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古为华胥之国伏羲所都,据《山海经·内经》、《辞海》、《越绝书》记载“阆圜福地”是“天帝藏书处”。《史记》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在上游”,这个上游应是位于长江、黄河之间的西秦岭南坡西汉水上游及成徽盆地周边地区,包括甘肃天水和大地湾,四川阆中和三星堆在内的千里之地,这个以远古阆中为中柱的500公里文明带,是人类感知天地的玄妙圣地,这里孕育了人祖伏羲、女娲和华夏三皇五帝,这里产生过世界轴心文明。
一、盘古开天的传说
阆中具有约327万年前的人迹史,也是唯一具备“五城十二楼”完备仙道文化体系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据《释史》引《五运历年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髮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髄为珠石,汗流为雨泽”,神话说是无极盘古一本化万殊而生天地。现距阆中古城西南一百多里的盐亭县(古为阆中县域)仍有盘古出生地和盘古王表的传说。
二、地质演变成就阆中原生文明圣地
在距今6500--3650万年前,地球处于新生代第三纪之始新世纪时期,发生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古地中海退却消失。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不断抬升,在西部急剧形成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南北走向的褶皱狭长裂谷带,东部形成缓和平坦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带下沉形成平原,如两湖平原、南襄平原、苏皖平原等。到距今350多万年的第三纪晚期及第四纪,灵长类古猿诞生,由于喜马拉雅山再度强烈隆起,从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长江浸蚀作用加剧,巫山被切穿,使东、西古长江贯通;由于华北板块、秦岭板块和杨子板块多期次碰撞,加之随后造山期強烈板内造山作用的迭加改造,形成了独特的复合造山带地质构造,成为統一中国大陆的主要结合带。以华山及太白山主峰为标志的秦岭山脉,橫贯东西,雄踞中央,为我国地质、地理、生态、气候的南北分界线。以秦岭为结合部而形成的南北之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
目前世界公认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华夏文明都在地球北纬30--31°间,唯有古华夏文明没有中断过。阆中地处长江、黄河两流域之间的嘉陵江上游,在地球北纬31--32°间,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员冯时在《阆山渝水风物长》中的说法,从考古学研究角度,可将中国上古文化从大格局方面划分为以太行山以东的“夷”文化区和太行山以西的“夏”文化区。按照四川大学教授童恩正提出过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理论,北到辽河下游、南到黄河下游、再向南到长江中下游的这样一个纵向分布的广大地区,这个地带上的民族应该是一个文化共同体,阆中就是在这个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上,这一文化共同性就是八角(八卦)图像。伏羲画八卦,伏羲母华胥,居古阆中嘉陵江华胥之渊,阆中是华夏民族原生文明发源地。
三、阆中存在先天皇遗迹
