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渡江战役结束后,国民党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家卫国,我国又进行了抗美援朝,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国又经历了好几年的战争,这也导致我国错过了好几年的发展时光。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相比之前有了很大提高,1956年,有关部门开始酝酿建造一个大型的礼堂,供中央开会使用。1958年,为了迎接十周年国庆,北京市规划局专门到莫斯科考察,计划筹建一个可容纳万人的大型礼堂,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大会堂的建设被提上了日程。
1958年10月,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工建设,1959年9月3日,人民大会堂竣工,从此之后,人民大会堂不仅成为我国重要的地标建筑物,而且这里也召开了很多重要的会议,见证了波澜壮阔的历史。
不过,这么重要的地方,在1966年却发生了一件事。当时是1966年2月,在人民大会堂北面的二楼,有一个服务人员突然听到了一声清脆的响声,她立刻找到安保人员,向安保人员报告了这件事。因为地点的特殊性,安保人员对这件事非常重视,立刻进行了排查,经过检查后发现,人民大会堂北面二楼有一块玻璃破碎,而且在玻璃破裂的夹层里面,还找到了一枚小口径的子弹弹头。
人民大会堂是何等重要的地方,玻璃居然被子弹击破,安保人员发现这件事后立刻就向上级汇报了当时的情况,安保负责人也非常重视,第一时间到了现场,曾担任公安部副部长的于桑亲自负责调查这起案件,案件也惊动了周总理。为了尽快查明原因,公安部门还成立了专案组,请了很多专家协助破案。
一开始,专家根据苏联的经验,提出了“两弹点之间弧线的另一端便是射击点”的说法,根据这个原理,专案组的专家推断射击的地点应该在长安街的快车道上,这样的话,整个案件就复杂起来,而且侦破案件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不过,当时北京市公安局有一个年轻人却提出了与专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玻璃破碎不均,弹道是变形的,所以射击地点肯定距离人民大会堂较远,推测子弹应该来自于人民大会堂北面更远的居民区。
这个提出不同看法的年轻人名叫陈建华,当时他年仅26岁,刚刚参加工作三年。陈建华之所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是来自于大量的实验。原来,1963年,陈建华成为一名警察,为了分辨子弹、石子等物体不同距离击打玻璃的状态,他做了几百次实验,对实验结果了然于胸,不过,因为陈建华还很年轻,所以他提出自己的观点时,专家并没有采纳,后续公安部门对1000多辆经过长安街的汽车进行了排查,没有发现任何线索。
案件进行不下去时,有人想起了陈建华的意见,为了谨慎起见,专案组首先在西郊做了射击实验,所得到的结果与陈建平的观点完全一样,于是专案组便把射击地点假设到人民大会堂北面更远的居民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果然找到了射击人员。原来,当时是一个16岁的学生在用枪打鸟,谁知子弹竟然一下子飞到了人民大会堂。事后公安部门没有追究这个孩子的责任,只是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