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朝鲜王朝(1392年—1910年),又称李氏朝鲜,简称李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封建王朝。
1392年,李成桂取代高丽而建国。朝鲜王朝的首都初在高丽的故都开京(今开城;又称松都),1394年定都于汉阳(今首尔),翌年改称汉城。1399年迁回开城,1405年再次迁都汉阳。经过对北方的开拓,到15世纪中叶,朝鲜王朝的国土基本定型,大致相当于当今朝鲜和韩国的总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同中国为界。
朝鲜王朝以儒教治国,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谚文的发明也为朝鲜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了条件。对中国明、清两代采取事大主义,建国后便向中国朝廷称臣纳贡,自太宗李芳远至高宗李熙,历代国王均接受中国皇帝册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或部族则采取交邻政策。
16世纪末至17世纪前期,朝鲜接连遭到日本和后金(清)的入侵(万历朝鲜战争、丁卯之役、丙子之役),社会秩序受到极大冲击。
1876年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打开国门。中日甲午战争后不再称臣于中国。
1897年,高宗李熙称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大韩帝国暨朝鲜王朝灭亡,历27代君主、519年。
朝鲜建国
14世纪末,高丽王朝经过长年战争和蒙古帝国的入侵已经岌岌可危。
洪武二十一年(1388),中国明朝派人来高丽宣告设立铁岭卫。高丽重臣崔莹借此准备与明开战,并派李成桂出兵入侵辽东半岛。李成桂的父亲李子春为地方豪族,任双城总管府千户。
1356年,高丽攻其地,李子春投降。
1362年,李成桂袭父职,在图们江、鸭绿江方面参与抵御女真族和蒙古残余势力入侵的军事行动。不久,他调京任职,后到南方抵御倭寇。
1380年、1385年大破倭寇,威名日盛,参与军机中枢。
在威化岛,李成桂以江水泛滥渡江困难、粮食不足为由,再次要求禑王撤军。但是,撤军要求再次被拒绝,李成桂于五月二十二日自行决定开始撤退。这就是威化岛回军事件。李成桂发动兵变,推翻了高丽禑王的统治,崔莹被处死,禑王被流放到黄骊府。王禑之子王昌被立为王,其后李成桂又借口禑、昌父子本非王氏,以“废假立真”为名,另立王瑶为王。
洪武二十五年(1392),李成桂清除了高丽宫廷反对派首领郑梦周。在流放王瑶到原州后,受群臣推戴,于七月十七日即位于寿昌宫,建立朝鲜王朝,确立了对明朝事大的基本国策,结束了高丽王朝近500年的历史。推行科田法,奖励农业。李成桂还通过招抚、武力征服朝鲜半岛东北的女真部落,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管辖,使其疆域达到图们江。倭寇在李成桂当政期间基本不敢再骚扰朝鲜。李成桂去世后,倭患再度兴起。
政变与巩固
自从李成桂开创了朝鲜王朝之后,与明朝政府保持着十分亲密的宗藩关系,并且在前期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之下,社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尽管也发生过多次内乱,大部分情况下政治状态尚算稳定。所以朝鲜王朝的前期被公认是朝鲜王朝的发展期,尤其是世宗大王的统治时期被认为是朝鲜王朝的黄金时期。但是,在世宗、世祖、成宗等几位贤君之后,后世朝鲜的国君大多昏怠而缺乏治国之术,则伴随着的便是党争的愈演愈烈与民生的困苦。这为后期朝鲜的吏治与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 第一次王子之乱