第四纪冰川期时,大陆冰盖向南扩展,动植物也随之向南迁移。间冰期时气侯转暖,动植物又向北回迁。冰期和间冰期植被带的移动范围最大可达纬度30°,这在地层剖面中可明显地看到喜冷和喜暖动植物群的交替现象。由于自然环境变迁,第四纪后期大型陆生哺乳动物发生过大规模绝灭,第四纪是人类出现和发展的时期,也称人类纪。人类纪经历几百万年的自然灾难,从毁灭与重建,从远古、上古、中古,地球再次经历了天体带来的300年大洪水期。经我国冰川学术界颇有影响的第四纪冰川遗址研究员韩同林在阆中灵山考察后,明确为发生于200—3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遗址。
在巫山县,科学家发现了距今202-204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在资阳县出土了著名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在铜梁县、资阳鲤鱼桥、成都羊子山以及汉源县,发现了大量距今约几十万年到二万年前的古人类遗迹。据《春秋纬》称:“自开辟至于获麟,凡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即从先天皇盘古氏算起,至鲁国获麟公元前481年,共有3276000多年人迹史。先天皇后历五十万年进入“中三皇”时代。据《路史•中三皇纪•天皇氏》记载“望获强尊……被迹无外,无热之陵。”《遁甲开山图》云:天皇出于柱州,即无外山也。据《太平御览•皇王部》载“天皇被迹在柱州昆仑山下。”即中天皇住在昆仑山下。
《路史》载“是曰天灵(《外纪》云:十二头号曰天灵),望获强尊。”即中天皇称天灵,名望获。现苍溪境内有太获坝地名及传说,阆中地方志也有“以杨大渊驻守阆州大获城行元帅府事”的记载。《周易•乾凿度》曰:“元历无名,推先纪曰,今入天元二百七十五万九千二百八十岁,昌以伯受命。”,即从中天皇的元历元年,到姬昌受封西伯的当年共2759280年。“后三皇”中的后天皇燧人氏,距今约170万年左右。自开辟以来,至黄帝有熊氏元年,共275.778万年,而黄帝元历元年至鲁国猎获麟当年,大约为2100年。后人皇伏羲氏肇修文教,教民渔猎,据《四部精粹•列子•杨朱》称“太古至于今日,年数固不可胜记,伏羲以来,三十余万岁。”,即伏羲距今三十多万年。
从后天皇燧人氏算起,人类发展有三次飞跃:第一次是燧人氏发明用火;第二次是伏羲教民渔猎;第三次是神农倡农耕。这三位先贤被后人为“后三皇”。
四、来自阆中远古的呼唤
远古阆中地域辽阔,地貌多样,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最适合人类繁衍。据阆中地方志记载,阆中夏为梁州之域,商为巴方,周属巴子国。秦灭巴后,于公元前314年置巴郡和阆中县,辖区包括今阆中、苍溪、南部、仪陇、蓬安、西充、顺庆、高坪、嘉陵等县、市、区和巴中、剑阁、岳池部分地区。西汉初,汉高祖追念纪信,析阆中县南境置安汉县。在阆中及周边充满了无数有关人类历史文化的美好传说。
1.华胥之渊
《路史》载:“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阆中俞水之地”;《拾遗记》载“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渊,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蜀中名胜记》载:“伏羲女娲兄妹是四川阆中人,出生在县城西南十里嘉陵江边一个叫‘仇夷’的地方。仇池即彭池,又名南池,在阆中市七里坝。”;明代《览胜》云:彭池,即今南池也;《保宁府志地•理志》注:南池就是今天的阆中七里坝。在华胥之渊西北约70米、皇娘庙西约30米、皇里垭西南20多米外,有一形如古钟、高约70多米的石山包(现今邢家山),还有与其西南相连的较小石山包,一大一小象母子,即远古时的华胥之渚。渊与渚紧靠华胥住处,古人为纪念华胥,于此修建皇娘庙。华胥之渚西南角,是河水向东和向南分流处,可能是“渚之汾”。《路史》载“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決履以雖之。”即华胥在邢家山西南江水分流转弯处履大人迹而孕伏羲,留下了与雷神有关的美好传说。
