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力量,往往蕴藏在那些平凡的坚守与不凡的追求中。在齐鲁大地上,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有的扎根乡野,用点滴关爱为留守儿童点亮梦想;有的深耕专业,以科技创新守护行业安全底线。虽然岗位不同,但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两位教师代表,感受他们不同的教育人生,相同的师者情怀。
一间“小站”护童心
在滕州市东郭镇前明村,一座老屋每逢周末总会热闹起来。朗朗读书声混着孩子们的笑声飘出院墙,这里是22个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名叫“萤火烛光留守儿童之家”,大家更愿亲切地称它为“小站”。
“小站”的发起者杜华,是当地小学的一名英语老师。从教多年,他见过太多因父母外出务工、学习生活无人照料的留守儿童。“村里外出务工的人多,留守儿童也多,一到周末假期,孩子们就满街乱跑,不安全。”这成了杜华心里的牵挂。2014年,他率先成为关注留守儿童的志愿者;2022年,滕州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建设,镇里了解到他的想法后主动对接,杜华当即决定把自家老房子贡献出来,“小站”的故事就此展开。
最初的“小站”建设并不容易。修缮老屋的费用,杜华自掏工资承担;房屋修好后,缺课桌、少书架、没教学设备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夏天孩子们在这儿热得慌,冬天又冷,都是实实在在的难题。”杜华没抱怨,一点点想办法凑齐物资,把老屋慢慢收拾成能让孩子们安心待着的地方。如今走进“小站”,院子里郁郁葱葱,桌椅整齐摆放,书架上摆满了图书,处处是用心呵护的痕迹。杜华总把孩子们比作花草,盼着他们能在这里好好生长。
随着“小站”被更多人知晓,温暖开始汇聚:镇政府伸出援手,社会各界送来支持,40多家单位、600多名志愿者陆续走进“小站”。年轻教师来教手工、音乐、手语,年逾古稀的老人来陪孩子们读书,原本冷清的老屋,成了孩子们汲取知识、收获快乐的乐园。有孩子被问起在“小站”的心情,笑着说“特别开心”,跳舞、上课、和小伙伴一起玩,都是他们喜欢这里的理由;教师节时,孩子们还会主动说起祝福:“祝杜老师教师节快乐,希望他开开心心、工作顺利。”
可这份热闹背后,杜华藏着一桩越来越重的心事。“现在孩子越来越多,年纪也在增长,现有的图书量早就满足不了他们的阅读需求了。”他最大的心愿,是能给孩子们补充更多有益的书,“让他们有书读、有好书读,通过读书树立远大理想,走出前明村,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这份心愿很快有了回响:爱心企业送来了1000余册图书,都是围绕教育部推荐必读项目挑选的,还配套捐赠了阅读桌椅,为“小站”搭建起新的图书角。而东郭镇政府也在进一步行动:在前明村“小站”的基础上,创新模式打造多个留守儿童之家、未成年人服务驿站,整合资源拓宽服务路径,“真正填补学校和家庭的空白,给孩子们打造全社会关爱的成长乐园。”东郭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颜璐说。
一口矿井筑初心
在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有一位常年“泡”在矿井里的教师——刘伟韬。31年来,他坚持带领学生深入矿区一线,把课堂延伸到矿山最深处,用技术破解安全难题,守护着矿工们的生命安全。
刘伟韬与煤矿的缘分,从童年就已注定。作为矿工子女,他亲眼见过父辈在井下工作的危险与艰辛,也目睹过生产事故带来的伤痛。“众多事故让我意识到,这个行业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我们新一代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去解决。”这份初心,让他选择投身煤矿安全领域,专注于水害防治:“煤矿水害是煤矿各类事故里危害较大的一种,对安全生产影响极大,我的工作就是通过仪器研发、探测手段更新,提高精细化探测水平。”
对刘伟韬来说,“现场”是最重要的教学课堂。每次下井,他总走在最前面,一边教学生井下专业知识,一边保障他们的安全。“必须把知识从现场传授给学生,让课本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为现场服务。”井下环境复杂多变,为了获取精准数据,他曾创下26小时连续观测的纪录。
31年来,刘伟韬和团队的足迹遍布全国10多个省份的50多对矿井,哪里有开采难题,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32项发明专利、8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果背后,是他对行业的坚守:研发的采动底板导水裂隙发育智能监测系统,能精准捕捉深部岩层细微变化;首创的钻孔物探无线超前探放水技术装备和软件系统,破解了导水通道与含水体形态探查难题,推动我国矿井水害防治技术整体升级。
“每次到矿上,矿工们见了我们就像见了亲人。”刘伟韬说,看到自己的技术和成果能切实保障安全生产,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而在教书育人中,他始终把学生当作“要挖掘的宝藏”,“把每个学生蕴含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是我的教学初心。”他引导学生“科技报国”,提倡把学术论文“深耕在祖国大地上”,培养出一批批既懂技术、又有担当的矿业人才。
在刘伟韬看来,科研不只是学术探索,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只要能减少煤矿水害事故,降低事故规模,保障矿工安全,推动能源安全开采,就是我们最大的贡献。”31年扎根矿业教育与科研,他用行动诠释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精神,也用坚守守护着矿工家庭的幸福与国家能源行业的发展。
一位在乡间小屋点亮留守儿童的梦想,一位在千米井下守护矿工的安全。杜华用爱心为孩子们铺就通往世界的路,刘伟韬用科技为矿山筑起安全生产的屏障。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相同的师者情怀——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责任与使命。正是千千万万这样扎根一线、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汇聚成了齐鲁大地最美的教育图景,为国家培养着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栋梁之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