随着朝鲜新王位的产生和巩固,王位继承人开始成为朝鲜的一个问题。李成桂的五子李芳远在帮助李成桂登基中贡献是最大的。但在郑道传等重臣的游说下,洪武二十五年(1392)李成桂立八子李芳硕为世子。
洪武三十一年(1398)八月二十六日,31岁的王子靖安君李芳远发动军事政变,率兵冲入王宫景福宫,直趋东宫资善堂,将其异母弟弟、年仅十七岁的世子李芳硕乱刀斩杀,另一异母弟弟、年仅十八岁的抚安君李芳蕃亦同时被杀。得手之后,李芳远率军又杀入了开国一等功臣、封号奉化伯郑道传家中。五十六岁的权臣郑道传此时正与其好友、世子的岳父沈孝生交谈,被乱兵砍死。史称“戊寅靖社”。
- 第二次王子之乱
恐于王子互相残杀,李成桂决定立即引退并将王位让给二子李芳果,就是朝鲜定宗。定宗即位后便迁都回开京。
建文二年(1400),朝鲜王朝再次发生变乱。为了争夺王位,开国功臣之一的朴苞与李芳干策动变乱,矛头直指掌权者李芳远。李芳远掌握下的定宗大王,唯李芳远马首是瞻,李芳远权势的滋长,刺激了李芳干的野心。李芳干不顾势力的悬殊,决心与五弟决一雌雄。李芳干趁兄弟狩猎之机,动员私兵加害李芳远,但是异谋早已为李芳远的鹰犬所侦知。李芳干无奈只好提前起兵,上王与定宗一再下谕劝阻无效。李芳远侧李叔蕃、李芳干侧孟宗、李成奇在开城竹善巷一带爆发巷战,李叔蕃射死李成奇,李芳干军奔散。李芳干势穷北奔,最后解甲卧地就戮被擒,流放兔山郡。
晚年的李成桂连夜出奔,躲回老家咸兴。此后,频繁派往咸兴的问安使接连在李成桂手下丧命,但是这阻吓不了凶悍的李芳远。两年,李成桂后被掳回汉阳,父子二人终于狭路相逢,李成桂被幽禁在昌德宫中,度过他生命最后的六年。朴苞之乱后,李芳远成为世子,十一月受禅为王,尊定宗大王为仁文恭睿上王。
- 太宗时期
朝鲜太宗开始发布法令巩固其王权统治。对内,太宗一改高丽王朝“君臣佞佛”的传统,崇尚儒学,学习儒家经典。在政治上更是仿造明朝的体制,实行所谓“六曹直启制”。太宗的第一条措施就是解散王子和贵族的私兵,将兵权收归中央。私兵制度的废除有效预防了可能的反叛,并增加了国家军队中的士兵人数。太宗的第二条措施是修改土地税法,普查人口。随着新发现土地的增加,国家收入翻了一番。
太宗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太宗为夺王位杀死诸多异己和亲属,另一方面太宗治国有方,使人民生活得到提高,国防得到加强,为其王位继承者朝鲜世宗的统治打下良好基础。
逐渐兴盛
- 朝鲜世宗
永乐十六年(1418)八月, 世宗在其父太宗退位前两个月登基。
永乐十七年(1419)五月,世宗在太宗的建议和指导下己亥东征清除对马岛的倭寇。
正统八年(1443),《癸亥条约》签订。对马岛大名被授权每年与朝鲜进行50船的贸易,向朝鲜朝廷进贡并负责防止倭寇对朝鲜海港的侵扰。
在北部边疆,世宗建立了“四郡六镇”用于防卫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宣德八年(1433),世宗派金宗瑞出兵攻打明朝建州女真诸部巩固朝鲜北方疆域。
在世宗统治期间,朝鲜的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世宗最为人纪念的贡献是创造谚文。由于世宗的功绩,世宗被尊称为“世宗大王”。但是当世宗去世后,训民正音并没有得到全面推广,上到官员的公文,下到老百姓间的契约依旧用的是汉文。
- 世祖、成宗时期
景泰元年(1450),世宗长子,朝鲜文宗即位。文宗基本上继续了世宗的政策,不过即位仅两年就因病去世。文宗年仅十二岁的儿子朝鲜端宗即位。
