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起白酒,就算不喝酒的人也至少知道三个品牌: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
而实际上西南的白酒可不止这些,还有剑南春、沱牌、郎酒、习酒、全兴、水井坊、文君,如果再算上二级市本地产的地方酒,可谓数不胜数,就连网红江小白也是来自于重庆。
四川白酒六朵金花
各位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西南白酒业发达真的是自古以来就发达么?
真的是悠悠岁月酒,滴滴沱牌情?
真的是唐时宫廷酒,今日剑南春么?
这些是,但也不是!
为什么是呢?因为这些品牌的白酒的确在古时就已经存在。
为什么说不是呢?因为近现代西南酒业的高速发展期是因为战争而兴盛的。
但在白酒行业,大家都要讲故事,讲秘传配方,讲文化。
古代酒楼都要题上“太白遗风”四个大字是一个道理。
抗战时期西南白酒行业盛极一时,随后在残酷竞争下闯出来的都是精品
有人会有疑问西南白酒行业的兴盛和八年抗战有何关系?
其中主要是两原因:
首先是因为西南成为人流聚集地,大量政府机关、工厂工人、学校学生都因抗战而转移至西南,人口多了,自然白酒的消费量就增长了。
其次是因为西南酒精业的发展,但在抗战初期我们与国际上的海陆交通线都被切断。而当时内陆地区石油资源极其匮乏,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寻找汽油替代品。而酒精替代率最高,1升酒精可以替代0.65升汽油!
当时政府下令只有前线的车辆才能使用汽油,后方的后勤军车、民用汽车、公用汽车一律只得使用酒精。在政府拨款的扶持下带起了西南各地的酿酒热潮,几乎县县有酒厂,酒精产量也是节节高攀:
1940年四川酒精生产1514万升;
1942年四川酒精生产3028万升;
1945年四川酒精生产6359万升;
但在1944年缅甸战役取得胜利后,陆上交通生命线被打通,英美援助物资源源不断抵达,使酒精失去战时物资地位。
抗战后期的陆上交通生命线——滇缅公路
遍地开花的西南酒厂当时只有两条出路:转型或者内卷。
有一部分酒精厂转为制糖厂,这是因为有部分厂酿酒使用的原材料是甘蔗。
而无法转型的发明了一种新的酿酒方法——“新工艺白酒”。
什么叫新工艺白酒呢?就是先用粗粮制作成食用酒精,然后再进行稀释后制成白酒。
西南酒业最后能够活下来的,都是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没有一个是无名之辈。
而导致这一切发生的居然不是人喝得多,而是八年抗战期间汽车烧得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