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了《长空之王》的首场。
这部电影,在网络上,特别是在军迷圈,争论挺厉害的。开始基本是一边倒的批评,说有不少漏洞、不太专业,以及请小鲜肉当主演等。前几天,电影即将上映了,可能是因为宣发的原因,一些军事方面的博主,可能被请去看了看或者什么,评价出现了大反转,被一些人质疑“吃人嘴软”什么的。所以,我就自费去看了下。
整体来看,电影下半场有些沉重,眼眶有些湿润。这部电影,因为本身是关于战机试飞员的电影,所以主要着墨于“在各种试飞险情下,试飞员同志们的奉献与牺牲”。里面一些被诟病的BUG镜头,一些是修正了的,这方面态度还不错。至于飞行员在战机座舱内抗冻训练的镜头,还是有的。这方面我不评价。
很多人可能比较期待歼20在里面的镜头和表现,毕竟,电影宣发镜头主打的就是歼20。军迷的话,可能更希望看到歼20在“隐身、新一代气动、新一代航电、新一代武器”等方面,所带来的优异性能的表现。
非电影镜头
从结果来看呢,1、关于歼20的镜头是比较多的,这点比在电脑上看爽一些。不过试飞主要是歼11系列在试飞。2、整个试飞的篇幅,基本是在讲发动机的不足、问题,所导致的险情,以及改进工作等,与歼20关系不大。
似乎在影片眼里,优秀的战机主要是因为优秀的发动机——这一点我已经不太怪影片,毕竟即使是军事领域里某所谓的自信派,由于对5代机性能的理解赶不上时代,也喊出了“歼20若不装备WS-15服役,就是垃圾”的话。只是,这部电影背后有那么多专业的部门在支撑,也只在意发动机吗?当然,如果从试飞员角度,发动机当然跟安全性关系很大。
按照一般人理解,试飞是不参与前线作战的。不过,试飞就是为了给前线提供更好的战机。所以,可能是出于观赏性考虑,影片安排了两场空战,而且是与美方F-35战机的空战。
第一场是开头,歼10C在格斗中对战F-35。具体起因忘了,似乎应该是近海驱离外机。即将成为试飞员的雷宇,这时的身份还是歼10C飞行员。其在与F-35的格斗中,为了对抗F-35“优异的机动性”,被迫将歼10C的机动动作,飞出了“飞行包线”的限制,然后造成了发动机空中停车,被迫退出空战。雷宇因此有些埋怨发动机不行。这个开头,算是呼应了前面我们所说的,这部影片主要着墨于发动机的改进问题了。
影片开头的这个描述,恐怕有点错怪发动机了。F-35的F-135发动机虽好,但由于F-35本身机体比较重,所以实际空战推比并不怎么高,只能算一般。所以,美方对F-35“常规机动性”的要求和评价,基本是介于F-16和F-18之间。当然,F-35由于优异的气动设计,其大迎角、过失速性能很好,属于5代标准了。
歼10C的话,其太行改发动机推力还是不错的。其空战推比,与F-35是一个档次。所以,在常规机动方面,歼10C并不比F-35差;如果说歼10C在过失速方面比F-35差一些,那也是气动方面的原因。而在空战武器方面,双方也是一个档次的。影片认为歼10C格斗不如F-35,并将其归罪于发动机推力问题,还是有些错怪了。这部影片谈的是试飞员的贡献,但也不能错怪发动机研制人员啊——虽然他们表现的相对不够惊艳。
在影片中,在空战后,“复盘”时,空军方面的人谈到了敌人隐身战机的巨大威胁。称,西方5代机对抗4代机,创造过1:75的战损记录,这就像世界拳王泰森打一个初中生,不费吹灰之力;所以,要努力研制出WS-15发动机。
这,恐怕还是有些误解。F-22是打过F-15“144:0”,不过那是多场单机对抗中的总积分,不是一次对抗中的结果。而在军演中,F-35和F-22一起对抗4代、4.5代战机,是打出了17:1之类的战损比,不过那主要依赖于两者隐身能力和优异的航电性能,所带来的超视距攻击能力。
而具体到影片里的歼10C与F-35的对抗,这是格斗,是在视距内,隐身战机没那么大优势,而且双方常规机动能力是一个档次。这里有点夸大F-35的威胁了。