端宗的叔父首阳大君李瑈在景泰四年(1453)发动癸酉靖难,杀死辅助端宗的重臣皇甫仁和金宗瑞等人,掌握了实权。
景泰六年(1455),首阳大君受禅于景福宫勤政殿,是为世祖大王。后来成三问、朴彭年等六位大臣密谋使端宗复位,事败被处以极刑,史称“死六臣事件”。事后端宗也被赐死。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世祖加强了王位的统治,使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得到近一步的加强。世祖下令绘制朝鲜详图,以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对各个地区的所有军人和后备役人员实行人口统计,并强化了要求全体国民携带号牌(身份牌)的国民登记法。
朝鲜王朝的基本法典《经国大典》亦在世祖时期开始编纂,被誉为“国家的立国磐石”。
成化四年(1468)九月七日,世祖传位于睿宗,次日在明政殿去世。但体弱多病的朝鲜睿宗即位不到两年就因病去世。
成化五年(1469)睿宗的侄子朝鲜成宗即位。成宗统治期间,国家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成宗重用士林派参政,设立弘文馆,并成立由儒学家组成的智囊团为治理国家献言献策,完善了包括司宪府、司谏院和弘文馆的朝鲜三司制度。成宗时期是续世宗后朝鲜王朝又一个文化发展黄金时期,大量书籍在这一时期发表问世。
成宗在位年间,除东北女真时有侵扰外,朝鲜内外均无大的忧患。而朝廷当中,已经俨然分成了勋旧势力和新进的士林势力两大派别。朝鲜王朝由此开始走向文恬武嬉、兵备废弛、党争加剧的时代。
弘治七年(1494)十二月二十四日,成宗去世于昌德宫之大造殿。
- 四大士祸
15世纪末,朝鲜王朝政治腐败,党争不绝。在燕山君统治期间,朝鲜发生了戊午士祸和甲子士祸,大批知识分子被屠杀。燕山君的生母废妃尹氏因被指控出于妒嫉毒害成宗妃子而被成宗赐毒酒而死。在得知此事后,燕山君杀死了指控尹氏的严、郑两贵人和支持赐死尹氏的官员及其家眷。对世祖篡位有偏词的士林派学者也遭到燕山君杀害。燕山君还搜掠千名美女为其作乐,把成均馆当成花天酒地的地方。由于有民众使用谚文书写传单痛斥燕山君,燕山君还下令禁止谚文的使用。
正德元年(1506)中宗反正后,燕山君遭成希颜、朴元宗等朝臣废黜,被流放乔桐岛,两个月后病死,得年三十一岁。 因以暴君身分被废,因而无庙号、尊号、谥号、陵名等。
继位的朝鲜中宗是个平庸之人,只是因所处的历史时期而被推上王位。不过在中宗时期,中宗的大臣士林派首领赵光祖开展了许多大规模的改革。赵光祖建立了乡约以加强地方的管理,并通过土地改革降低贫富差距。赵光祖还通过发行简易本的儒学书籍在大众中传播儒家思想,并致力于精简国家机构。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由于赵光祖的严厉监督,在这一时期朝鲜的官员无人敢收受贿赂或滥用职权。赵光祖的激进改革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但遭到帮助中宗登上王位的勋旧派的强烈反对,并密谋陷害赵光祖。
正德十四年(1519),赵光祖被赐死,史称“己卯士祸”。在随后的五十年中,朝鲜朝廷斗争不断。
政局动荡
朝鲜王朝的中期是朝鲜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吏治昏暗,宫廷内部各党派之间的权利斗争愈发惨烈,屡次发生政变与农民起义。
而自16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日本挑起的壬辰倭乱与满洲贵族的两次入侵更是多次给予国家与社会以灭绝性打击。
- 朋党之争
朝鲜朋党分化图
