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县名的由来
盐亭位于古蜀国的东部边境。春秋战国时期,蜀与巴为争地盘而常有兵事,蜀国遂在今县境内弥江(古孱水)建烽火亭以观敌情和守备,称为潺亭。秦时改为秦亭,汉代复旧称。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万安县治所迁至潺亭,称为万安县,为盐亭建县之始。公元553年更名为潺亭县。因境内多盐井,公元554年更名为盐亭县。盐亭之名沿用至今已历1600余年。
盐亭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蜀国北向出川的重要通道,有“剑门后卫”、“巴蜀咽喉”之称。根据乾隆版《盐亭县志》载:“千山雄峙,万壑竞流,介潼绵果阆之间,居然锁錀,达西秦北燕之道,俨若咽喉。东永泰而南东关,幅员之错布如绣,左弥江而右梓水,襟带之回绕若环。洵北川之要区,实西蜀之严邑。
《太平寰宇记》载:“盐井亭故名盐亭”。《蜀记》说“灵江东盐亭井。”《周地记》说“今之县也,因井为名。”可见南北朝时期盐亭就有盐井。隋唐时四川有64县产盐,其中就有盐亭、永泰两县;宋代四川52县产盐,其中就有盐亭、东关两县(东关即今天嫘祖镇);《元丰九域志》说:“盐亭县管盐井三,一井见煎,永泰县管盐井五,东关县管盐井四,三井见煎,一井废。”《宋史•地理志》载:“盐亭有盐井六。”元代因课税特重,故井多废闭,《四川盐法制》载: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盐亭井额二十,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迭增井二十一,二十四年迭增井一百有五。光绪初年有井一百九十六口。可见从乾隆时期,盐亭盐业持续增长的态势,逐渐兴旺发达起来。到民国二十六年统计:“全县已有盐井1143口(不完全统计),民国二十九年统计天然气井有1759口,加上卤水井,期数在2000口以上。”此时无论是盐井数量还是产盐质量均堪称盐亭盐业史上的极盛时期。
盐的古法制作
打井
01
① 打井,是治盐的第一道工序。先是有经验的师傅找到并确定井位置,(钎由钎头、钎杆、金瓜、钎环组成)栓绳子往下打钎,借助钎身重量,先提高约2至3米,突然放手,钎猛然下打,钻入土层或砂石层,最后一直打到连山石层,将连山石打穿后,就到了盐水层。
02
②边往下打边用特制的提须子往外提泥浆,提须子是用楠竹经加工制作而成,用工具将上中部竹节凿穿,最底部保留,在中上部侧面开口,底脚开口并用皮子制成灵活开闭阀闸,提须子放下井时会自动打开,泥浆会进入其内部,用力上提时,泥浆重量会封闭开口,提出井外再由人工将泥浆倒掉,冲洗一下,再进行下一轮操作。
03
③为了使井壁坚固,不至于垮塌,边往下打井还要边往下下轴,轴是请木匠师傅专门制作而成,一般高约1.8—2.0米,用柏木或硬杂木制作,方法是先选杆直且粗细均匀的木材,将树木表皮去掉,从中锯开,分为两半,将中间树心挖去,留1.5—1.8公分厚度,合则为筒状,两头分别制成方便两根逗接的榫卯状,合成筒状外用火麻缠绕,加抹上用桐油石灰拌和的膏状物,用于防腐,耐久又坚固。井口有圈子石,是在一张石板中心凿直径20公分圆孔。轴一般会下致連山层之上,确保井壁安全,为后面的取水打下基础。
盐亭盐井遗址
盐井圈石
取盐水
①在位于打好的井旁搭设楼架,用一根直径30多公分、高约10多米的圆木,挖洞栽入地下,四周用土夯实,顶端向几个方向,用拉绳拉好,在其顶部安装天磙子,柱身设有方便上下的梯步,用以检修或安装天磙。
②取盐水的筒也是楠竹特制而成,筒高约4米,竹节用专用工具打通,在筒的底部用青杠木做成枋,用以加固筒底,使之经久耐用。在筒脚颈部,开孔用于进水,用牛皮或牛筋做成眼皮子,灵活开闭,进入水中,由于水的压力会自动打开,待水灌满后往上一提,由于重力作用会自动闭合,就能将水提出来了。
③在驴车房利用驴或骡子转动轮盘,在天磙子的作用下,用绳子将盐水提出地面,待装满水的筒完全出来后,大声吆喝一身,那边驴车房叫驴停止前进并刹车,然后借助人力将盐水分别放入早就等着担水工人的桶中,放完之后又开始下一次的打水操作。
取盐水
晒水
担水工人将淡盐水倒入清水湟桶中沉淀,沉淀后的盐水再经过晒水楼,竹竿穿孔搭架,形成坡面且梯级,让水经过到达晒水坝,自然蒸发一些水分,最后到达盛水池中,此时盐水浓度增高。
烧盐灶熬盐
用七口大锅一字型排开,装入盐水烧上大火,就向流水线一样,前面四口锅是盐水,用大瓢子将前面四锅中熬浓的水翻(舀)到后面三口锅,就将水分熬干,最后出现成团状或盐砣子,铲起来、装大陶缸中,积累有几百斤了,就要统一担去卖给盐务所,这是官方设的专门经营盐务的机构。
来源:盐亭县博物馆
编辑|小盐(ytzx114)
往期回顾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