第二场,就是在结尾了。这时歼20已装备W-15发动机,恰逢空海军在外海大演习,试飞员奉命担任前锋。然后,各种好玩的就来了:美方两架F-35带着2架无人僚机,直接闯进了我方演习区域。话说,美方无人僚机还在测试中前期吧,还没投入实战吧。
不过这个我们不用管。美方4架军机一来,直接与我方2架歼20形成了2打1的局面——这个,我们附近的演习编队在干嘛呢?然后,其无人机锁定了歼20,并直接开火——这个,这事还能这样?美方飞行员够“莽”啊,看来该“吃鱼”了。
我们继续看。影片被人诟病的“歼20贴海面跨音速飞行”的画面,就来自于这时歼20躲导弹了:
不过我是不太在意这些小细节的,我更在意整体的呈现。由于敌方的攻击,我方收到反击命令,然后就击落了对方的2架无人机。而在与对方F-35的空战中,我方飞行员成功锁定对方,并准备发射导弹。结果,我方指挥员以“对方战机已经开始逃离”为由,没让攻击。这个,对方首先攻击我方有人战机,我方只能打对方无人机吗?这不知道是谁的意思。
影片到这里基本也就结束了。作为第二部现代空战电影(虽然主题不是),这容易想人想起第一部的《空天猎》,并进行对比。
《空天猎》被人诟病的问题之一,就是我方双料王牌飞行员,驾驶着4.5代的歼10C战机,在空战体系的支持下,与某小国落后半代的,无体系支援的4代的幻影2000战机空战,然后不怎么占优势的描述了。
虽然当时我也吐槽了,但如今回过头来看,也部分谅解了——这基本反映了当时国内很多人对我军装备和实战水平的不自信。在6年前,当时国内主力还是4代机,歼20、歼10C等先进战机刚交付不久,这种不自信,也算普遍现象了。与《长空之王》相比,《空天猎》整体空战场面的呈现,李晨能做到那一步,也算诚意满满了——水平另说。
除了空战场面,我对《长空之王》的不满,就是其只对发动机的重视了。隐身战机,其优异的性能在于其隐身能力,新一代的气动设计,新一代的航电系统,以及配套的新一代的空空导弹等。发动机,只是其优异性能的其中一环。比如F-35空战推比比4.5代的台方战机差不少,就不是一个档次,但照样能够将台风打出高战损比,就是因为其在隐身等方面的优势。
作为一部谈试飞员的影片,隐身这方面的测试咱就不说了,其气动、航电、武器等方面的测试,得描述一下吧?而《长空之王》在这些方面却基本没啥描述,似乎认为没有先进的发动机就没有先进的战机;有了先进的发动机,就有了先进的战机。让人感觉比较偏颇,情节也比较单薄。
没有好的发动机就没有好的战机吗?这是不对的。当初美方的F-14在服役时,由于发动机推力不足,空战推比也比较低,但不耽误F-14是一款优秀的舰载机。歼20无论是刚交付时,还是后面,使用的都是性能还不错,但还不够好的俄罗斯发动机或者国产的太行改发动机,但不耽误歼20在国内演习中大杀四方,以及在与美方F-35的实际对抗中,获得优异的表现。究其原因,我们前面也说了,发动机只是一方面,而F-35的空战推比也不高——歼20即使使用的是太行改发动机,空战推比也比F-35高,大概高一个档次。
不少人对于电影,谈的比较多的是演技、情感啥的,我对这方面不怎么关注。我关注更多的,是影片所呈现的对我军装备性能、作战水平,以及作战理念等方面的整体呈现。
这是真的
对于影片来说,在空战方面,网络上有不少关于歼20的或真或假的传说,很好的反映了其优异的隐身性能、气动性能等,若能反映到影片里,应该会挺好。而影片直接排除了这些重要的、精彩的方面,大谈特谈了试飞先进发动机的问题,还是在现实中,暂时还没有实际服役的发动机,有点那啥了。
整体来看,这部电影,对于试飞员试飞工作的危险与奉献,描述是比较多的。在战机性能和空战场面的呈现方面,颇有不足。
作者:晨曦防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