士林派在燕山君、中宗和朝鲜明宗统治期间势力一直被削弱。朝鲜宣祖统治时期,士林派重新掌权,但很快分裂成为东人党和西人党两派。东人党又分裂为南人党与北人党。西人党又分为老论派和少论派。随着权力在这些朋党的更迭,随之而来的是血腥的清剿和相互不断的报复。
万历十七年(1589)的己丑狱事就是其中一例。东人党的郑汝立有个抗击倭寇的组织,成员们进行军事训练。这个组织宣扬没有阶级的社会,因此其性质和目的受到人们的质疑。西人党的首领郑澈负责调查此事。郑澈指控郑汝立密谋造反,并借此事清剿与郑汝立团体有任何牵连的东人党。最终有千名东人党被处死或流放。
- 壬辰倭乱
历史上朝鲜经常遭到倭寇的侵扰。朝鲜建立水师的目的就是抗击倭寇保护海上贸易。朝鲜海军使用神机箭(一种火箭推进式弓箭火车)来驱赶倭寇。
壬辰倭乱时期,当时掌握日本政权的丰臣秀吉蓄谋以朝鲜为踏板入侵中国明朝。
万历二十年(1592)和万历二十五年(1597),丰臣秀吉带领装备有葡萄牙火枪鸟铳的军队入侵朝鲜。朝鲜宫廷中的党派纷争、对日本军事能力的低估以及外交调解的失利使得朝鲜迎战准备不足。装备有西方武器的日本军队,随后开城、平壤相继失陷。
仅两个月零两天,朝鲜“浃旬之间,三都失守,八方瓦解”。几个月内就占领南部朝鲜半岛。
不过李舜臣领导的朝鲜水师在海上有效地摧毁日本军舰。朝鲜民间的游击组织对入侵的日本军队抵御也遏制了日军的攻势。日本对朝鲜的大举入侵,大大地震动了明朝。
万历二十一年(1593),明朝派出大规模军队来到朝鲜,与朝鲜一道共同击退了入侵的日本军。虽然朝鲜与明朝击败了日本,但损失惨重。
事后朝鲜与日本断交,直到万历三十七年(1609)才正式恢复了外交关系。
倭乱为朝鲜王朝的历史写下沉重的一页,战争严重破坏了朝鲜社会,战后耕地缩减到战前一道的水平(四五十万结),人口锐减到战前的六分之一,十万人口被日本掠夺。壬辰战后,朝鲜户口锐减,因而人民负担大幅度加大,为加固国防的而征收“三手米”(炮手、射手、杀手),以及增加其它维持国家所需的各种捐税。门户党争即使在倭乱中也不曾停止(结果李舜臣遭罢免),战后更加愈演愈烈,士大夫除此之外别无建树。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拥有战功的平民开始步入两班行列,两班失势初现端倪。
同时,朝鲜王室第一次被外国欺凌,威信空前低落,社会各种裂痕在倭乱后一并显露,朝鲜王朝五百余年国祚实际上从此时开始衰亡。
- 后金入侵
壬辰倭乱使朝鲜国力锐减。此时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正在中国东北统一女真族。
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公布对明的“七大恨”后,开始攻打明。努尔哈赤和明都想联合朝鲜,使光海君处在进退两难之地。光海君打算中立。但由于明帮朝鲜击退了倭寇,朝鲜的大臣们大多数都支持帮助明打女真。
万历四十七年(1619),朝鲜就曾在萨尔浒之战中派兵支援明。
天启三年(1623),仁祖反正,光海君被废。
天启四年(1624),爆发李适之乱,叛乱被平定后,仁祖仍需在汉阳部署重兵以维护首都稳定,从而导致防卫北部边疆的军力不足。
天启七年(1627),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带领3万女真部队入侵朝鲜。双方最后议和订立“兄弟国的盟约”。朝鲜派遣王子李觉赴后金为人质。后金、朝鲜互不侵犯对方的领土。丁卯胡乱之后,后金和朝鲜的兄弟关系并不和睦。后金军一退,朝鲜马上向明朝“疏奏被兵情节”。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朝鲜大臣认为明朝助朝鲜击退倭寇,朝鲜理当与明朝交好抗击后金。因此朝鲜拒绝废除明朝年号,并依旧保持宗藩关系。
