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自此之后,我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1929年1月,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红四军主动离开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前往赣南以及闽西,开辟了中央根据地。在中央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国民党丧心病狂地对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围剿”战斗,红军也经历了五次反“围剿”。
1934年10月,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面对复杂的形势,被迫离开了根据地,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也是一个老红军,他不仅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而且还参加了长征,是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
这个人就是王英高。王英高出生于1913年,江西省泰和县人。在王英高的青少年时期,他的家乡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王英高也受农民运动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0年,17岁的王英高参加了红军,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道路。
参加红军后,王英高活跃在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以及后续的长征。那段时期,王英高担任了红1军团野战医院第1所指导员、中央军委附属医院政委等职务,为红军的医疗卫生事业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同时,在长征中,王英高也力所能及地救治伤员,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抗日战争时期,王英高担任了八路军总部野战医院教导员等职务,他也继续投身我军的医疗工作建设,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千里长途转运伤病员等上级交代的任务,保障了八路军野战医院更好地为战斗服务。
解放战争时期,王英高担任了晋察冀军区炮兵团政委等职务,是华北一带炮兵部队的主要创建者与指挥官,为解放华北地区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王英高也在战争年代致力于我军炮兵部队的建设,是华北军区炮兵部队发展壮大的功臣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王英高被任命为华北军区装甲兵副政委,因为华北军区装甲兵司令员黄鹄显参加了抗美援朝,所以留在后方的王英高实际负责华北军区装甲兵部队的全面工作,王英高也迅速组建了相应的机关,补充了机关管理人员,并承担了为步兵师组建训练坦克自行火炮团的任务,促进了华北军区装甲兵部队的发展壮大。
1955年大授衔时,42岁的王英高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少将。授衔之后,王英高继续从事装甲兵部队的建设,他组织军事训练、战备训练,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装甲兵部队的建设中,是我军装甲兵发展壮大的功臣之一。2001年,王英高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8岁。
值得一提的是,与王英高相比,他的三个亲家的名气更大。王英高的长女名叫王彦彦,她长大后嫁给了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王英高的二女儿名叫王英英,她长大后嫁给了开国中将徐立清的儿子。王英高的长子王倩倩,长大后娶了开国上将杨成武的女儿杨东荣。也就是说,王英高的三个亲家一个是元帅,一个是上将,还有一个是中将。另外,王英高的女婿,也就是徐小岩,后来的成就也很高,2006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