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吐槽电影院】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1950年,联合国会议。
伍修权叮嘱同声传译员唐笙:
帮我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拼写,必须一字不差。
得到确认无误的示意后,伍修权克制地笑了。
年轻的李晓,坐在后方,顿时泪如断线。
这一秒落泪的镜头,震撼我的不仅有演员的感性、悟性与控制力,还伴随着深深的共鸣——
张子枫分明在演我。
一块桌签,承载着新中国首次亮相联合国的千钧分量,也承载着中国人民不再受辱的决心和尊严。
讲戏时,陈凯歌只对张子枫说了一句话:“中国人到这很难不掉泪”。
这正是《志愿军:雄兵出击》带给我从身至心的双重震撼:
穿越到百废待兴、内外交困的新中国,心疼先辈的难,更感染了意志的燃。
百感交集化为泪水溃堤,仿佛隔着时空在与先烈同呼吸、共心跳!
恢弘震撼
整部电影,几乎全是大场面。
一边,是焦灼刺激的朝鲜战场——
夜渡大同江,志愿军脱下棉裤潜行作战。
江水冰寒刺骨足以冻死人,唯有如此才能搏一线生机,用意志“趟过”生理极限;
三所里阻击战,为切断美军南逃路线,以血肉之躯干装甲坦克。
谁敢相信,这是一支刚刚结束德川之战,又立马以14小时奔袭145华里的奇迹速度投入战斗的疲惫之师?
血战松骨峰,百余人阻挡美军一轮轮重火力轰炸,誓死不退。
没有枪炮子弹,便用燃烧的身体死死抱住敌人,在战火中烙印成不同姿态。
每场战斗都在灼烧我的胃,每一帧画面都壮烈到头皮发麻。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字,仿佛在多年后活了过来,焕发前所未有的温度和力量。
另一边,是铿锵激辩的外交舞台——
松骨峰战斗打到最惨烈处,镜头从战壕里一只只举起的手,切到了伍修权将军在世界面前举起手。
这只手,在联合国席位上敲出剧烈回响,以强硬姿态控诉美国武装侵略。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抗美援朝时期振聋发聩的呐喊。
跟着张颂文掷地有声的台词,我也深深出了一口气。
从前线的炮弹轰鸣,到后方的风云际会,双线交织并行、文戏武戏相得益彰。
在牵涉如此庞杂的战争史诗中,仍然能将战争局势交代得一目了然,叙事节奏让人一刻不敢走神,情绪浓度分分钟引人落泪——想到这,不得不佩服陈凯歌的老辣道行。
但即便从影40年的陈凯歌也不得不承认:
要全景式展现3年抗美援朝战争,规模之大、意义之深、任务之重,是自己前所未有的导演生涯最大挑战。
399天,每天睁开眼睛就是地狱级闯关模式。
但陈凯歌的个性,从来不是避开麻烦,而是要得更多、想得更大。
在他的精益求精之下,剧组变成了既能裁衣描红、又能飞天遁地的造梦军工厂——
25000套服装,5万斤军服;
1.1万平道具库,10万余件道具;
占地近万平的中南海院落,上万张设计稿和美术概念图……
最终幻化成电影中的恢弘场景和震撼视听。
而且,除去这些具体数字带来的宏大冲击,我看电影时还有一种强烈的感受——
陈凯歌没有刻意用冷色调表现战争阴云,而是运用了大量暖色调。
有东北人家的金黄麦田,有营地休憩的冬日暖阳,有林间行军的夕阳剪影……
温暖色调既与血色战争形成残酷对比,我想,它同时传递着一种和平的希望,一种深情的缅怀。
也像极了志愿军和电影人于戏内戏外共同散发出的理想主义光辉。
细腻还原
陈凯歌下了苦功,也懂得使巧劲——
用小细节去撬动史诗篇幅,用意象去填补历史的想象空间。
在战争大片里留下一眼可以辨认的质感和灵韵。
“拍一部电影建一座城”的陈凯歌深谙真实还原的力量。
提前几个月布光造景,等比例复刻安理会会场;
外交官的服装分东西阵营,寻找跟当年相仿的布料;
使用道具多是古董,用旧物的温度、刻痕和毛边精心雕琢岁月的质感;
历史人物的造型精确到每根头发丝,联合国群演就算不入镜都要力求贴脸;
伍修权发言还原到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构图、分镜甚至和历史影像无异……
对历史细节的尊重,带我们穿越回历史现场。
也帮助演员瞬间入戏。
幕后花絮中,当张颂文看到跟当年几乎一模一样的场景,情绪一下被带动,眼眶泛红。
真实还原的冲击力,恐怕比陈凯歌一流的讲戏能力还要来得更有效果。
甚至细节狂到什么程度?
