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语里,“切”同“吃”,所以江浙地区,白切鸡三字,很容易被误读为“白吃鸡”,其名不雅。
正宗江浙馆子的菜谱上,都以“上海白斩鸡”为标榜。“斩”是吴语里的常用词,“斩踵头”、“鲫鱼包斩肉”,还有股市术语“斩仓”,都在此列。冠以上海,除了地域影响力大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上海老字号“小绍兴”对其做出了重要的改良。其实今天在吴语区的苏锡常、杭嘉湖一带,白斩鸡的口味都十分类似。
据说民国时期,上海警察眼红“小绍兴”生意兴隆,经常上门白吃白喝,充满了小市民气量和智慧的老板就把白煮鸡放到冰凉的井水里浸泡,希望警察们吃了拉肚子,没想到这么一加工,鸡肉味道更好。
这故事让人下意识觉得,不管什么年代,执法者的秉性都有些类似。
其实沪式白斩鸡的制作所废无多,并不如广式白切鸡那么讲究,葱节、姜片、白水煮了就行。但由小绍兴发明的冰水浸泡,无疑是巨大的烹饪技术飞跃:鸡皮遇冷收缩,变得十分Q弹,鸡肉也能瞬间锁住水分,保持长时间的鲜嫩。
今天,煮熟泡冷水的做法,已经流传很广,大概因为操作简单,不少广式乃至川式饭馆,都会模仿沪式白斩鸡的这一手段,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本地吃法与生俱来的习俗了。
江浙地区的糟鸡,其实也是白斩鸡的一种。只是最后多了一步浸泡糟卤的工序,
糟其实就是江南人酿造绍兴黄酒后剩下的泥状物,有酒香酒味,也能醉人。上海人在其中加入海盐、冰糖、辣椒、桂皮、八角、香叶等香料,把它叫做香糟,其比例不同,决定了糟鸡口味走向,有人喜欢咸的、有人喜欢香的、有人喜欢辣的,各取所需,滋味由人。总的来说,苏锡口味偏甜,杭绍口味偏咸,沪上馆子则以包容的态度,让两派味道体现在不同的馆子里。
传统的糟鸡很讲究,先将泥状的香糟放入大口缸,铺上干净纱布,再将白斩鸡切块,用细盐擦抹后放在纱布上,一层糟一层鸡,轻轻压紧。这样放上两、三天后,酒糟的味道慢慢渗入到鸡肉中,糟鸡就做好了。
在快节奏的当下,大部分人嫌其麻烦,所以超市里有售卖澄清浓缩的糟卤,不用加工,直接将鸡肉浸在其中,也能做得酒香扑鼻,做得个八九不离十。但对于讲究的来说,终归差些意思。
下期介绍
福建:客家白切鸡·红糟鸡
|八闽红装的郎君|
转载于《食味艺文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