等机构手里拿到了新的战略投资机构,完成规模高达2亿元的Pre-A+轮融资。
当时,参与投资的三菱商事市场开发室室长河野通正先生说道:“今后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将继续稳步增长,同时希望作为股东可以支持瑞云公司的持续发展。我们期待瑞云能够推动中国冷链物流运输行业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今年此轮的融资结束后,瑞云冷链加上先前招商局创投、青松基金以及磐霖资本等多家知名机构的四轮融资,累计规模目前已经超过了10亿元。
除此之外,在今年年中“运满满冷运”也成功完成了B轮融资,拿到了数亿元人民币的支持,参与运满满冷运B轮融资的资本,同样是心资本、GGV纪源资本以及襄禾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冷链在物流供应链中的定位一直较为特殊,无论是贮藏技术还是运输设备,都与一般的物流基础设施不同,想要入场的资金门槛也相对较高。
随着国内餐饮行业和生物药品行业的发展,特别是预制菜的火热,冷链物流的市场需求也随之快速提高,像今年的瑞云冷链平台上,有50%的增长都来自预制菜的运输。
需求的加持促进了各路资本对冷链物流未来数字化升级的遐想,同时也迫使整个冷链物流行业不得不加快转型的步伐,在巨头“肉搏战”来临前争取拿到更多的市场资源,占据优势。
瑞云冷链创始人兼CEO郑瑞祥在今年的一次公开采访中表示:“当下的冷链市场,更像10年前快递行业的整合窗口期,参考普货物流的网络化、平台化、数字化经验,冷链物流正迎来最好的创业时期。未来的3到5年会诞生千亿规模、千亿市值的巨头。”
本文主要分析国内冷链物流行业的当前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分为三部分:
- 热起来的冷链物流行业,大家都在争夺什么?
- 当前巨头们的竞争格局如何?
- 新玩家应该如何抓住风口机会?
01 “热”起来的冷链行业
从今年8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公布的数据来看,尽管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冷链物流同比增长3.7%,冷链市场同比增长3.3%,冷链物流需求总量同比增长5.2%,保持稳定增长。
除了以上所写到的瑞云冷链和运满满冷运,近两年从冷链赛道跑出来相关独角兽其实并不少,2022年12月1日,“链库”也完成一笔5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
这笔天使轮由深圳投控东海领投,湾兴创投、汇海零度跟投,极值资本担任本轮财务顾问,融资由微众银行提供数字化创投服务支持,目的正是希望链库以行业大数据应用赋能,打造覆盖全国的一站式冷链综合服务平台。
2023年10月,专注于冷链园区无人机器人服务的冷链云工厂平台“粤十机器人”,同样拿到了一笔由海益投资领投,德太资本提供财务顾问服务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从中物联冷链委统计的数据来看,早在2020年,国内共有68家冷链物流及相关企业发生78笔投融资事件,26起已公开融资中有5起达到10亿元及以上。
到了2021年,冷链行业也发生33起投融资事件,已公开融资的20笔融资均超过亿元,其中11起均超10亿元。
资本之所以敢下重注,“疯狂”热捧冷链物流行业,最大的底气还是源自国内不断增长的冷链市场。
据中物联冷链委《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22)》统计,截至2021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达4,586亿元,同比增长19.08%,2017至2021年的五年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2%。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冷链物流市场总规模已经达到了4916亿元,按照市场保守预计,2022年到2026年,行业年复合增长率可达17.5%;并且在2025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就能达到8970亿元,距离万亿级市场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不过市场需求量虽大,国内冷链行业的发展速度却没有跟上节奏。目前国内冷链渗透率是30%,而欧美发达国家却能做到80%至90%,中间留给冷链玩家们的增长空间巨大,这也是资本近两年急于进场的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冷链行业渗透率较低的原因,主要还是各个地区的发展差异化较大,基础设施无法大面积铺设。此外行业内集中度较低,加上管理运营模式传统,导致了整体食品冷链流通率和冷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效率明显不如发达国家。
而解决此行业痛点最高效的办法就是立刻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打破过去的传统冷链思维。目前从上述的几家冷链独角兽平台来看,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应用的结合赋能,确实可以为冷链行业的降本增效带来显著影响。
其实2018 年以来,国内冷链市场已经完成了进一步蜕变,行业也随之进入到了冷链3.0时代。市场需求爆发、新技术驱动以及基础物流体系的完善,这些都是进入冷链物流 3.0 时代的最好证明。
冷链3.0 时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升级,即产业环境升级、冷链意识升级、技术装备升级、人员管理升级和经营理念升级,而这些都是当前冷链新玩家们竞争的主要元素。
郑瑞祥也曾在公开场合提到,冷链行业的转型正是一次机遇。目前对于冷链玩家们而言,谁能够率先颠覆冷链行业原有的小、散、乱的市场格局,谁将成为风口下最大的受益者。
为此资本不惜纷纷追加自己的押注,在众多玩家中努力找寻自己的“冷链顺丰”和“冷链三通一达”,给这条冷链赛道持续加热。
很显然,当前所有冷链服务平台都希望能够在冷链的整合期结束前,尽可能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进入下半场,为冲刺IPO拿到业绩上的优势。
为此当前的冷链新玩家们也纷纷主动选择背靠资本,运作一切资源给平台寻求更大客源,不惜一切代价只为提高自身的营收规模,为下一步的上市做好准备。
02 物流巨头们的冷链格局
