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人办白事,一般去的时候,只要给一份随礼就行了。有网友却分享,自己去参加村里的白事,老人的5个儿子,分了五张桌子收随礼,参加的人,要给5份钱。
看到这么奇葩的白事习俗,我只能感叹,往往越穷的地方,越喜欢计较自己金钱得失,明明去世的只有一个人,只办一场酒席,却要收5份的随礼。
遇到这样的亲戚也是够倒霉的,难怪有些地方会吃席会抢菜,这是农村人情往来礼崩乐坏的体现。
参加别人家的白事,要给随礼,这是从古流传下来的规矩,古时候不叫随礼,而是叫帛金。
帛金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另一个是为逝者家人减轻负担。
封建时期的白事是非常花钱的,要不然也不至于一些贫苦人家的子女,会选择“卖身葬父”。
红白喜事讲究的是你来我往,办一场酒席,随一份随礼,现在有的人,却在自己父母过世时,5个子女都开桌收随礼。
那么问题来了,这几个子女的堂叔伯与舅舅们这些共同亲戚,他们该如何随礼呢?
假如舅舅只给大儿子随礼,其他四个人肯定不高兴了,心里会想,你也是我舅舅,凭什么只给大哥随礼,不给我随礼呢。
给其中任何一个人随礼,都会得罪其他4个人,只能硬着头皮去给5个人随礼,每个人给500元,参加一场白事,有5个礼桌,就要随出2500元的钱。
有人可能会说,你现在是给得多了,但以后轮到你家有事,别人给你随礼,人家也是5个人给你随礼,你不也同样收到2500元钱吗?
难道你想只随500元,换回将来的2500元钱吗,合着好处只能让你占?
这样说的,好像也没有毛病,不过要是细思一下,你只办一场酒席,亲戚只来一个人参加,将来你们五个人虽然给了5份随礼,却要5个人去参加,带着5张嘴去别人家吃酒席。
而酒席上的人越多,成本也就越高,比如说我老家福建,一桌坐8~10个人,烟酒菜的成本一桌在几千块钱,人来得越多,酒席的桌数也要对应的增加。
每添加一桌,酒菜的成本分摊在每个人身上,一个人大几百块钱,而我们当地白事通常只随101或201元。
另外,一些地方有个习俗,出嫁的女儿,是不会再参与娘家的人情往来。
像是娘家的堂侄儿要结婚了,出嫁的女儿不在单独的邀请名单中,她想去参加可以用父母的名义,不需要再给一份随礼。这样一算,还是5个子女占了便宜!
正常的白事人情往来,应该是像下面这样的
家中老人过世,不管有几个子女,只设一个礼桌,找几个村里有声望的老人,1个人负责登记,一个人负责数数,还有一个人负责回礼答谢。
共同亲戚给的随礼属于公账,不同子女的亲朋好友给的随礼,记在各子女名下。
酒席办完之后,公账上面的钱拿出来与酒席的开支相抵,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多退少补,几个子女共同平摊。
不同子女的亲朋好友,所给的份子钱,属于私账,这笔收入归个人所有,属于谁的人情,将来谁去还。
从古至今没听过说有人办白事,膝下的子女各设一个收礼的桌子,正常来说,只能有一个桌子在收礼钱。
凡是出现与传统不符的人情往来,只能说明了,这家人把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不顾亲情,掉到钱眼里了,利用白事达到敛财的目的。
这样的家庭,家风家教都出了问题,家族必然不会兴旺。
想起我们村里有个老人,他去世时,膝下有5个儿子,2个女儿,那场白事也只设一张礼桌,酒席上的开支是由老人次子先垫的钱,酒席结束后,收入比支出少很多,其他几个侄儿想平摊酒席的开支,把钱交给那个叔叔。
那个叔叔是个大格局的人,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就堵住侄儿们的嘴了,他说:我给自己的母亲办葬事,还需要你们来帮我分摊吗?
回过头再看,网友分享所说的五个子女,他们连给自己的父母办葬事,都不忘了金钱算计,很明显这样的做法很不合理,只会换来别人的耻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