这最终导致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攻打朝鲜,迫使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仁祖之后的朝鲜孝宗,曾试图联合中国南方反清势力讨伐清朝,但无果。
朝鲜虽然公家文书使用清朝年号,但在特定场合(如祭祀、墓碑及与明朝相关场合)却在使用“崇祯后纪元”,甚至持续到20世纪初。
遭遇外侮
在经历了前期的辉煌与中期的衰落之后,朝鲜王朝的后期可以视作一个滞止期与消亡期。这一阶段颇有一些朝鲜君主试图施展政治手段以恢复国家的力量,不过都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功效。而闭关锁国的政策也使得朝鲜越发闭塞。而后来则不断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最后更是由刚刚开化的邻居——日本,用洋炮轰开了朝鲜的国门,此后朝鲜便陷入了受列强支配的境地。
- 短暂复兴
在倭和后金入侵朝鲜之后的200年里,朝鲜半岛一直没有外部战争发生。实学在朝鲜开始兴起。早期的朝鲜实学者主张一系列包括科举、税收、科技和农业技术的改革,旨在复兴被日本与女真损毁的国家。
朝鲜肃宗在位时,党争激烈,发生过3次“换局”事件,包括庚申换局(1680)、己巳换局(1689)、甲戌换局(1694)。朝鲜英祖为消除党派之间的消耗性斗争,并达到均衡,实行了“荡平策”。朝鲜英祖和朝鲜正祖统治时期,朝鲜开始出现复兴。正祖统治时期开展了更为开放的社会改革政策,得到实学者的广泛支持。朝鲜的社会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
嘉庆五年(1800),英正时代结束后,继位者多半年幼加上无嗣,而安东金氏、丰壤赵氏等外戚势力逐渐崛起,权倾朝野,家族内曾有三位女性成为王后,并有多人曾出任领议政,称为“势道政治”,王权旁落。
直到同治二年(1863),朝鲜高宗即位,其父兴宣大院君摄政时逐渐削弱外戚势力,王权在朝政上的影响力才又有效巩固。
- 高宗前期
1860年代中期,兴宣大院君的统治闭关锁国,迫害国内外的基督教徒。
最终导致同治五年(1866)8月法国派舰队攻打江华岛,法国战败,史称“丙寅洋扰”。兴宣大院君摄政初期的大部分精力主要是修复景福宫。
同治七年(1868),美国商船“舍门将军号”在平壤靠岸,试图与朝鲜开展商贸外交,但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部份船员被杀害。
同治十年(1871),美国派兵到江华岛,要求朝鲜就“舍门将军号事件”道歉,但遭到朝鲜拒绝。外交斡旋发展成为武装冲突。美国的进攻导致朝鲜的伤亡,但外交上仍是无果,最后撤兵,史称“辛未洋扰”。
- 外扰频繁
同治十二年(1873),兴宣大院君引退,高宗名义上正式掌权,但实权实际被高宗王后闵妃掌握。朝鲜宫中的高官都是闵妃的亲属。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光绪二年(1876)依靠西方先进武器迫使朝鲜签订了《江华岛条约》。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权利。
光绪八年(1882),大院君利用壬午军乱掌权,后遭清军干涉,大院君则被带到中国幽禁3年。
光绪十年(1884),朝鲜发生甲申政变,亲日开化派金玉均等夺权,袁世凯率清军平乱,闵妃重掌政权。列强的入侵和朝鲜腐败统治使民众不满。
光绪二十年(1894)春,全琫准在全罗北道发起东学党起义,提出“辅国安民,斥倭斥洋,尽灭权贵”。高宗恐慌,向清告急。清派出3000军队与起义军达成停火。日本得知清派兵到朝鲜后,派出8000军队占领了景福宫,并成立亲日政府。此次事件最终升级成为甲午战争。随后,朝鲜政府在日本的策动下单方面宣布与清朝脱离藩属关系,并实行“甲午更张”。
