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在古代,日本和中国的天狗虽然名称相同,但是无论是“天狗”的形象还是意义,都有很大的差别。天狗最早在我国出现,是被看做了邪恶神灵的化身,预示着不祥之兆。
但是随着古代时期国家之间文化的传播,天狗渐渐地在日本出现并流行了起来,而天狗的形象,以及它背后代表的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中日古代的文化差异和宗教信仰的不同。
一、中国古代“天狗”形象的演变历程
1.被看做“妖怪”的天狗
“天狗”,在中国古代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山海经》中。天狗是某个部落的图腾,图腾也就意味着一个部落最为崇敬的动物,更是有着逢凶化吉的作用。
《山海经》曾经这样描述“天狗”的模样,“又西三百里,有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流于番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曰天狗,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可以御凶。”《山海经》中明确表示了天狗是一只可以“御凶”的猛兽,具有正面的意义。
渐渐的,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原部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天狗”这一形象慢慢发生了变化。到了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在书中将“天狗”描写的恐怖如妖怪。
例如,《南史》中记载,“夏六月,……取人肝肺及血,以贻天狗。”这个时候,天狗就被看做成吃人脏腑、喝人鲜血的妖怪了。然而,这些事例都只是记载的谣言,可要是认真的追究这是哪一年发生的事情,却是不可考究的。
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期,这个谣言竟然传成了皇帝就要杀人祭天,将人身奉献给“天狗”。唐太宗得知此事,龙颜大怒,下令通夜命卫士守住城门,保卫百姓安全,谣言这才渐渐平息下来。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天狗”形象是以讹传讹的描述,并未真实存在过,也并未发生过“杀人祭天狗”的真实案例。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平民百姓,终日惶惶不安,在流言蜚语的背后,他们怕的不是“天狗”,而是“吃人”的社会。
2.被看做“星体”的天狗
“天狗”的形象的另一版本,是它作为星体在天上。最早提出来这一想法的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他在撰写名著《史记》的时候,就曾在民间收集过关于“天狗”的传闻,最终在《史记》中刻画了天狗的详细模样,“太白五芒出,早为月蚀,晚为天矢及彗。……其精散为天杵、伏灵、大败、司奸、天狗、天残、卒起星,是古历星。”
司马迁将天狗比作流星,并且赋予了多种称呼。接着,后人再对流星的样子加以想象,便诞生了《汉书》中《天文志》的描写,“天狗,其状大如流星,嚯嚯有声,其下地也,类似家狗。它所坠落的地方,会燃起熊熊大火,火焰冲天。在地面上蔓延数公顷,远远望去,天空有鲜亮的黄色之光,于千里之外破军杀将。”
从此以后,“天狗”被正式地看做不祥之兆的化身。在行军打仗之前,如果天空出现了“天狗”流星,那么这场战争估计凶多吉少。《隋书》中讲道,“军有黑气如牛或马,从气雾中下……名曰天狗下食血,军破。”
军队中如果出现天狗形象,基本就是战死沙场的前兆。然而,星象本来就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东西,在战争之时,是否真的有“天狗”状的流星闪过,已经不可考究。但人们接受不了战争的惨烈的现实,就把人员伤亡的惨状和战败的痛苦寄托在了“天狗”形象上。
无论“天狗”在中国古代寓意着凶还是吉,背后都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从侧面表达的是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未知的恐惧心理,以及被神秘色彩蒙骗的无知。
二、日本古代“天狗”形象的演变历程
1.“天狗”的鸟状形象
日本的史料所记载的“天狗”形象,离不开一种鸟类——鸷鸟。这种鸟具有比较强的攻击性,类似于鹞鹰和老鹰的形象。
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皇师遂击长髓彦,乃有金色灵鸷,其状如流电,由是长髓彦军卒、皆迷炫不复力战。”在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出金色灵鸷是为皇军带来吉祥好运的鸟儿,它的出现就像金色的闪电,神圣而不可侵犯。
