烷基卤化物是一种多用途的反应前体,其通过卤原子的合成转化可以获得不同的官能团。因此,探索发展烷基卤化物的类似物对复杂分子的合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烷基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易衍生等特点,近期,美国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Xukai Zhou和董广彬课题组发展了一种脱乙酰基卤化方法,将一系列甲基酮转化为相应的烷基氯化物、溴化物和碘化物。该反应是通过生成芳香副产物(即1,2,4-三唑)来驱动的,其中使用N’-甲基吡啶酰肼酰胺(MPHA)来形成前芳香中间体(PAI),使用卤原子转移(XAT)试剂来淬灭烷基自由基中间体。该反应可以有效地利用多种甲基酮生成伯和仲烷基卤化物,且具有广泛的官能团兼容性以及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相关成果发表在J. Am. Chem. Soc.,2023, DOI: 10.1021/jacs.3c08176上(Scheme 1)。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首先,作者选择了一种非挥发性的酮1a作为模板底物对脱酰卤化反应进行了探索(Table 1)。通过一系列条件筛选,作者发现当使用1a(0.2 mmol, 1.0 equiv), MPHA (1.0 equiv), 1-AdCO2H (10 mol%), 4 Å分子筛(80 mg),在THF(0.08 mL)中50℃反应5小时;随后加入TsBr (1.5 equiv),并在THF(2.0 mL)中100℃反应1小时,可以以86%的产率得到溴代产物2a-Br(entry 1)。控制实验表明,在不存在酸催化剂和分子筛时,反应效率大大降低。在确定了最佳溴化条件后,作者将注意力转向氯化和碘化反应。当将TsBr换为TsCl (1.2 equiv),并加入BSA(bis(trimethylsilyl)-acetamide)(2.0 equiv),在PhF(2.0 mL)中100℃反应3小时,可以以83%的产率得到溴代产物2a-Cl(entry 12)。其中,BSA的加入可以有效抑制氢化副产物2a-H的生成。
随后,作者对最具挑战性的脱酰碘化过程进行了探索。尽管TsI是一种高活性物质,但当作者使用它反应时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碘化产物,而主要得到的是磺酰化副产物2a-Ts(entry 18)。虽然副产物2a-Ts形成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这一结果提出了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碘自由基可能是比Ts自由基更好的SH2离去基团,从而产生竞争(Figure 1A);二是在反应条件下,烷基碘产物可能不稳定。为了克服这一挑战,作者认为可以通过在体系中添加不太稳定的烷基碘化物(如tBuI)与TsCl一起作为XAT供体来实现脱酰碘化(Figure 1B)。实验结果证实了作者的设想,当使用tBuI (2.0 equiv),TsCl (1.2 equiv),在PhCl(2.0 mL)中100℃ oC反应30分钟,可以以89%的产率得到碘代产物2a-I(entry 17)。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在筛选出最优反应条件后,作者对此转化的底物范围进行了考察(Table 2)。实验结果表明:1)整体上来讲,溴化过程展现出很宽的底物范围;2)反应可以兼容vinpocetine, camptothecin和cholesterol等活性分子骨架;3)反应可兼容卤素、三甲基硅基、酯基、醚、酰胺、炔、烯、氰基、酰胺、亚胺、硼酯等一系列官能团;4)反应可以放大至2 mmol规模而产率基本保持不变。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紧接着,作者探索了此转化的合成应用(Scheme 2)。首先,作者采用一锅法,通过脱乙酰碘化和SN2反应串联实现了不同官能团化的产物2a-a1-2a-a5的合成(Scheme 2A)。随后,当作者在底物中串联不饱和键后,可以实现脱乙酰卤化与自由基环化反应串联,实现一系列环化产物4a-4e的合成(Scheme 2B)。接下来,作者利用简单易得的α-单氟和二氟酮,通过脱乙酰卤化过程实现了一系列偕二氟卤代烷烃的合成(Scheme 2C)。与之前文献报道的单氟烷基卤化物的合成方法相比(需要5-6步,产率 < 20%)(5a),此方法只需要从相应的酮底物出发,经历两步即可以以相对较高的收率得到产物。最后,作者通过烷基碘的迭代同系化策略实现了一系列烷基碘同系物2a-I-1-2a-I-2的合成。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为了深入理解反应机理,作者进行了一系列机理探索实验。在碘化反应中,作者监测到了大量的t-BuCl副产物(96%,eq 1)。此外,交叉实验表明在标准碘化条件下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卤素置换,从而排除了存在Finkelstein反应途径的可能性(eq 2)。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最后,作者通过DFT计算对反应过程进行了进一步探索(Figure 2)。计算结果表明TsX首先经历S-X键的均裂形成相应的卤自由基和相应的Ts自由基。随后,卤自由基攫取PAI中N-H的氢原子。在受到形成更稳定的1,2,4-三唑产物的驱动下,离域中间体Int2发生C-C均裂反应生成烷基自由基中间体Int3(21.9 kcal/mol)。随后的卤化过程则分为两种途径:1)在氯化反应和溴化反应中,烷基自由基分别与TsCl(TS 2-Cl)(13.7 kcal/mol)或TsBr(TS 2-Br)(9.0 kcal/mol)发生SH2反应(例如XAT),生成2a-Cl和2a-Br,并再生Ts自由基进行链式反应。2)在碘化反应中,t-BuI是比TsCl更好的XAT供体(TS 3-I12.7 kcal/mol VSTS 3-Cl13.7 kcal/mol)来提供2a-I和叔丁基自由基。尽管叔丁基自由基可以直接从PAI中攫氢(TS 4),但反应垒会更高(27.8 kcal/mol)。这与实验过程中单纯使用t-BuI不足以促进碘化反应这一实验结果一致。因此,对于此转化更有利的反应途径是叔丁基自由基与TsCl之间发生另一个几乎不需要活化能的XAT过程,从而形成t-BuCl作为副产物,并形成Ts自由基重新启动反应。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总结
美国芝加哥大学Xukai Zhou和董广彬课题组发展了甲基酮的脱乙酰基卤化策略,实现了相应的烷基氯化物、溴化物和碘化物的合成。该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且具有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这些特点使甲基酮可以作为烷基卤化物的类似物。此外,作者还利用脱乙酰卤化/环化反应实现了官能团化环体系的构建。此反应的发展为其它自由基中间体的反应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微信号:chembeango101
投稿、转载授权、合作、进群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