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区,伫立着许多承载着城市血液和情感的历史建筑,它们组成了城市的文脉,吸引市民游客们纷纷驻足阅读。 这一次,走进沈家花园。
字多不看视频版↓
本号视频内容散布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中
同名 视频号 微博 B站 抖音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 携手开创美好未来
▼点击观看▼
1937年8月14日,随着中国空军对黄浦江上日军舰队的一声轰炸,淞沪会战正式开始,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八集团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奉命保卫上海右翼,尤其是防止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对上海形成夹击之势。
为盯紧防线,张发奎把指挥部驻扎在距离海岸线不远的奉贤南桥,而在这里,有一座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精致花园洋房——沈家花园,它历经百年风霜,见证了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记录下许多来来往往的时代故事。
沈家花园原是沈梦莲的别墅,而后抗战初期,统领的奉南川三县联防指挥部及奉贤县政府曾驻扎在此,先后经历过日机轰炸,以及忠救军为报复日军的纵火,所幸主楼结构基本无损,得以保存。
解放后,沈家花园回到了人民的手中,1956年,奉贤县人民政府开始迁入此办公,从此沈家花园承载了许多奉贤人的集体记忆。
2018年12月,“南桥源”项目正式启动,作为奉贤老城区的第一个城市更新项目,“南桥源”承载着奉贤老城的复兴梦想,关系着老城百姓的切身利益。
什么是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对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对于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有要求及早施行,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
曾经奉贤县是现代商业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更是政治中心,而南桥是奉贤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桥的总体规划始编于1982年,随着老城的扩张和现代化改造,曾经车水马龙的街景逐渐被千篇一律的都市风貌取代,奉贤启动“南桥源”城市更新项目,目的就是要把这些老城中尚存的历史痕迹、被城市快速发展切断文脉的建筑,从现代楼群中剥离出来,并为它们注入当下所需要的新功能。沈家花园作为南桥九景之一,对它的保护,既符合了城市更新的理念,同时又融合了还院于民的宗旨。
作为奉贤区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近代西式花园别墅建筑,沈家花园具有鲜明的海派建筑特点。
在园内,既能看到科斯林式柱、宝瓶式水泥栏杆,又能看到古朴的歇凉亭、精细的水磨石楼梯,花园的建造借鉴了西方先进的设计思路,又与东方人的居住理念与使用需求相结合。
沈家花园采用了“修旧如旧”的修缮理念,力图在建筑结构、色彩等方面最大程度地还原建筑原貌。在主楼部分,去除一楼大厅原有的木质地板,重新露出水泥花砖的原有图案,新装木质门框和百叶窗;在园内设置了蜿蜒小径,保留紫藤花架,再现花园的特征和风貌。
保护性修缮既是对建筑生命的延续,亦是对其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的保存与弘扬。
改造后的沈家花园逐步形成“一园多馆”的格局,遵循“公益性、文化性”的原则,举办过文化历史类展览。在挖掘保护历史建筑文化遗存的同时,也激活了老城区的街区活力,从形式,也是从精神上真正做到还院于民。
袁烽 南桥源项目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院长、教授:“不是说一切都是新的才是好的,确实是有旧有新,它内容的混杂感是一种尺度和肌理的延续,带来的是一种价值。”
宿新宝 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 副院长:“现在全国的城市发展理念,都是在强调城市更新,这也是我们经过大拆大建的诟病之后,所意识到必须要走的一条路,上海在这方面其实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舒畅 文史研究专家:“把尘封已久的奉贤文脉把它发掘出来,通过展览或者其它形式重现于世人面前,让现在的人们更能了解到,或是切身接触到奉贤以前究竟什么样子。”
让建筑可阅读,让老城区焕发新生,给城市做有机更新。
在时光的长河里,沈家花园的水泥花砖再度绽放光彩,恍若历史的记忆被唤醒,这座花园洋房重归人民的怀抱。
在上海市区,伫立着许多承载着城市血液和情感的历史建筑,它们组成了城市的文脉,吸引市民游客们纷纷驻足阅读。而沈家花园和它们一样,尽管坐落在城市的一隅,但同样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纷繁历史,它欢迎你们前来,触摸门前的广玉兰,于洋房里静默,一起阅读那些隐藏在时光里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