但是到了日本的平安朝,人们提到鸷鸟的次数越来越少,就如同乌鸦一类的鸟儿,遭到冷漠的对待。但是所谓的“金色灵鸷”,它的样子和中国古代“天狗”的外表十分酷似。后来,随着中国“天狗”形象的文化流传到日本,日本也将这种鸷鸟归结为不祥之兆的化身。
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着日本第一大魔王的故事。在一场战争失利的情况之下,大魔王含恨而死,临死前发下毒誓,“愿为日本大魔,为皇戮民,为民弑皇”,接着化身成为鸷鸟天狗。
由此可见,不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日本古代,“天狗”的模样是有所差别的。中国首先开创了“狗”的模样,作为天狗的外表;而日本则是在鸷鸟的基础上,演化成为了“天狗”的外在形象。两者模样虽然不同,但都被人们看作是邪恶的象征。
2.日本“天狗”赋予的反佛意义
“天狗”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本来是被认为打败敌军的有力武器,是正义神圣的化身。但是《日本书纪》认为,“春二月丙辰朔,大星从东流西……僧曰,非流星,是天狗也。”有人认为是流星划过,但佛祖弟子僧人认为这是“天狗”。从此开始,“天狗”就是人们在对天文未知的恐惧之下,形成的对流星的误解形象。
之所以僧人认为,天上的并不是流星,而是“天狗”,多半的原因是因为从中国流传进入日本的佛教典籍中,有大量的关于“天狗”的描述。例如,在《今昔物语集》中,就描写了《祭天狗僧参内裹现被追语》《染殿后为天狗被娆乱语》等等一系列的关于天狗的篇章。
这些文字大多数都在谴责“天狗”是打扰佛家子弟静心潜修的恶魔,这个恶魔居住在深山之中,发出巨大的声音吸引人们的注意,最终诱惑僧人走向深山、一去不回。
除此之外,佛教的其他典籍也讲述了“天狗”妨碍寺庙的建立、与佛为敌的堕落者行为的故事。在日本古代时期,“天狗”不再单独作为不祥之兆的象征,它和日本的佛教相结合,丰富了本身的形象。
三、“天狗”形象与宗教信仰
1.古代中国和古代日本的“天狗”的信仰形象
从大量的史书文献来看,“天狗”的本体大多是金色流星,人们为了将这种未知的东西化作成已知的形象,便在书中刻画了“天狗”的形象。从古至今,狗都是人类忠诚可靠的伙伴,在人类文明刚刚兴起的时候,狗就陪伴在人们身边。人们崇狗、敬狗,在神话传说中,狗是天神派下来传递种子的使者。正因如此,最初人们对金色流星的印象,就转化成他们所崇拜的“狗”的形象。
然而,到了后来出现了“流星撞地球”的天文现象,当时的科技水平十分低下,人类始终无法理解这种现象的发生,于是只能将“天狗”坠落这一说法流传开来。传言说,如果天下大乱、百姓落难、君主失德这种极端灾难的发生,就会有“天狗”星坠落的灾祸。
“天狗”手持雷槌,掌管雷电,通常伴随着巨大的轰鸣现身。一旦落地,就会引发严重的灾难。从此以后,人们虽然不再崇拜天狗,但依然敬畏天狗。这种信仰来自于未知的神秘色彩。
2.“天狗”被宗教信仰的原因
古代中国和日本虽然都有信仰“天狗”的传统,但是在内容方面是有所不同的。
中国古代时期,主流学派有道家、儒家等,其中儒家学派的思想家董仲舒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道家学派更是将天和人的关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从此以后,一些所谓的天文现象,逐渐演变成了封建统治者巩固权力的工具。他们为了安抚民心、解决不寻常的自然灾害的原因,就赋予了它们光怪陆离的妖怪形象,解释说这是由于天神作怪。若有天狗出现,社会大乱,君主失德。
当“天狗”形象随着佛教传入了日本,它也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浓重的佛教文化色彩。日本大魔王因为抄写佛经但最终没能被佛祖宽恕,他愤恨不已,发出毒誓,许愿成为魔王,最终化身成天狗。也正是从那时起,日本总是灾祸连连。人们意识到这是魔王在作乱,于是专门立了天狗的形象用来供奉。
由此可见,“天狗”被信奉的原因还是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宗教文化背景。中国讲究“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于是将“天狗”看做是人类失德、天灾降临的征兆;日本信奉佛教化,于是日本天狗就有了佛教物语的特点。
总结
古代中国的“天狗”形象是从部落图腾演变而来,最终和儒家思想相结合,被看作是不祥之兆的化身;古代日本的天狗形象从中国传入本土,继续延续了“灾难”的象征,但是更多的是和佛教相结合的本体形象。从中可以看出,“天狗”形象最终体现的还是民间宗教信仰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