2.华胥之国
华胥被称九河神女,阆中的阆字为女子居一门中之意象。《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即华胥、女娲,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穷山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淮南子·地形篇》载:“有女子国,在巫咸北陆,女子居水,一曰居一门中。”巫咸为古代大巫师居住地,有著名的巫咸山,宋人李石《续博物志》卷二说巫咸山在四川安县东南。安县在四川中部,巫咸山在其东南,而女子国又在其北陆,说明“女子国”确实在巴蜀之地,安县在绵阳西北近旁,其北的华胥之国的仇夷山,四周都是仇池水围绕,正好是“水周之”。现距阆中城北30多里的苍溪县云台天柱山和相邻太获城,也许是上古传奇之所在。
《华阳国志·巴志》载:仇夷山即仇池,四面为水,仇夷山南边平環,东面为灵山,远古是宽阔的古河道,妈皇山西边曾经是河道。据《周地图记》记载,灵山,在县东十里,昔蜀王鳖灵登此,大禹治水,筑起拦河堤,围堵嘉陵江河口,使河流改道,将仇夷山下仇池,南池填平,形成七里坝。李元在《蜀水经》中说“汉水”又称西汉水,即嘉陵江。灵山是远古的华胥故国,为太昊之治;而后世大禹曾禅让鳖灵,灵山因鳖灵为天子登临并埋葬此山而名。本地现有皇娘庙、伏羲殿、鳖灵庙和禹王宫(现阆中嘉陵江二桥西侧原有禹王宫,其墙砖多有禹王宫字样,阆中秦汉时就在祭祀大禹)。“昔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即周武王灭殷后,将伏羲故乡巴地分封给武王的同姓宗亲,赐官名称巴子。秦灭巴子国时,置阆中县和巴郡,治所均在阆中,还特设慈凫乡,即伏羲乡,考古学家王献唐认为,华胥故国在阆中不仅是传说,而是信史。
3.皇娘垭
据《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皋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伏羲是巴人祖先。阆中在秦汉时有"伏羲乡"。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说,"慈凫"是"伏羲"的重唇音,并认定华胥在阆水之畔孕育伏羲。
据上世纪80年代末马功德考证,华胥氏穴居仇夷山附近的长青岩,在仇夷山南麓生下伏羲,后人为纪念华胥生伏羲,把仇夷山南麓垭口改名皇娘垭,并修建了皇娘庙(即今七里敬老院),正殿塑华胥塑像,左右两侧塑伏羲、女娲陪像。古时皇娘庙香火旺盛,每年九月三十日是华胥生日,不但庙里的尼姑们要念经集会庆祝,还要在庙门前的大舞台上,公演川剧三至五天,城乡游人络绎不绝。
4.阆中灵山
据《阆中县志•帝制时期》载:灵山,在县东十里,昔蜀王鳖灵登此,故名。上有龙女洞。唐天宝六年,赐名仙穴山。据《蜀中广记》卷二十四载:《寰宇记》云,仙穴山在县东北十里;《大明一统志》云:“鳖灵庙,在府东灵山上,郡人以古丛帝开明氏鳖灵蜀王有功,故主庙祀之。”阆中灵山,北接梁山关口,南至东河与嘉陵江交汇处的两河口浩浩江水中,方圆不过数平方公里,从江面到山顶高五六百米,却因壁高崖陡、蔓缠林密,而人迹罕至。
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低、巫谢、巫罗十巫,感知天地,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注:“群巫上下此山采之也。”即灵山为山之天梯,云台天柱山。“十巫从此升降”,“上下于天”,宣神旨、达民情,采药当为其余事。考古专家刘尚勇在《三星堆:华夏文明新思考》说,此灵山即阆中之灵山,“十巫”乃华胥之后人,灵山上是十巫活动的地方;十巫通过灵山“上下于天”,闲暇时间里还采集各种药材。《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归藏》:“昔黄神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世本·作篇》云:‘巫咸作筮。’”可见在十巫之中,巫咸是主筮的重要神巫。“宣神旨”就是把巫咸主筮的结果告知人们。