开国五百三年(1894)十二月,高宗将自己的称号由主上殿下改为大君主陛下,王大妃殿下称王太后陛下,妻子闵妃由王妃殿下称王后陛下,王世子邸下称王太子殿下,王世子嫔邸下称王太子妃殿下,将王室成员的头衔一并升格。
4月17日,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朝鲜不再是清朝的藩属国。战争之后,胜方日本所支持的大院君派得势。明成皇后失势后转而推行亲俄路线,试图借助沙俄的力量重建势力,因而引来了日本人的报复。
在开国五百四年(1895)10月8日的乙未事变中,为清除亲俄势力,在日本驻朝公使的策划下,日本浪人袭击景福宫,残忍杀害了高宗的王后闵妃(明成皇后)。随后,日本逼迫高宗下“断发令”,强迫朝鲜人改变习俗,易服断发,导致民怨沸腾。如惊弓之鸟的高宗感到王宫待不下去了,就在亲俄势力主导下。
于建阳元年(1896)2月潜逃出宫,躲进俄国驻朝公使馆待了一年 。
独立与合并
建阳二年(1897),高宗在朝鲜国内外支持独立的政治压力下,从朝鲜驻俄国公使馆回到德寿宫登基称帝,宣布大韩帝国成立,年号光武,并开展了光武改革。
光武九年(1905),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战胜沙俄,双方签署了《朴次茅斯和约》,日俄战争结束。
11月17日,日本与朝鲜签订《乙巳条约》,日本成为朝鲜的保护国。伊藤博文是日本在朝鲜的第一任统监。高宗为朝鲜王朝的命运忧心如焚,他一直悄悄进行着抗争。
光武十一年(1907),他趁第二次万国和平会议在荷兰海牙举行之机,派李相卨、李儁、李玮钟三人为密使前往海牙,向西方陈述本国悲惨处境,呼吁西方列强干预。但未得到列强理睬,西方反而按照日本的要求拒绝密使与会。三人悲愤至极,李准更含恨病逝于海牙,长眠异邦。高宗此举惹恼了伊藤博文,他气急败坏地决定立即赶高宗下台。 在逼迫下,同年7月,高宗无奈退位,太子李坧继位,即后来的纯宗。
隆熙三年(1909),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民族主义者安重根刺杀身亡。
隆熙四年(1910),《日韩合并条约》签订。
王朝后续
1910年8月李坧的称号从“皇帝”被降为“李王”,仍健在的父亲高宗李熙则从“太皇帝”降为“李太王”,他们家族每年从日本那里支取一笔生活费用,表面上继续维持帝王生活,但没有任何权力,活动范围也被限制。
明治天皇去世后,特别是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政府每月支付的生活费减少到了几十日元,活动范围被进一步限制。
1926年,52岁的朝鲜纯宗李坧因病去世,其弟,末代皇太子英亲王李垠成为新一代李王。日本政府逼迫韩国王族与日本贵族通婚,其中高宗幼女德惠翁主被迫嫁给日本伯爵宗武志,本来就患有精神疾病的翁主,经历了各种磨难后病情进一步恶化,直到1961年回国后才开始好转。
1945年,日本战败,朝鲜光复,但在美苏两国的干预下,朝鲜半岛分裂成南北两部分。
1946年,日本政府废除王公族制度,次年,韩国王室成员被开除皇籍,剥夺日本国籍,身在日本的李垠等旧王室成员希望回国,但时任韩国总统李承晚对朝鲜王室持敌视态度,生怕王室的支持者拥戴他们推翻自己,便百般阻挠。
1954年韩国制定《旧王室财产处置法》,王室财产划归国有,留在韩国的王室成员被赶出王宫,本来就所剩无几的财产被搜刮得几乎一干二净,王室成员每月发放生活费,而对李垠一文不付,纯宗遗孀尹大妃(纯贞孝皇后)甚至一度流落街头。
1960年,李承晚倒台。1961年,朴正熙通过政变上台,善待旧王室,王室成员的生活得以改观,长期流亡国外的王室成员终于回到了阔别数十年的故土。
1970年,李垠逝世,韩国政府为其举办国葬。他的儿子李玖、侄孙李源(义亲王李堈之孙)先后成为李氏家族的首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