陈凯歌亲自设计唐笙的耳环,要表现出“心里边有点动的感觉”。
作为爱国华侨,在逐字逐句翻译出伍修权慷慨激昂的发言时,她端庄职业的神情下一定掩藏着情绪的万顷波涛。
演员多,戏份有限,于是每次亮相、每帧画面都要做到不开口也在表达。
在严谨扎实的创作态度下,陈凯歌并没有丢掉一贯的人文表达。
意象如泼墨挥洒在电影的各个角落——
松骨峰战斗,有必要种一棵松树,来作为志愿军铁骨铮铮、屹立不倒的精神实体;
为了一分钟的镜头花两年时间种麦子,如此,才把安宁生活湮灭于硝烟中的痛感传达得具体可感;
1:1搭建鸭绿江大桥,只因“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核心意象无论如何不能放弃。
熊熊燃烧的经费,烧在看得见的大场面,也投入在我们不易察觉的地方。
它们看似是一晃而过的背景,又或者只是一记闲笔,却在宏大叙事中让人念念不忘。
意象的隐喻象征之外,还有对照——
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毛主席看着国庆烟花在城楼绽放,南朝鲜军打过三八线的战报就在此刻传来,一个新生国家的悲欢交加尽显于此;
有留白——
彭德怀为探战况孤身闯敌营,不拍他如何躲过侦查,只拍他顺利出现在朝鲜某个矿洞,思绪跟着几株芦苇随风飘荡;
有伏笔——
车站,孙醒给戴如义、杨少成递出的香烟,在松骨峰再次出现,人生最后一支烟见证了战友三人的重逢和永别……
既用细致入微的材料还原历史,也用文学手法强化基调。
让《志愿军:雄兵出击》区别于一般商业战争片,拥有回味无穷的余韵——真实而不失美感,雄浑与细腻并存。
论表达上的巧思妙笔,还得看陈凯歌!
情感呼吸
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毛主席、彭德怀等绕不开的历史人物,也能看到李晓、杨三弟这样的原创人物。
人物虚实结合,丰满了时代巨轮下个体的情感和命运。
中国人的情感始终作为暗线,串联起一张张脸和一群群人,使之变得鲜活而饱满。
38军军长梁兴初,首战差点因为他吃败仗。
被彭总骂到狗血淋头后,他一番衷肠道出了“私心”——
决策迟疑是因为不想造成更多牺牲,仗打了这么久,也想让战士们看一看新中国,过一过好日子。
王骁的台词讲得越是克制,越是想让人放声大哭——
铁打的志愿军也是会怕的血肉之躯,也是一个个想拥有未来的人啊!
还有争当“志愿军第一个兵”的毛岸英,28岁那年壮烈牺牲,让历史记住了他的年轻和英勇。
魏大勋,把他演得很温暖、很明亮,让人一想到就忍不住叹息的程度。
出发前,看到毛主席正在愁肠百结地开会,他没有打扰,站在窗外望了父亲很久。
虽然已经习惯了聚少离多,但谁能想到,这就是父子俩的最后一面。
来到朝鲜战场,他结识了深受战争创伤的杨三弟。
两个年轻人的短暂神交,成为这场残酷战争里少有的治愈时刻。
然而越是治愈,毛岸英的牺牲、杨三弟的再次失去,才越刺得人生疼。
陈凯歌懂得,保家卫国的英烈情怀不是空中阁楼,而是从思念、分离、创痛这些私人情感一步步生发出来的。
爱国的意志,归根究底来自于家。
同样的家门钥匙,朝鲜征战的李默尹有一把,在联合国的李晓也有一把。
打完这场仗,一家人才能走进那扇魂牵梦绕的家门,像以前那般团聚。
一把钥匙,串起天涯相隔的李家父女,也写尽了家、国的密不可分。
正因为陈凯歌对人的深层理解,才能让家国情怀落地生根,穿透银幕,让70年前的志愿军精神依然在今天产生剧烈回响。
看到结尾彩蛋,更是迫不及待想看第二部!
寥寥几笔,勾连起新旧人物关系,埋下成长暗线。
等着看好戏吧,这一部的后劲势必会在后续两部里持续荡漾。
今年国庆档的大片本就不多,浇灌了初心与诚意的史诗巨制更是唯此一部。
看点爆满,情怀应景,表达高级。
无论从哪个维度看,《志愿军:雄兵出击》都绝对值回票价!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吐槽电影院】原创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