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公元14世纪的元末明初时期,一本小说的问世引发了读书热潮,至今仍被奉为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它就是《水浒传》。
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在梁山泊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其中,高俅作为十恶不赦的大奸臣,广为人知。他以市井小流氓的身份出场,因为具有很高的蹴鞠技术,被喜爱蹴鞠的端王赏识,在端王成为皇帝后,高俅便飞黄腾达,很快便官至太尉。但是高俅手段毒辣,工于心计,最终将108条梁山好汉残害至尽。
那么历史上的高俅是一个怎么样人呢?真的如《水浒传》中描述的那样吗?
根据宋代史料《挥麈后录》记载,高俅本是苏轼的一个书童,他为人乖巧,写的一手好字,而且会诗词歌赋,使枪弄棒,爱好广泛。这与《水浒传》中市井小流氓的高俅形象十分不同。
1093年,苏轼将高俅推荐给了端王赵佶的姑父王诜。一天王诜让高俅到端王府去送一把刮脸的篦子刀。高俅到时,喜好踢球的端王正在踢球,突然秋飞到了高俅身边,高俅伸脚将球踢出,并加入了踢球游戏。这一踢让端王大为欣赏,于是派人给王诜传话,谢谢你送的篦子刀,连同派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
就这样,高俅成为了端王赵佶的亲信,常常陪赵佶踢球,深得赵佶的喜欢。
不久后,哲宗皇帝去世,端王赵佶成了大宋的徽宗皇帝,提拔了高俅。高俅为人乖巧敏捷,口才极好,深得徽宗喜爱,最后做到了殿帅,掌管禁军长达20余年。
高俅对有恩于他的故人不忘报答,苏轼一家受迫害时,高俅伸出援手而非落井下石。
史载,高俅不忘苏氏,每次其子弟入都,则给予养恤甚勤。可见高俅对旧主恩情的顾念。高俅为官期间,与权倾朝野的奸贼并非一党,也没有参与镇压当时的梁山泊起义。
既然如此,为何坊间百姓和艺术家们会将高俅描述为大奸臣呢?或许,民间流传最多的一种说法可以解释:
表面上看来,一个书童,因为善于蹴鞠而获得端王喜爱,进而获得高官厚禄,这一切未免来的过于容易,难免招的他人嫉妒。再者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开封城内几十万禁军很快瓦解,北宋灭亡,最为禁军统帅之一的高俅,显然难辞其咎。
其实,在高俅主掌大宋军权的时候,大宋军队早已没有多少战斗力,二十年的管理,高俅未能为大宋军队带来多少起色。
也许高俅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但是他也不是《水浒传》中所描述的恶毒的大奸臣形象,让高俅一个人承担北宋灭亡的主要罪责,显然有失公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