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本新日军杭州湾金山卫登陆研究】
枫泾镇抗日阻击战参考资料〔日军杭州湾金山卫登陆-刘本新〕
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古名白牛村;宋熙宁间,受苏拭等人推崇的陈舜俞滴官隐居于此,时人以其清风亮节,改称清风径;又以其地多荷池,别名芙蓉镇。距朱径镇14公里。面积l平方公里。辖青枫、友好、中心、文化、和平、新枫6个居民委员会,2861户,7782人。枫围乡政府设在镇上。
元代成镇,并建巡检司署。明宣德五年(1430年)起,镇分南北,南镇属嘉善,北镇归华亭治理。民国时期设枫泾区,为松江县辖境,1966年10月,划归金山县。
枫泾镇地处沪、浙通道,为水陆交通枢纽。宋置水驿以通秀州。清宣统元年(1909年),沪杭铁路于此设二等站,民国26年(1937年)通公路。今松枫、朱枫公路在镇东南与沪杭铁路相交。
枫泾为商业重镇,是金山、嘉善、平湖、松江、青浦五县通道和物资交流中心。元设白牛务,镇上有商铺200余家。明洪武间设课税局。明清两代商贾汇集,市场兴旺,为华亭县西部繁华之地。清康熙初,里中多布局,染端匠达数百人之多,全镇仅经营土布店肆就有几十家,所产“枫泾布”,质地牢固,价廉物美,闻名江南数省。民国期间一度曾销往福建、台湾及南洋诸地,素有“买不完枫径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誉。《续修枫泾小志》录有金景西诗,描述其地风物:“白牛塘上酒旗中,南北长桥卧彩虹。烟寺晓钟焦叶雨,水楼晴槛落花风。衣冠文物声名蔼,舟揖渔盐利泽通。”
枫泾薄稻在上海素负盛名,清代米麸业久居松江府首位;苗猪、耕牛集市兴旺,为江、浙边缘主要集散地。解放初,粮食、土产、百货三大公司在镇上设分支机构,并设银行营业所。50年代中期,凭借优质猪种——枫径猪,逐步形成上海郊县最大苗猪市场。苗猪交易兴旺,年均上市量十万余头。每临清晨,河埠停泊农船多达数百条,集市贸易繁荣。“丁蹄”、“状元糕”、“豆腐干”为枫泾三大特产。枫泾“丁蹄”在沪、浙一带享有盛名。宣统二年(1910年)获南洋劝业会银质奖,后又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民国期间曾制罐头远销国外。解放后一度停产,1985年开设枫泾土产商店,恢复“丁蹄”等传统产品。
枫泾镇上有市、县、镇属工厂9家。主要产品有:黄酒、服装、玩具、塑料制品、电熨斗等。上海枫泾酒厂生产的黄酒“特加饭”,曾获国家银质奖、市金质奖,远销东南亚及欧美诸国。镇办新枫五金电器厂生产的FQT80一IA型全蒸汽熨斗,是80年代国际上流行的新式高效能多用途产品,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标准。枫径塑料制品联营厂是与上海石化总厂联营企业,总投资110万元,1985年,产值250万元,创利54万元,占全镇镇办工业产值的29%,居镇办工业之首。
枫泾镇旧时街道密集,商业繁荣。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兵和太平军激战,大批房屋被焚毁。抗日战争期间,日机轰炸,全镇三分之二房舍化为瓦砾,市镇衰落。
今主街沿市河长1公里,道路平坦,路面为水泥结构。解放后,整修旧街并新建田园、新枫、清水、新泾4条街路,全长1573米,路宽16—20米。田园路为新辟街区,建银行、商业等大楼和部分居民新村。镇区市容整洁,自1982年以来,连续三年被评为市郊卫生城镇。
镇上现有医院、卫生院各一所。枫泾医院为县级医院,中医痔科继承已故名医沈德镛祖传的挂线结扎疗法,疗效显著。枫围卫生院中医外科治疗疗毒、蛇咬亦较有名。
教育方面,元代已建义塾、后又有书院,清代有各类私塾十余所。现有中学2所、小学l所。枫径中学为完全中学,原名私立澄志中学,建于民国33年(1944年)。
枫泾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明有工诗善画并任太医院御医的陈以诚,清有状元蔡以台及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谢塘。近代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外科医生陶艺生。民国初期有被誉为“围棋国手”、建国后任上海围棋学校校长的顾水如。当代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
民主革命时期,曾发生“枫泾暴动”,共产党员陆龙飞、袁世钊在斗争中英勇牺牲。
旧有海慧寺、城隍庙、乐、寂景、平社等名胜古迹,今俱毁。镇南有致和桥(圣堂桥),建于元致和年间。镇西有占地60亩的枫泾公墓,是沪郊四大公墓之一。
2023-11-8在上海龙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