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64年,邓小平到兰州视察,看到一妇女:你居然在这里,了不起!

0
分享至

她,家境优渥但矢志报国,远渡重洋积极求学;她,身在海外但心系祖国,冲破艰难险阻只为报效国家;她,大漠埋名三十载但功勋卓著,为“两弹一星”项目鞠躬尽瘁。

王承书

既有资格见马克思,又有资格见爱因斯坦”是学生们对她最中肯、最权威的评价。

她到底是谁?为何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回到过去,感受她卓越的才华与伟大的人格魅力。

“不信邪”的王二小姐

1964年1月14日,一个原本平淡无奇的日子,但在大西北的一处名为“504”工厂内,无数的眼睛正在紧紧盯着一套分离装置,现场的气氛可以说达到了窒息的程度。

为了保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中的铀-235物质的丰度达到1000级以上,保证原子弹能够在爆破实验中发挥出真正的威力。

中央决定在大西北504厂进行分离实验,以求满足这一要求。

我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504厂

在人们的目光下,一块块经过严格处理的“黄饼”被依次放入容器中,之后按照处理要求依次进行专业地分离。

而随着分离工作的深入,测量仪器上的数字也在不断变化中,人们的精神也逐渐开始紧张起来。

其中一位身着朴素工装,佩戴眼镜的中年女工更是目不转睛地盯着仪器,生怕一丝懈怠数据就会从身边溜走。

“850、900、910、930、950、980、990、1000,我们成功啦!”

当仪器上的数字达到1000时,本来安静的现场突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呐喊声,之后笑声、欢呼声、哭声也依次传来,在场的人们全部沉浸在这一幸福之中。

504厂

这一重大的讯号,代表着我国核武器浓缩铀提取取得了圆满成功,我国也成为全球第五个可以独立生产武器级浓缩铀的国家。

在一众欢呼雀跃的人群中,那位“普通的”中年女工此时却转过身去,欣慰地闭上了眼睛,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一瞬间,她仿佛回到了过去,想起了过往的点点滴滴……

1912年6月26日,一个小女孩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作为家中的二女儿,饱读诗书的父亲以《书经》中的内容给她取名为王承书。

与那些含着金汤匙,出身优渥但崇尚奢靡的富家千金相比,这位“王二小姐”却显得与众不同。

她有着异乎寻常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无论是课堂上学习的各种文化知识,还是在家中管理各项账目,她总能打理得井井有条,准确无误。

同时作为新时期的女性,“王二小姐”还富有主见且“不信邪”,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

1930年,头顶着“天才少女”光环的王承书顺利进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四年的学习生涯不仅让她的成绩更上一层楼,同时也让她接触到了更加高深的物理知识,让她的知识储备进一步提升。

毕业后,她不仅成功留校担任物理讲师一职,还获得了学校的最高荣誉“斐托斐”金钥匙奖。

王承书

“七七事变”爆发后,为了躲避战火,王承书被迫前往南京、武昌、桂林、贵阳等地进行工作,路途中王承书看到了反动政府与军阀对百姓的残酷欺压,也见识到了日本侵略者对祖国大地的践踏,这也让她坚定了爱国理念和为国奉献的崇高精神。

回想起自己过去的岁月,王承书可以说是“爱情和事业的双丰收”。

颠沛流离的路上,她有幸邂逅了自己未来的亲密伴侣——留英核物理博士,后来成为我国核物理方面泰斗级人物的张文裕

二人相濡,为我国的核物理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核物理专业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而另一重要的事件,就是王承书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期间做出的一项“惊世骇俗”的决定:以已婚女性的身份前往美国留学。

起因是在一次闲聊当中,她书无意中得知美国知名的高等学府密歇根大学设立了一项专门的奖学金,目的是鼓励来自亚洲的女性前往美国进行留学。

但这一奖学金有一个非常“刺眼”的规定:已婚女性不得参与

而一心向学且富有主见的王承书显然不能苟同这一说法,接着便上书该校委员会,阐述自己的主张。

信中,她这样写道:“我一直以为,女性不应该被家庭被性别所束缚,一个真正有事业心的女人是不应该靠是否已婚来决定的,已婚女性也应该享有接受更高教育资源的权利。

王承书

简单而有力的话语,以及对事业强烈的进取心深深打动了美方人员,最终密歇根大学破格将她收入麾下,同意了她赴美的申请。

对于这件事,身边的诸多好友都非常不解,纷纷问到:“你丈夫也是学有所成的人才,又不是养不起你,你干嘛非得远渡重洋去那里读书呢?

