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野菜的日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张春森的家是花桥镇蓝杰村张河口垸,他生于1907年3月,姊妹六个,他是老大。由于家里贫困,小时候,他没吃过一餐饱饭,没穿过一双新鞋,更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
张春森的父亲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常年在地主家打长工。
五岁的时候,张春森就跟着母亲挖野菜充饥。
立春过后,几场春雨下来,野外一片碧绿,是挖野菜的最好时机。田埂边的地菜、米菜、苦苣菜、野菠菜、红背菜、鼠曲草。水边的野芹菜、芦蒿等等,都是穷人家常见的“粮食”。
每天早上,张春森就跟在母亲的后面,提着菜篮,拿着小铲,来到野外。五岁的张春森不认识哪些野菜能吃,哪些野菜不能吃,都一股脑儿的装进菜篮。母亲就耐心地告诉他,教他挖那些能吃的野菜。
每次挖完野菜回家,母亲都要把野菜仔细分类,有些野菜像地菜、米菜、野芹菜等可以直接炒或煮着吃,有些野菜像苦苣菜、枸杞芽等需要先焯水后才能吃,不然的话,十分苦涩,难以入口。
母亲非常能干,每次都把不同的野菜做出不同的味道。看着饥肠辘辘的孩子们大口的吃着野菜,父亲和母亲的眼里都含着泪花,露出苦涩的笑容。
母亲还把野竹笋,马齿笕、野菱角藤的嫩尖焯水后晒干,储藏起来,等到下半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再拿出来,作为粮食不够的补充,邻居们都艳羡不已,夸赞母亲能干。
挖野菜充饥的日子在张春森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以致于他后来参加红军后,在长征过草地没办法找到粮食时,他就教战士们挖野菜充饥,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刻。
一碗粥
慢慢长大的张春森也开始做一些家务活了。捡柴、捡牛粪猪粪积肥、扫地、烧火做饭、照看弟弟妹妹,整天也忙得没有空闲的时候。
一个冬天的早晨,母亲又和往常一样去河边洗衣服。张春森一边带着两岁多的弟弟一边烧火做早饭,也许是弟弟饿了,总是围着哥哥转个不停,眼巴巴地望着哥哥,一不小心摔倒了,趴在地上哇哇直哭。恰好母亲洗完衣服回来看到了,母亲也没有问清原因,就说道:“这么大人了,怎么带弟弟的?”说完抱起弟弟,见弟弟鼻子流血了,母亲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顺手操起一根棍子就要打张春森。张春森见状,拔腿就往外跑,母亲抱着弟弟紧跟着追了出来。
抱着弟弟的母亲怎么追得上十岁多的小男孩,母亲只好站住,气喘吁吁地喊道:“别跑了,我不打你,快回来。”
张春森心里受了委屈,一气之下,一溜烟跑出了垸。
张春森一整天在野外闲逛,也不敢回家,早饭、中饭都没吃。肚子饿了,就趴在塘边喝几口凉水。
转眼到了傍晚,张春森一个人躲在老虎垅垸一户人家的草堆里,望着快要落山的太阳,又饿又冷的他有点后悔了,嘤嘤的哭了起来。
这时这户人家的大门打开了,颤颤巍巍地走出一位老奶奶,循声来到张春森身旁,弯下身,伸出手抚摸着他的头,亲切地说:“这是谁家的娃呀?快起来,跟我回屋吧。”
原先这家只有老奶奶一个人,正准备吃完晚饭早早上床睡觉,忽然听到外面有小孩的哭声,就出来看看。
