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往生西方的条件。在这里面,共同的一个条件都是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能生。大家看《无量寿经》讲的三辈往生的共同条件。一共是三条,三辈往生都有这样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愿生彼国”,不发愿没用,这是核心;第二个,“发菩提心”;第三是“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有一个最低限度“乃至十念”,不能做到专念、一向专念,临命终也得十念。这是《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都必须具足的条件——发菩提心。三辈往生,上辈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中辈是至心专念彼国,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下辈至心欲生彼国,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可见“菩提心”是《无量寿经》里讲的三辈往生的共同条件。《观经》所说的下品往生是一种特殊情况,极恶之人造恶,临终值遇善知识为其开示,这是非常特殊的情况,此种不属《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的范畴。注意,九品三辈不是一个对等的关系:上辈等于上三品,中辈等于中三品,下辈等于下三品。《观经》的下三品不是《无量寿经》所说的三辈,不在那个范围之内,所以《无量寿经》必发菩提心,而《观经》所说是特殊情况。《观经》讲净业三福,这又是往生西方的条件,“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净业一福,世间之福,世福。很多人做不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记得密乘戒的那些条,开口就是“违依止法骂辱师,轻玩故犯三律仪,嗔恨心说同学过,有情离乐得欢喜”。第一就是违背依止法、骂辱自己的师长,这是最严重的过失。第一条重罪,别的都不含,违背依止法,骂辱自己的师长最严重。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净业三福的第一福。我们念对上座、对长老、对和尚的恩德,有的人不明白,一个丛林里面依止的是方丈,唯一的一个依止的师父。在过去即使是十方丛林,和尚也是所有人学修所依的对象,这是亲教师。只要在这个丛林里留下来住,都是依止和尚而住。所以建立的关系是依止关系。违背依止法果报非常严重。净业三福的第一福奉事师长大家要注意遵循。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出世间之福,已经从修世福到出家持戒。“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还不是普通的道理,菩提心都发了难道会不信因果吗?这里的因果是净业因果,愿生必定能生的因果,是净土的因果道理。“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读诵大乘就是学修大乘,还要以此教育他人。“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净业正因”四字,净土之业的真正的,最准确最无偏差无误谬,做这三件事情肯定没有问题。想要往生,离开净业三福则没有用。所以大家不能修行一辈子还做这样的打算:五逆十恶做尽也不要紧,临终十念就往生了。这跟我们修一辈子不相应,所以我们不讲临终十念、一念,我们得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我为什么不谈下辈往生的问题,因为还真不能把目标定在下品往生,我们起码要生个中品,要有这么个打算才行。
第三,彻悟大师净土修行十二字纲领。《彻悟禅师语录》卷上之“普说”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后面有一大段对这十六个字的解读,“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十六个字是印光大师极为推崇的净土修学要诀。净土修的不得力,拿这十六个字来做照妖镜检查。拿它照照自己看,是不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有没有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来看后面的内容,先讲要求出离,“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我是要求出离,但是这么多的众生他们难道不要出离嘛?“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所亏,心有未安。”也就是说把净土当成是一个自己躲清闲、找安乐这样的一个修学方便是不对的。自利的人于佛法的道理是有亏的,怎么能够心安呢?既不符合佛法道理,心也不能安啊。“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所以彻悟大师说“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怨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修行如果有障缘就是因为菩提心没有发,“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然大心既发,应修大行。”既然发了菩提心就要修大行。大行是什么呢?“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就把净土法门推出。所谓深信者,什么叫深信呢?“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佛绝对不会骗我们,佛讲西方极乐世界能往生,绝无虚言;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他肯定能把我们救度过去,决无虚愿。“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问佛而能自信者也。”信因果的道理以后,不要说佛说了,自己一推也能相信啊,深信就这么来的。“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所以净的法门和禅的法门是一个道理,不是两个。这个地方,彻悟祖师就把这一点在这里点了出来。“横遍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这就是念佛的奥妙。如果没有受用,我们就要看我们有没有以本具的佛心念心具之佛,而不是佛是佛,我是我,西方是西方,娑婆是娑婆,打成两截。“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我本具的佛怎么能不响应我本具足的佛的佛心呢?净土宗的法门与般若的法门,乃至各宗,唯识见、中观见完全融合贯通。彻悟大师的这段话值得大家细读。(未完待续)
· 法会预告 ·
-FIN-
责编 | 妙 性
编辑 | 种 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