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宋代文豪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句子。
这首词写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要知道,贬官之前,苏轼贵为湖州知州(正厅级),因为喜欢拽文,在给皇帝的工作汇报中写了一句“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结果被新党抓了小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庭,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欲置其于死地。这一诗案,核心其实是新党和旧党之争,苏轼不容于新旧两党,幸亏恩师王安石以引用宋太祖赵匡胤“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才没有被处以极刑,被贬官到黄州,做了一个“团练副使 ”,还不得“签署公事”,相当于被监视住处的武装部副部长。说白了,就是给了一个虚职,让其混吃混喝等死。
苏轼开辟黄州东面一坡地种粮种菜,故号“东坡居士”
那一年,苏轼才40多岁,正是施展政治才华的最佳年龄。但却突然遭遇“断崖式”下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打击之下,断无东山再起之希望了。
但苏轼以旷达、洒脱的胸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的挫折,在黄州游山玩水,写诗作词,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佳作,还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
该词全文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前面还有一段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即: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这一首《定风波》,翻译过来,就是:
不要只听见风穿竹林、雨打竹叶的声音,何妨不惧风雨、放开喉咙高声吟唱从容慢行。手拄竹杖,脚穿草鞋,虽然简陋,但轻便却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披上蓑衣,也可以在烟雨之中度过一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但此时,斜阳在山头升起好像爱高兴地迎接我。回首来路,风雨潇潇,回去之后,哪里还有天晴下雨呢?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在郊游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但寓情、理于景、于事,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与精神追求。也就是说,这里的风雨,既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职场的风雨,还是人生的风雨,面对风雨,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旷达的胸襟,而唯有如此,才能让心境更加平和、安宁。
是啊,人生在世,苦乐随心。苏轼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暗含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第一重境界:“回首向来萧瑟处,只有风雨没有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如果回首来路,“只有风雨没有晴”,人生必然陷入到苦苦的挣扎之中。可以肯定,快乐幸福必定离你远去,这恐怕也就是现在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的人心内部因素。
第二重境界:“回首向来萧瑟处,既有风雨又有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然界有风有雨是常态,人生有苦有乐也是常态,所以,如果能意识到人生“既有风雨又有晴”,那必定可以对未来有所希望,面对将来的挫折,也必然有所准备。
能意识到这一点,人生也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重境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有风雨也有晴”。从这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对人生的理解,已经极具佛家先哲的境界,有了慧能的慧根了。大家都知道,弘忍法师在寻找衣钵传人的时候,大弟子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大字不识的慧能却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两相比较,神秀“空”的不够彻底,而慧能则可以“空无一物”,说明其内心空得澄澈,心中无喜无悲,又何来悲喜之说呢?
所以,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就如同会能一样,空得澄澈透明,化有为无,然后无中生有,又与道家“以其无争,又莫能与之争”相暗合——佛道本一家,都是人生的哲学。
今天的我们,面对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内心深处备受煎熬,“急”成为了一种常态,所以,心理内外不能相和,才衍生出若干的心理疾病,若果我们能从东坡先生的精神中,领略到三种不同的人生境界,领悟到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既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干事创业的激情,又在回望过去的时候,有一种“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与旷达,也就是说,在过程中积极努力,面对结果,坦然接受,又哪里还有那么多的心理疾患呢?
但客观地说,要想达到第三重境界,难如登天,能意识并践行到“既有风雨也有晴”都不容易,又何况“也无风雨也无晴”呢?
现在,问题来了,你处在人生的哪一重境界呢?欢迎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