张春森跟着老奶奶回到屋里,眼巴巴地望着桌子上的一碗粥和一小碟咸菜,吞咽着口水。老奶奶知道他准是饿了,连忙说:“娃呀,饿了吧,我去盛一碗粥给你。”
老奶奶说完就转身到厨房端来一大碗粥,张春森连忙双手接过来,狼吞虎咽的喝起来。“娃,坐下来慢慢吃,别呛着。”
看着张春森狼狈的吃相,心想这个孩子肯定饿了一整天了,于是询问他不回家的原因,张春森就如数家珍地告诉她。
老奶奶认真地听完他的讲述,想了一会儿,说:“娃呀,现在这个世道做父母的多不容易呀,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养活你们可不容易呀。你要多体谅体谅你父母的苦处,你说是不,娃?”老奶奶边说边撩起衣襟擦了擦眼睛。
听着老奶奶的话,张春森点点头,顿时泪如泉涌,后悔极了。心里骂着自己太不懂事,同时又被老奶奶的善良深深地感动了。
老奶奶见此情景,连忙说:“好了,不要哭了,我这穷老太婆家也没什么好吃的,不就是一碗粥嘛。”停了一会儿,老奶奶又说:“娃,你一定要牢牢记住父母养育你的恩情。”
张春森很快吃完了,站起身。老奶奶又到厨房拿来两个蒸熟的红苕,塞给张春森,说“娃,回家吧,天快黑了,不知你娘一天没找到你会急成啥样子。”
张春森双手接过红苕,向老奶奶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老奶奶,我一定会记住你的话。”说完一转身走出大门。
张河口垸与老虎垅垸有两三里地的路程,张春森一路飞奔。
天渐渐的黑了下来,当张春森跑到垸西头路口时,却惊奇地看到母亲站在路口东张西望,张春森一下扑到母亲的怀里,哭着说:“娘,我错了。”
母亲双手紧紧地抱住张春森,呜咽着说:“娃,快跟娘回家吧。”
小长工
张春森不到13岁就被送到地主家当长工。虽然他年纪小,但地主却没有一点同情心,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活。
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到一里外的水井挑三四担水,水缸满后,又开始打扫牛栏、猪圈,给猪喂食,然后放牛。等牛吃饱已经是上午九点多了,喝一碗照得见人影的稀粥,又开始到田里忙活了。
每年的四月份是插早稻的时候。四月份的气温还很低,为了赶季节,每天凌晨鸡叫头遍就被地主叫起来,张春森穿着单衣薄裤,光着脚来到秧田扯秧苗,不一会儿手脚就冻麻木了,整个人冻得瑟瑟发抖,但是他却不敢停下来,因为如果没有准备好满足一天所需要的秧苗,早餐就别想吃了。
那年六月,连续二十多天没下一滴雨,张春森被地主逼着一天到晚车水抗旱,终于累病了,粥也没喝一口。
“不吃,也要去干活。”地主对他大声吼道,“人病了是小事,稻田晒干了是大事。”
张春森只得跟在地主后面踉踉跄跄地走到塘边,有气无力地拿起水车的车把车水。
不知道过了多久,张春森实在坚持不住,“扑通”一声倒在了稻田里。地主勃然大怒地冲过去,揪住张春森的耳朵,瞪着眼睛骂道:“装什么装,快起来,你看水车的龙骨也弄坏了,你得赔我的水车。”
刚骂完,地主抡起拳头就要打张春森。
这一幕刚好被在另一块田干活的父亲看到,他急忙跑过来,一把抱起张春森,转身向地主求情道:“东家,实在对不起,你看,孩子的脸都蜡黄蜡黄的。你大人有大量,多多包涵。”
父亲把张春森抱回家,母亲看着眼睛都睁不开的孩子,抹着眼泪说:“真是苦命的孩子。”
经过母亲的精心调养,七天之后,张春森才慢慢复原过来。他怯怯地望着母亲,说:“娘,我不想给地主家干活了。”
母亲望着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孩子,还有这么多弟弟妹妹要养活,你是老大,你不干活,弟弟妹妹怎么活命呢?”