对此一向谦逊的王承书也发起了脾气,她回答道:“女人必须要有事业心,不能什么都依赖男人,我为什么让他来养我,凭什么自己不能念书,自己学习呢?

1941年8月,王承书独自一人前往美国求学,期间她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乔治·乌伦贝克(George Uhlenbeck),主要从事气体动力学、气体输运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赴美前期,她一度陷入困顿当中,也免不了在工作与生活中受到一些人的白眼与嘲弄,但她依然坚持研究与学习,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专业的研究当中。

而导师乌伦贝克在多年后回忆起王承书时,也用“卓越杰出,不可多得的专业人才”来形容这位才华出众的女弟子。

赴美期间,王承书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绩。

铸长剑,隐姓埋名三十年

1949年,远在海外的王承书和丈夫第一次在收音机中知道了新中国建立的消息,欣喜之余两人立下誓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义无反顾回到生养自己的祖国。

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

一方面,两人已经在美国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王承书的导师乌伦贝克就曾断言:“王只要留在美国,那么以她的能力,她就是下一个居里夫人。

而丈夫张文裕也因为“张氏原子”的发现,而在欧美物理学界名声鹊起,被外界称为:“物理领域诞生的又一卓越的人才。

一旦回到祖国,那么二人的前途命运都会被改变,一切将会从零开始。

另外在“麦卡锡主义”蛊惑下,美国政府对于想要归国的华裔科学家一直持敌视态度,不仅派出特务对相关人员进行跟踪监视,还对其电话和书信进行无理的监听和检查,甚至限制其人身自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

为此,王承书一边与丈夫将书刊笔记秘密整理邮回国内,一方面不断地向美国政府递交回国申请,哪怕多次被拒绝也依然竭力争取。

1956年10月6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阔别祖国十余年的二人终于回家,并被委派到国家核心部门担任重要的职务。

此时的王承书,并不会想到自己将会为这个国家作出怎样卓越且不可磨灭的贡献。

归国后不久,按照国家的要求,王承书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铀同位素理论研究。

1958年,已经功成名就的王承书突然接到一通电话,来人正是时任三机部副部长、知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三强

电话中,后者希望王承书能够放弃过往从事的铀同位素理论研究,转而从事受控热核聚变相关内容的研究,目的是为我国核武器研发工作做好准备。

“国家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国家也希望你能够担当这一重任。”

钱三强话语间充满了信任和肯定,这正是对她过往工作的充分认可。

最终在一番考虑后,王承书坚定地向钱三强回复了那铿锵有力的三个字——“我愿意”。

接到新任务后,王承书开始向苏联专家学习,一方面通过自学俄语来掌握相关文献及专业书籍信息,另一方面她还经常带领同事去苏联学习,确保大家能尽快熟悉工作内容,尽快开展相关工作。

钱三强和王承书

就在学习结束归国途中,王承书想尽一切办法成功将俄语版的《雪伍德方案——美国在控制聚变方面的工作规划》一书翻译成了中文,之后又翻译了多部有关于热核聚变方面的论文与文献,为我国研究热核聚变等相关内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材料。

就在王承书“另起炉灶”,在受控热核聚变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后不久,“中苏交恶”的艰苦年代到来了,面对着苏联专家背信弃义的现实情况,面对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有可能“夭折”的窘境,钱三强又一次想到了王承书。

1961年,钱三强致电王承书希望让她负责高浓度浓缩铀的提取与转发工作,确保在苏联专家撤走后我国的浓缩铀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依然是百分之百地信任,依然是那句铿锵有力的“我愿意”。

与上一次工作不同的是,由于高度的保密性,所有参与研发的人员必须身处大戈壁,隐姓埋名的同时还要放弃之前所有的功成名就,从此“物理学家王承书”消失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物理界,取而代之是一名“朴素而不普通的技术专家”。

可以说那段时间,丈夫和孩子都不知道王承书去了哪里,在干什么。但他们隐隐约约地知道,自己的爱人、自己的母亲正在带领手下的工作人员完成一项在外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繁琐晦涩的数字与公式,周而复始的复杂计算,一次又一次地测试,成为了王承书每天的工作内容。