在古代,医字或作毉,从巫;巫、医本一职。《太平御览》卷七二一引《世本》云:“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开明东有巫彭、巫低、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药以距之。”《世本》云:“巫彭作医。”,上古巫师也为治病妙手。
灵山作为上古神话天地间通道,棱形孤峰兀立于东河与嘉陵江之间,与古人天人合一、阴阳相通观念暗合,加之其顶部有九层台阶状的山丘及山顶圜丘并有九重塔的记载,特别是经考古发掘出山顶燎祭遗址,专家指出此类多见于上古,中古以来少见。而山顶燎祭多为祭天,并在九层台上,在古代皆为神巫圣王或天子规制,可见阆州灵山地位之显重。
5.蜀王鳖灵
清道光《保宁府志》云:灵山,昆仑之南大门,在县东十里,上有龙女洞。《周地图记》:灵山多杂对,昔蜀王鳖灵登此,故名。董其祥在《巴史新考》中说:“开明,无疑就是蜀之先世荆人鳖灵所建的开明氏阆中王朝之初都,”《四川民间文学资料彭县集成卷》收集“鳖灵的故事”,更直接说鳖灵是彭国人(阆中彭池、南池)。故事说:杜宇40岁时才得一儿子,在儿子出生前,杜宇请巫师占卜,显示出不吉利的长蛇。生儿后,杜宇用丝绢包裹将其甩入湔江,被一团鱼(即鳖)驮走,遇一打鱼人救起,取名“鳖灵”。鳖灵长大后,治服彭国九头虎开明兽当上彭国国王。后又治服蜀国人面鱼身的吃人怪物赤鱬,当了蜀国宰相。后来又遇孽龙堵塞天彭门,企图水淹都城瞿上,把瞿上变成龙窝,又被鳖灵斩杀,再后来受杜宇指派,成功地治理郫邑水患。杜宇老了,想把王位传给鳖灵,众大臣们不服说:“鳖灵本是彭国人,咋能当蜀国的国王呢?”杜宇说服了大家,但大臣丹和仍不服,趁鳖灵祭祖时放火烧庙。鳖灵骑着开明兽冲出火海,丢了块丝绢给丹和,丹和一看正是25年前杜宇甩在湔江里婴儿身上的东西。于是丹和遵杜宇之命,请回鳖灵当蜀王,鳖灵为报开明兽救命之恩,定国号为“开明”。
6.开明故地灵城观
灵城观(又名明瑞院、现灵城寺),位于阆中文成镇东河(宋江)边蚕丝山腰。此观主体为灵城岩大龙口太极玄洞,呈不规则穹形状,洞长50米,宽36米,高3米,可容纳上千人,低处仅能躬身而入,似张开的龙口,含珠吐露,活灵活现,浑然天成。古洞高约5米,深约80米,面积2000多平方米,洞内墙基为滚龙抱柱的镂空雕花石条砌成。洞内现存石刻造像12尊,系唐、宋、元、明时期雕刻,造像或坐或立,姿态各异。洞内还发现8块唐代至明代石碑。洞壁有近100平方米石浮阁,阁内有五、六十尊摩崖造像。洞口上方凹处,有众多涂彩小菩萨像。洞分两窟,左窟正面供有“太上老君”画像,两边各有几尊道教和佛教石雕像。两侧石壁,分别嵌有关灵城寺历史的唐、宋、元、明、清代碑帖。右窟则为道场,可见“道法自然”、“紫气东来”,道具上面有镏金人物和花草或描绘或雕刻。令人称奇的是洞内有洞、暗室连连,出现“碧玉之堂”、“琼华之至”、“紫翠丹房”“王长、赵升”“太清仙境”等石刻。洞顶山岩泉水细流,顺钟乳石、树枝、青草落地,阳光下水珠晶莹透闪,水声滴答,给人以宁静致远凡尘消洗的淋漓感受……这里先有张道陵后有何仙姑修道,作为道教场所达300余年,现石岩上犹见“何仙姑庵”款识。据现存碑刻记载:宋淳祜八年,僧绍真开始建寺,至元丁卯,大建崇楼宝阁,山门大殿,置山门大殿,置华严、般苦、涅槃、宝积四大经卷,并赐名明瑞院。
据《民国阆中县志》载:“灵城寺在(阆中)县东灵城岩,今名白沙坝。唐载初元年尝徙县治于此。”《太平寰宇记》载:仪陇县“西北有鳖水”,指今阆中灵城附近的东河。隋唐时,今仪陇、蓬安、营山县属蓬州,蓬、彭音近,蓬州之得名大约这些地方古为彭国地,而鳖灵为彭氏后裔,阆中当为鳖灵入蜀前的故地。现灵城及其白沙坝已成空地,但在唐代曾设阆州州治,在宋代还有城廓,宋代进士鲜于侁有《游灵崖》诗纪其貌。当然,鳖灵时代的灵城绝没有鲜于氏见到的那样壮观,考古人员曾多次在白沙坝台地发掘张仪城遗址无果。据推测,“灵城”可能就是白沙坝附近灵城岩岩洞。
