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善寺坐落于长安城朱雀大街东侧靖善坊内,寺名由城名的两字、坊名的一字相结合而成。
长安城兴建于隋朝,当时称之为大兴城。而大兴善寺是隋唐时期的皇家寺院,因此取“大兴城”的“大兴”两字,“靖善坊”的“善”字组合而成。后来唐朝年间易名为长安城。
《新唐书·本纪》里记载:“优填王的尊像,在(唐)总章年初被火烧毁。”
据说南梁时期,西域优填王尊像(佛陀在世教化时代憍jiāo赏弥国之王)原本在荆州(大体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后来在隋朝年间又从台城(今南京)移到大兴善寺,这种说法似乎是错误的,经不起推敲。
现在又有栴zhān檀(檀香、白檀)像,这尊像的眼睛是睁着的,开眼代表观察世间,循声救苦之意。只是其雕刻的工艺看上去粗拙了些,跟人们口中赞叹之词有所差异。
大兴善寺的不空三藏塔前有很多古松,有一年,长安旱灾,百姓苦不堪言,因效法祈雨祭祀的传统文化,后派官吏砍下古松的树枝代替龙骨来祭天祭神灵,祈求天降雨露。
大概是认为不空三藏法师能差使龙王降雨,料想古松必定有灵气。
元和年间,画师梁洽在行香院殿堂的后墙上画了两棵松树,稍稍摆脱了世俗的观念标准。
曼殊堂的雕塑工艺极其精妙,外墙有金色的画幅,是不空三藏法师从西域带来的。
供奉佛发的塔院内有隋朝的舍利塔,塔下有记文说:“爱在宫中,兴居之所,舍利感应,前后非一;时仁寿元年十二月八日。”
栴檀像堂中有《时非时经》,是用红色的墨写的(红墨为皇家所用),放在一个大漆佛龛kān里,非常珍贵。有僧人说这是隋朝的旧物。
大兴善寺的后面原先有一个曲折回绕的水池,公元774年不空三藏法师圆寂,曲池里的水忽然枯竭,池中的莲花也随之枯萎。此后,数十年间,曲池一直处于干枯的状态。
直到惟宽禅师来到大兴善寺讲经说法,担任主持后,曲池里忽地有泉水涌入,白色的莲花也奇迹般地重新开放了。寺里的僧众无不感到神奇、殊胜。随着时间变迁,曲池后来又成为地面了。
东廊里头是守素和尚居住的院子,庭院里有四棵梧桐树,是里面守素的和尚种的。
元和年中,执政大臣来到大兴善寺后,大多到守素和尚们居住的院子游览,院中的梧桐树夏天时会出汗,污染到衣服上时就像车上润滑用的脂膏一样,无法洗尽。
居住在东门外昭国坊的郑余庆宰相,曾经与丞郎(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通称)数人到此避暑,因梧桐出汗污染众人衣物,令人十分厌恶,于是对守素和尚说:“学生为和尚伐去此树,另种植松树吧~”
傍晚时分,守素和尚无奈地对着梧桐树,开玩笑说:“我种你二十多年,你的汗使人厌恶,来年若你还有汗,我只能把你砍了。”
梧桐树好像能听懂人话似的,自从和尚对它这番戏言后,梧桐树就再没有出过汗了,到此避暑的一行人等,及和尚们都感到无比惊讶,梧桐甚有灵性。直到宝历末年,段成式说梧桐树已经十五年没出过汗了。
守素和尚不出院门,于院内围转唱诵《法华经》三万七千部。夜里常常有貉háo子来此听经,和尚吃斋食的时候有鸟鹊飞到他们掌中取食。
长庆年初,庭院前有两朵牡丹花同时开在同一个花蒂上,有个僧人在院中题了两句玄妙幽深的诗:“三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门尘。”
现在有个梵僧把憍陈如难陀的粉彩画挂于佛坛,这个梵僧对待事情不能容忍,执我见而倨傲,不太通晓中华经典。
往左看,有一尊蛤壳内神像,《旧唐书·姚宋传》里记载说:隋帝甚是喜爱吃蛤,每一餐都必须有蛤味,吃过的总数超过千万只。
一次,隋帝用餐时,有一只蛤无论怎么锤击依旧锤不开,隋帝感到很奇怪,随手放在案几上,不料这只蛤整个晚上都发着亮光,直到快天亮时,蛤壳中的肉自己脱落,壳中有一佛、二菩萨像。
隋帝见状悲痛悔恨,发誓从此以后再不食蛤。这件奇事并不是发生在陈宣帝身上,可见坊间传闻有误也。
关于阗tián玉像,高一尺七寸,宽数寸,有一佛、四菩萨、一飞仙。为一整块和田玉雕刻而成,玉质白润,没有丝毫瑕疵,如晶莹剔透的水滴,淡雅纯净。
再说说天王阁里供奉的神像,乃长庆年间铸造,本来在长安城东郭墙正中偏北处的春明门内,与“南内”兴庆宫(皇宫)的墙相连。
佛像又高又大,堪称天下之最。太和二年,皇上下令移就到大兴善寺。拆除时,腹中藏有得来的布施五百种类,高僧大德若记录的途程十简。
如今,各部众尊敬推崇、信奉的佛像已毁败,唯独天王的尊像完好无损。
选自《酉阳杂俎》声明:故事内容皆为虚构,文学创作旨在丰富读者业余生活,切勿信以为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