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两只老虎》脍炙人口,几乎人人会唱。只是,《两只老虎》的流传到底隐含了哪些文化和心理的因素,就不是人们能够明白的了。
《两只老虎》根据一首叫做《雅克兄弟》的法国民歌改编。这首歌在德国叫做《马克兄弟》,在英国叫做《约翰兄弟》,大同小异。到了中国,就被改编为《两只老虎》。歌词浅显,不过并不容易弄懂。歌词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 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 真奇怪!真奇怪!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在中国文化里,老虎算是猛兽,会吃人。但是依据动物学的观点来看,老虎轻易不会吃人,甚至认为人这种东西不能吃。前提是老虎的生存环境没有遭到破坏,有足够的食物吃。老虎的食量大,奔跑速度快,活动半径为200里地。要是二百里地以内有了两只成年老虎,就要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了。它们必须扩大搜索半径,才能捕获更多的猎物。母老虎带着小老虎成长,小老虎长大后必须要从母老虎身边分开,不然就会面临饥饿的问题。古人说的“一山不容二虎”是有根据的,抢夺生存地盘的时候,两只老虎或者多只老虎会打架,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当老虎的生存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的时候,老虎就会奋起反击,开始伤人。一旦老虎伤人之后,就会知道人这种浑身无毛,两足直立行走的东西可以吃,可以充饥,甚至随地可见,随时捕获。吃过人肉的老虎就知道人肉是可以作为食物的,于是就有了《水浒传》中景阳冈上那只吃人的白额吊睛猛虎,有了吃了李逵母亲的母老虎。在古人看来,打虎的才能称得上是英雄,武松打虎,算是英雄好汉。李逵杀了一窝老虎,也算是英雄好汉,不过借助了刀,不如武松厉害。
人们认为老虎是吃人的猛兽,就不敢靠近。其实,并非所有的老虎都会吃人,只有吃过人的老虎才会吃人。人们惧怕老虎,就要在夜里点起篝火,驱逐老虎,还要组织猎户进山猎捕老虎。但是,老虎的百兽之王形象始终都在人们观念里存在着,即便是小孩子要认识外界的事物的时候,也要认识老虎。为了避免小孩子害怕,人们就把老虎的形象做成了毛绒玩具,做成了虎头鞋,做成了塑料的萌虎形象,做成了卡通形象,让孩子觉得可爱,一点都不觉得可怕。但是,老虎是吃人的,人们需要强化自身的勇敢意志。于是,就有了《两只老虎》的儿歌。
人们要打老虎,而不能让老虎伤人。传说郑成功去台湾的时候带了两只老虎,没关好笼子,让老虎跑掉了。老百姓没见过老虎,见到街上大摇大摆走路的老虎,就纷纷上去观看,不料,老虎咬人,伤人不少。围观的老百姓拿起棍子,一起围攻老虎,最终将老虎制服。郑成功的手下出来猎捕老虎,正好带着人们制服的老虎回去交差。郑成功一看,两只老虎身上缺了“零件”——————都是被人们打的。于是,就有了童谣《两只老虎》。从歌词的内容来看,人们并不怕老虎,只是强调两只老虎跑得快,却丢了眼睛、耳朵、尾巴,说真奇怪带着某种揶揄的意思。那意思就是,两只老虎跑得很快,为什么没有眼睛、耳朵、尾巴呢?让人们去猜,其实是人们群起而攻之,打伤了老虎,打下了老虎身上的一些东西,也就不敢明说了。毕竟老虎凶猛,老虎背后的主人是权贵……
《两只老虎》符合儿童心理,让儿童对老虎产生某种嘲笑和亲近的感觉,一点都不害怕,但是也不会深究老虎为什么没有眼睛、耳朵和尾巴。只是觉得好学好唱,就跟着唱起来。儿童不怕老虎,长大后也不怕,当然更不怕恶势力拦路,需要拿出勇气来斗争。于是,由此精神引申开去,在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的时候,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邝鄘,根据儿歌《两只老虎》的曲调重新填了词,改名为《国民革命歌》。这首歌经当时的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副主任郭沫若同意,作为国民革命军军歌。歌词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想不到儿歌《两只老虎》影响力非常大,以至于改编成了《国民革命歌》。或许,从开始创作《两只老虎》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反抗和勇敢的种子,让人们不知不觉间接受了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