7.昆仑墟与璆琳琅玕山
远古人们大都巢居穴处。《诗·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即指穴居。史书记载“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生黑穴”。岩洞既坚固结实,又冬暖夏凉,但象灵城岩这样巨大的岩洞并不多见,它必为部落首脑住地首选。阆中灵城为开明氏鳖灵故地,阆中灵城附近,有许多地名竟与《海内西经》中开明氏住地昆仑山地名完全一样。如《海内西经》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面有九井,以王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尔雅·释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阆中也有琳琅山,也有九井。《咸丰阆中县志》说:“琳琅山与文城山近,山有九井,分流溅石,幽若振珮。”《世纪》:“(列山),今随厉乡是也。《路史》注、《荆州记》:‘九井在山北重堑,周之广一顷二十亩,内有地云神农宅。神农所生,旧言汲一井,则八井震动。”随县南重山九井“汲一井,则八井震动”与阆中琳琅山九井“分流溅石,”皆同工之妙,都源于昆仑山,可惜今已无人知其奥妙。
8.上古三累现称灵城喦
《水经·河水篇》:“河水又南,谷水注之。”注曰:“水出县西北梁山,东南流,横溪注之。”东河水出于三累山,其山层密三成,故俗以三累名山,按《尔雅》“山三成为昆丘,斯山昆丘乎?”《水经注》作者疑三危山即昆丘,指明梁山,三危山,在昆仑山。而阆中有梁山、灵山、三累山,见《阆中县志》“灵山在县东十里,昔蜀王鳖灵登此故名,上有龙女穴,唐天宝六年赐名仙穴山,即今之梁山也。”阆中灵城喦在蚕山之腰,蚕山之上有三累山,似三星堆古三累山,取名喦,山之上也,为灵城喦。另《山海经·西山经》说:“玉山,西王母所居也。”阆中古有玉台观,距灵城不远的玉台镇有玉山。《海外西经》中巫咸国有“葆山”之名。巫咸国也在昆仑山,巫咸国的葆山也当在昆仑山。而阆中离灵城岩不远也有葆山。
《水经·水注》:“昆仑之山三级,下回樊间,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天下相同之地名多矣,唯独阆中之名只此一处,最早的阆中城恰又在灵城,是张仪俘捉巴王处,也称张仪城。《太平寰宇记》释阆中之名说:“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旧唐书·地理志》说:“阆水行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这些据状而名的说法并非阆中本源。阆中之名也可能源于昆仑山阆风和钟山,其琳琅山、灵山、梁山、玉山、葆山等地名都与开明氏和昆仑山有关,它们都分布在阆中灵城附近,说明灵城喦曾是开明氏入蜀前的故地。
9.云台天柱与昆仑悬圃
屈原《楚辞·天问》云:“昆仑悬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悬即著称于世的“昆仑天柱”;圃即闻名天下的空中花园。古书记载,昆仑天柱,高耸入天,周圆如削,其险无比,阆中先民认为昆仑是高耸天地间的天柱。苏轼“阆苑千葩映玉辰,人间只有此花新”中的“阆苑”,指阆风悬苑,即昆仑悬圃,又叫天宫花园。
综上所述,阆中从地球四纪冰期开始,逐渐有盘古开天,有巢、燧人、伏羲至三皇五帝的人类文明史传说。远古人们习惯将“昆仑天柱”与“空中花园”合称“昆仑悬圃”。阆中具备地之中、天之门之独特的自然地理,古为昆仑墟,据考古证实,唯有阆中存在过“五城十二楼”仙道文化规制,阆中从华胥之国论起,是华夏原生文明的活水之源。
阆中市伏羲文化研究学会 回春 紫真 世麟著
2023年6月21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