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周;系第71集团军某旅大校旅长
鸭绿江惊涛拍岸,正向人们讲述两场结局迥异的战争——
1894年10月24日夜,日军铁蹄从这里踏上中国国土,不到3天,清朝重兵驻守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后世有史学家认为,清军输掉了“绝对不可能输”的一仗。
风雨半世纪,另一支军队也是从这里出发走上战场。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面对强大“联合国军”,完全处于劣势的志愿军,却打赢了这一场“绝对不可能赢”的战争。
01
是什么让志愿军战士“如潮水般前仆后继地冲锋”,成为对手挥之不去的梦魇?当年毛主席给出的答案是:“志愿军打败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这“一股气”,就是军人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血性精神。
难怪,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访问美国西点军校,陪同参观的美军军官指着该校纪念馆内上甘岭战役沙盘上两个高地发问:“我们知道你们只有两个连的兵力守卫,但是不明白为什么我们7个营就是攻不下来?”精神胜于武力——拿破仑的这句话是最好的答案。
对比“谜一样的东方精神”与清朝八旗兵的提笼架鸟、醉享太平的精神状态,对比抗美援朝的辉煌胜利与清末战败的丧权辱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支军队平时文恬武嬉、不思打仗,战时就会精神涣散、畏敌怯战;一支军队如果缺乏虎狼之气,就会成为虎狼之食。
02
成平日久,历史考验如山横亘:如今这支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军队,能否还一如革命先辈那样视死如归为信仰而战?他们的血性精神是否还在血脉里汩汩流淌?不容忽视,少数官兵片面认为,未来战场“给大炮上刺刀”的精神不时兴了,“身堵枪眼,向我开炮”的牺牲没机会了,培育战斗精神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要了。
习主席在参观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队荣誉室时,对身边官兵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
长期以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融入一代代官兵的血脉灵魂,成为革命军人的不懈追求。军人血性是信仰与道德的熔铸,是灵魂与本事的迸发。人民军队无论打什么仗,拼到最后,拼的还是信仰、正义和生死与共的感情。
03
血性并非天性,不可能与生俱来、一蹴而就、永不消退。血性需要培养,也需要唤醒和点燃。只有培养和塑造官兵“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霸气,才能增强官兵敢打必胜的高度自信。
军事训练不仅是未来战争的预演,更是锻造血性胆气的“土壤”和“主战场”。
战斗精神的淬火度决定着战争实力的厚度。只有把战争“残酷、流血、对抗”最本质的属性引入实战化训练,经历血与火、苦与难、艰与险的洗礼之后,官兵才能个个虎虎生威,部队才能“遭强敌而勇过,遇险阻而弥坚”。
04
“有血性”已经成为我军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也在一代又一代军人身上闪闪发光。
新时代革命军人有血性,突出表现在突破“和平积弊”的英雄气概、战胜“致命诱惑”的清醒自觉、支撑“大国崛起”的使命担当上;体现为在血与火、苦与累的淬炼中,激荡起横刀立马的豪气、敢打必胜的底气、舍我其谁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所向披靡的锐气、宁死不屈的骨气,成为国家之剑的寒锋利刃。
军人的血脉中,汩汩流淌的血性基因是战斗力的“倍增器”,一旦培育、唤醒、点燃,必将显现“乘法”的威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