相比于冷链新玩家们从数字化的切入,传统物流巨头们在冷链布局上的投入手笔就要大得多了。早在2014年,顺丰与京东物流就已经开始建设自己的冷链物流体系,并在9年后的今天收获了不错的成效。
根据顺丰公开财报显示,顺丰冷运及医药业务在2022年,已经实现了不含税营业收入86.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0.4%,是营收中最为重要增长点之一。
当前顺丰的冷链物流业务占比已经高达3.77%以上,布局范围覆盖全国,专业冷仓就高达22万平方米,冷运干线155条,专业冷藏运输车接近18000辆,从体量来看目前是当之无愧的冷链物流龙头。
而今年火出圈的新疆海鲜,同样也把京东物流的冷链体系带到了大家的视野里。众所周知新疆地形复杂,物流基础条件较差,但海鲜类的水产品大多要求全程冷链运输,物流成为最大的难题。
京东物流依托在新疆各地州建设的十大分拨中心,成功抓住了契机。通过京东物流的冷链卡班,新疆特色水产品能够以固定班次的干线运输注入全国的冷链仓网,最终抵达消费者。
不过这样的打法不仅门槛高,时间成本与投入都是当前同行新玩家们无法企及的。一方面布局全国性的冷链体系,首先得基于自身已经拥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体系基础,才能进一步完善,车辆和仓库也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够实现。
另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该打法也必须依靠时下最先进的冷链技术辅佐,才能降低运输成本实现规模优势。
顺丰在这方面的选择是以投资的方式,与麦当劳全球物流供应商“新夏晖”进行了技术合作,利用其所提供的冷链技术和多温度食品分发技术,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降低损耗成本。
京东物流则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温度监控平台,实现了温控冷链车的全程“0断链”“0腐损”,保障运输过程中的产品鲜度,并且目前京东物流的技术已经能够实现从原产地到消费者的全程物流信息追溯。
但总体而言,冷链物流领域目前虽然已经出现所谓的“一超多强”局面,但巨头们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拉开太大,主要原因还是冷链物流业务的服务同质化相对严重,只要拥有相应的基础条件,各个巨头之间的服务效果差异不大。
像中铁特供和海航冷链等龙头同样拥有覆盖全国范围的冷链设施,所以即便是已经实力稍显领先的顺丰和京东物流,依旧无法做到独一档的存在,物流巨头们目前仍然还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相互竞争。
另外冷链物流在对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方面相对较弱,物流公司只能从供应商环节入手提高自身议价能力,这也使得巨头们在继续布局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得提升服务质量以求达到微弱的差异化优势。
可以说物流巨头们之间的竞争压力,丝毫不比新入局的玩家要小。
03 新玩家的机会在哪?
显然,传统物流巨头们的冷链打法,并不适合冷链行业内大部分玩家,新玩家最好的进场方式还是要从数字化升级入手。如运满满建设了数字冷链平台,通过算法和大数据实现需求和供给的精准匹配;链库是其前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基于互联网、数字技术重新搭建而成。
而郑瑞祥在今年11月的采访中也曾提到,冷链市场已经进入整合的黄金时代。未来龙头企业会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网络型的,一种是平台型。
冷链物流网络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规划,使整个冷链物流系统能够实现高效的运作,确保商品在整个供应链中的新鲜度和质量;而平台型则是通过互联网与大数据相结合的数字化技术,为冷链物流优化配送方案,降低运营成本。
在冷链行业彻底完成整合之前,新玩家都有机会借助资本,在这两个方向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新机会。平台型一般可作为冷链新玩家的基本盘来去发展,根据不同场景提供不同的冷链运输方案,这也是当前冷链物流行业的头号需求,作为新企业的第一增长点最为合适。
目前瑞云冷链就像冷链物流中连接零散运力的满帮,郑瑞祥也在采访中表示:“冷链物流不缺车,缺的是效率,瑞云冷链核心是解决返程配载问题,提高司机收入,因此发展速度很快。”
按照瑞云冷链公开信息显示,他们用三年时间就搭建起了一张全国化冷链零担网络,现在拥有33个转运中心、118条干线和5500条产品线路,覆盖全国215个地级市和1600多个区县。
郑瑞祥透露瑞云冷链下一步的计划除了启动IPO以外,还瞄准了东南亚的冷链物流市场。目前东南亚冷链市场和国内面临的困境基本一致,都是市场需求大但资源过度分散,解决方案同样也与国内转型之路不谋而合。
因此,出海也成了不少冷链新玩家瞄准的一个发展方向,毕竟国内赛道目前已经开始出现拥挤的内卷现象,提前在海外寻找合适的空白市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也有部分新玩家瞄上了冷链干线这个细分市场。国内冷链干线可以分为三个板块,首先是零担板块,也就是不足一车货运量的业务,但是该板块格局过于分散,承运方大大小小散落全国各地,能够聚拢资源和市场份额的机会不大;
第二个板块是合同物流板块,也就是与企业签订期限物流合同的单,在该板块行业前100的公司总计市占率仅为20%,是新玩家不错的一个发展方向,但会与传统物流巨头发生直接的“肉搏”竞争,利润空间也极其有限。
最后一个是临调板块,这个板块对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需求较大,也是大部分新玩家们拥有绝对优势的领域,目前已经完成B轮融资的运满满冷运,在该板块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
从冷链行业下的细分化赛道中寻求新机会,毫无疑问是新玩家们首选方案,这也是整个冷链行业蕴藏机会最多的地方。【供应链范式】
图片来源:瑞云冷链平台、顺丰冷运官网
参考资料:《对话未来商业|瑞云冷链郑瑞祥》,每日经济新闻
《冷链物流人,在角落里连年涨薪》,职场Bonus
《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份额》,前瞻经济学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