张春森还想说什么,可是看到母亲无助的眼神,又噎了回去,什么也没说,只是紧紧地握着拳头。
到了七月,只要太阳一出来,地上就像下了火。树枝上的叶片耷拉着,没有一丝活气,平日里欢蹦乱跳的大花狗,整天也只好蹲在大树的脚下,张开嘴巴,吐着猩红的舌头。
七月正是收割的大忙季节,张春森在半夜里就被地主喊起来割谷,一直割到快中午才回家休息一会儿。下午又要捆稻、挑稻。挑稻是最苦最累的。一担稻少说也有九十多斤,路再远也不能放下担子休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干这么重的活,实在是难为他了。
一天下午,已经挑了四五趟的张春森有点坚持不住了,担子越挑越重,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每走一步都十分困难。这时,张春森一只脚在田埂边一滑,连人带稻子摔倒在地。地主气愤不过,拿起扁担冲过来就要打他。
张春森一个激灵,猛地站起来,夺下地主手中的扁担,毫不示弱,站在地主面前,怒目圆瞪。
在田里捆稻的叔叔、伯伯们迅速跑过来劝阻,才平息了一场争斗。
我要当红军
张春森不愿忍耐地主的压迫,他说什么也不再给地主家当长工了,决定到蓝杰铺上的店里打短工。
他先后在染坊、豆腐店、铁匠铺等店铺打短工干苦力。尽管他勤劳肯干,可是店老板心狠手辣,张春森呕过不少气,挨过不少骂,遭过不少白眼。
幸运的是他在这里遇到了跟他一样打工的年轻人。比他大三岁的蓝世遇对他特别好,像大哥一样,总是帮他干活,每当店老板对他不公的时候,蓝世遇总是据理力争,帮他说话。比他小的蓝世旺则灵巧活泼,每次他被店老板责骂而心情郁闷的时候,蓝世旺总是想着法子安慰他,有时还从地主家果园里偷来的橘子、枇杷给他吃。其他与他差不多大的蓝和尚、蓝大贵、蓝余庆也在铺上打短工,张春森都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困难的日子里,不知不觉就到了1925年。在县城梅川当店伙计的蓝文峰,也就是蓝世遇的堂兄,经常回到蓝杰,把世遇、世旺、张春森这些年轻人召集在一起,跟他们讲外面的事情。
已经满十七岁的张春森从蓝文峰那里懂得了很多道理,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对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地主老财,只有抗争,我们这些穷人才有出头的日子。
1926年蓝杰成立农民协会,张春森第一个报名参加,每天与协会委员们一起,走村串户,发动农民抗租抗债。后来蓝杰成立赤卫队,蓝世遇任大队长,张春森更是坚决果断地报名参加了赤卫队,轰轰烈烈地开展“三杀四抗”(杀贪官污吏、杀土豪劣绅、杀流氓地痞,抗租、抗税、抗粮、抗债)运动。在广济县委的领导下,张春森先后参加了大金暴动,攻打郑公塔、花桥新庄垸、郭德元、童司牌等重要战争,他每次都冲锋在前,毫不畏惧。
张春森的父母见他整天忙忙碌碌,有时一个月也不回家一次,担心他在外面有什么三长两短,心里非常着急。两人商量来商量去,决定找一户人家的女儿定亲结婚。因为张春森已经二十多岁了,要不是家里穷,早该结婚了。
张春森的父母托媒婆四处打听,不久,终于找到一户周姓人家,周家父母通情达理,女儿勤劳朴实,经媒婆一说合,双方父母都满口答应。
父亲托人捎口信给张春森,说母亲病重在床,让他迅速回家一趟。已经是广济县游击队突击队员的张春森,听到这个消息,急急忙忙地请假回家看望母亲。
心急如焚的张春森火急火燎地赶回家,却发觉母亲好好的。他很是奇特,母亲便不再隐瞒,说出了骗他回来的真实想法。张春森非常惊讶,也非常反对。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往事又一桩桩、一件件地呈现在面前,他想起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挖野菜充饥的日子,想起了给地主家当长工时受地主欺负的日子,想起了在蓝杰街打短工时被剥削的日子,想起了蓝文峰讲的只有打倒地主推翻剥削阶级咱们穷人才能过上好日子的话语……
天亮时,张春森拿定了主意,找到父母,坚定地说:“爹、娘,这婚我不能结,我已经决定这一生跟定共产党了,我要当红军,为天下的穷苦百姓打天下。”父母亲看着眼前的儿子,一时竟不知道如何回答,张春森接着说:“我常年在外打仗,不能害了人家姑娘,万一我……”
“孩子,别说了。”母亲急忙打断他的话,“娘不反对你闹革命,也不反对你当红军。可是你也老大不小了,成个家总是应该的吧?”
“爹、娘,先给弟弟成家吧,我的事就不烦二老操心。”张春森又讲了很多道理,终于说服了父母。
于是张春森告辞了父母和弟弟妹妹,参加了红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