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能去哪?
1
过山车
工业富联跌停了。
4月19日午后,很多人都看到了这条消息,当日收盘,工业富联(601138)股价停留在17.27元,一天跌去10.01%。但就在4月20日,工业富联又涨停了,截至收盘涨了10.02%。
▲图源:百度股市通
这一跌一涨的过山车,可真是刺激。令人好奇的是,到底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可能对工业富联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我一说它的全称你就熟悉了——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
但它和我们常规印象中的那个富士康工厂有点区别。从企业架构上看,工业富联与富士康工厂都属于台湾省的鸿海精密,幕后老板都是郭台铭。
和富士康工厂的劳动密集型业务不一样,工业富联集合了鸿海精密旗下的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可以说,这是富士康的精锐。
遥想2018年6月,工业富联正式登陆上交所,市值一度超过5000亿,风光无限。
但自2020年1月后,工业富联的股价便一路向下,从最高20.85元/股跌至2022年10月的最低7.08元/股。
而过去几个月,由于蹭上ChatGPT概念,工业富联的股价刚刚焕发了第二春,此前的35个交易日股价翻了一倍。
涨势正猛的工业富联为何突然遭遇跌停?一时之间,市场上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股市逃不脱的魔咒,之前涨多了现在就得跌回一点;还有人把这次大跌归因于郭台铭,说他为了参选拉票,发表了不恰当的言论……
更多的猜测指向一则传言,有市场消息称工业富联由于供应链问题无法按时交付100万张H800显卡订单,导致英伟达取消该订单。
这则消息很快被工业富联否认了,紧接着就是涨停。
看上去,这似乎是一场股市乌龙。但从工业富联的财报中,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些信号。
年报显示,2022年工业富联实现营业收入5118.50亿元,同比增长16.4%;实现归属净利润200.73亿元,同比增长0.3%。乍一看似乎还可以,营收和净利都创下新高,但再一看扣非净利润,似乎不太理想——
同比下降0.9%。
增收不增利的背后,2022年工业富联的整体毛利率约7.26%,较2021年下降约1.05个百分点。究其根源,工业富联的三大主营业务中,营收和利润贡献最大是通信及移动设备和云计算板块,但是这两块业务毛利率非常低。正如钛媒体所言——
公司业务模式基本上是代工厂,并且高度依赖苹果,议价能力不强。
▲图源钛媒体
2
“全球最大代工厂”的忧伤
年报中的数据也能佐证这一点。
2022年工业富联前五客户销售额为3248.33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63.46%,其中单个客户销售比例就超过总额的50%。
工业富联也想过改变现状。在工业富联董事长李军旗致股东的一封信里,曾提到要开拓“第二曲线”,聚焦“半导体生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大数据,机器人”等方向。
尽管给出了路线图,也做了一些努力,但目前来看,工业富联这些所谓的“第二曲线”,依然是看不到落地价值的空中楼阁。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尽管工业富联号称是富士康的“高科技精锐”,但在很多投资者眼里,它仍旧是一家代工厂。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一点,工业富联的忧伤,正是整个富士康的忧伤。
《财富》杂志评选出的2022年全球500强企业排名榜中,鸿海精密(富士康)排在第20位,年营业收入达到2146亿美元(约人民币1.5万亿元),远超阿里、华为,甚至超过了中国工商银行。
支撑起这个超级商业帝国的,是无数基层劳动者。数据显示,光在中国大陆,富士康就建立了30多个科技工业园区,员工总数一度超过百万,它也被称为“全球最大代工厂”。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郑州富士康,它是全球最大的iPhone生产基地,生产了全世界近一半的iPhone新机。2020年,中国出口额百强企业,郑州富士康排在第一,出口总额为316亿美元,是华为终端出口总额的近一倍。这个出口额,占郑州进出口总额超过80%,占河南进出口总额约60%。
作为“全球最大代工厂”,富士康也想着变一变。
比如造车。2021年,富士康先后与拜腾、吉利联合发布消息,又是提供资源,又是成立合资公司,跨界之心极为迫切。去年郭台铭生日那天,富士康更是一口气发布了三辆车,名字泛着一股“特斯拉”的味道——
Model B、Model V和Model C。
说起来,富士康其实一直有个“造车梦”。早在2005年,富士康就曾收购台湾安泰电业,正式涉足电瓶线、倒车雷达等车用电子产品制造。
看得出来,富士康早就想挣脱“苹果代工厂”的标签了。
3
富士康,能去哪?
富士康的忧虑有着现实的考量。
时间回到2016年,富士康营收9414.86亿元,同比下滑了2.75%,这是其自1991年上市来营收首次下滑。这背后,彼时iPhone在2016年的出货量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同比下降。
到了2022年,这个趋势更为明显。行业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1亿台,同比下降11.3%。
要知道,富士康近50%的收入都来自苹果公司,苹果手机出货量一旦下滑,富士康的感受最为直接。
更关键的是,为了防止对富士康的过度依赖,从iPhone 4s开始,苹果公司就陆续让和硕科技、广达电脑、纬创集团、英华达、比亚迪等加入了iPhone的代工。伴苹果如伴虎,“代工之王”也害怕被替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富士康也有了其他的心思。
特朗普在任期间,富士康积极响应其号召,宣布要在威斯康星州投资100亿美元,新建一家液晶面板生产厂,以创造1.3万个工作岗位。但有意思的是,好几年过去,那里却丝毫没有要投产的迹象。
此外,富士康还把目光瞄向印度、越南、墨西哥、捷克、匈牙利等多地,外迁产能之意明显。看着富士康动作频频,有人甚至直言——
富士康这是要撤离了吗?
客观来说,中国是需要富士康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富士康都是各省争夺的“就业大户”。以郑州为例,2021年,郑州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达到5300亿,是富士康来之前的35倍。光郑州富士康一个地方,就一度承载了30多万人的就业。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富士康更需要中国。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包含了全部41大类的工业。中国的产业链分工之细,能达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富士康第一大客户苹果,2021年的190家供应商中,有91家是中国企业,占47.9%,排在第一。
此外,富士康刚来大陆的时候,享受了极低的劳动成本,且各地给了它充足的成长政策和资源空间。
例如当年的郑州,不仅给富士康批了近10平方公里土地建厂区,政府甚至还亲自帮富士康招工。还有成都,与富士康签约后,当地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将16万平方米的厂房建成,而且还成功招募了2万名工人。郭台铭自己就曾直言——
百分之九十的财富都来自于大陆。
产业链、供应链、人口链、市场链……多年的扎根与交融,富士康注定很难离开中国。有一句老话,郭台铭和富士康都应该明白——
一个人的命运,固然要靠个人的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 金投研好文推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