经过不断地测试与改进,1964年1月14日,原子弹的高浓度浓缩铀被成功提取出来。

而在3个月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真一同前往兰州视察工作。

当接见504工厂相关人员时,邓小平一眼便认出了穿着简朴的王承书,并亲切说道:“北京一别多年,想不到你居然在这里,你真是了不起的人物。”

而在两年后的国庆节上,毛主席的一番话更是奠定了王承书的历史地位:“你就是我们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后,王承书又再一次参与到我国氢弹的试验工作中,作为承担核原料分离的总负责人,她本人依然需要继续隐姓埋名,从事这一艰巨的事业。

面对钱三强第三次的询问,王承书依然是那句坚定的“我愿意”。

经过她与同事十余年的努力,我国的核原料离心技术走向了工业应用阶段。

由她提出激光分离法浓缩铀研究,也被后人加以应用,并于1991年取得了圆满成功。

淡泊名利,鞠躬尽瘁

如果说对待工作,王承书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话,那么她对于个人荣誉和个人生活水平的态度却令人感到吃惊。

工作多年,即使取得了如此高的科学成就,可她与丈夫张文裕还依然挤在50平米的房间内,家里的冰箱、洗衣机、电视机都是最便宜的产品。

唯一看起来“高大上”的则是家里三个堆满了书籍的普通书柜,凡是来过王承书家里的同事,在面对这一简陋的环境时,都不由地感到一丝心酸。

不过对于后代人才的培养工作,王承书可一点都不“吝啬”。

早年工作时,她就拿出80元工资来资助年轻人才或者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事,后来更是将积攒的全部积蓄都捐赠给希望工程。

晚年的她身患眼疾,面对着600元一支进口注射药,她幽默地说道:“把钱省下来给年轻人,我的眼睛根本不值这些钱。

年轻人回忆起王承书,都说她是个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的老奶奶,轻声细语待人,严于律己是她最好的标志。

1994年6月18日,辛劳了一生,为我国核物理事业奉献了一辈子的王承书老人,永远合上了那双操劳的眼睛,终年82岁。

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人们看到了这样一份简单的遗嘱,内容如下:

1. 去世后不搞追悼会,不致悼词,不做遗体告别仪式。

2. 剩余个人资产全部捐给“希望工程”,同时7222.88元作为最后一笔党费上交国家。

3. 遗体交由医学机构解剖使用,不保留骨灰。

4. 全部书籍和个人笔记、文字材料交给华北六零五所(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的前身)保管。

当所有人看到这份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遗嘱时,全都痛哭失声。

人们为我国核物理领域失去了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感到遗憾,她82载的人生看似平淡但从不普通。

面对阻扰和干扰,她毅然回归祖国,通过燃烧自己的生命和才华,为祖国的国防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而在功成名就之时,她又默默离开,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默默付出,可以说王承书的一生将她的一切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事业,献给了人民!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留存。

因为有了像王承书老人这样无私奉献、奋斗终生的人,我们的祖国才能厚积薄发,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他们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化作世间的一股清风,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不断奋进,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谨以此文,向王承书老人致以最为崇高的敬意,王老千古!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璟言历史
璟言历史
今明鉴于心
339文章数 288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对以领导人申请逮捕令 外交部回应

头条要闻

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对以领导人申请逮捕令 外交部回应

体育要闻

兄弟们,为了我,拿下冠军吧!

娱乐要闻

杨洋乔欣聊天记录曝光!还牵扯张天爱

财经要闻

重营销轻研发 “扫地茅”股价已跌去78%

科技要闻

微软发AI PC:这次真的能与MacBook竞争了

汽车要闻

四排八座纯电MPV/续航超过800km 翼真L380开启预订

态度原创

旅游
本地
时尚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旅游要闻

四川广元男子拍到会呼吸的泉水 反复涌出又消失

本地新闻

强制措施展铁腕 “交叉执行”勇亮剑

中年男人:比颜值更重要的是“仪态+打扮”!看完3组对比就懂了

公开课

近视只是视力差?小心并发症

军事要闻

美方无理指责中方向俄提供军事装备 中国代表当场回击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