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行业迎来开年首单收购。
1月8日,建发股份发布公告称,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划通过现金方式协议收购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凯龙”)不超过30%股份。本次交易完成后,本公司可能成为美凯龙控股股东。
根据公告细则,截至2022年12月31日,美凯龙总股本4,354,732,673股,包括A股3,613,447,039股(占总股本比例82.98%)及H股741,285,634股(占总股本比例17.02%)。红星控股直接持有美凯龙2,618,081,007股股份,占总股本的60.12%,红星控股的一致行动人西藏奕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车建兴、陈淑红、车建芳等合计共持有美凯龙18,607,640股,占总股本的0.43%。
值得一提的是,资本市场对这笔买卖显然不看好。截止1月9日收盘,建发股份报收13.50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9.58%,早盘一度跌停。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
行业第10伸援手
建发是继华发接盘融创深圳冰雪文旅城、华润置地拿下华夏幸福南方总部资产后,第三个向出险房企伸出援手的“国家队”成员。
建发所从事的主营业务包括供应链运营和房地产。其中,房地产行业政策调控期间,建发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顺利实现“弯道超车”。
据克而瑞公布的2022年销售排行榜,建发全口径销售额为1703.2亿元,较2021年上升11位,排名第10。前10强中的绿地、恒大、融创已经不见踪影。
而据中指研究院公布的2022年房企权益拿地金额与面积排行榜,在行业普遍减少拿地的同时,建发逆势加仓,以544亿元权益拿地金额从行业第10名升至第4名,在多城集中供地市场上亦留下了身影。
建发为什么看上了美凯龙?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家居第一股”,红星美凯龙拥有大量商场,据美凯龙最新公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美凯龙经营了94家自营商场,284家委管商场,通过战略合作经营8家家居商场,此外,公司以特许经营方式授权57家特许经营家居建材项目,共包括476家家居建材店/产业街,对建发商业地产来说无疑是优势互补。
同策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肖云祥表示,从业务层面上,公司收购后,有利于业务之间的衔接和合作,比如红星美凯龙的家居商业服务、建造施工及设计服务、家装相关服务等均可与房地产开发业务进行衔接整合。
但收购也存在不足,首先,完成收购,公司或将承接红星美凯龙的部分债务,这将增加建发的债务压力。其次,此次收购是以现金形式收购,在当前“现金为王”的市场环境下,此方式或将压缩公司资金腾挪空间。
据南方财经报道,1月9日,建发股份投资者关系部门对股票跌停进行了回应,目前收购属于筹划阶段,董事会还没有审议过,具体条款和交易具体情况还没定,只是在筹措,依据交易所规则,公司需要先发信披公告。关于红星美凯龙高额的负债,上述人士称,公司收购30%股权,不可能将所有债务接过来。
而在建发回应后不久,红星美凯龙亦公告称,股权转让事宜或涉及公司控制权变更。鉴于该事项正在商洽,尚存在不确定性,
家居卖场的“诸神黄昏”?
2021年7月,红星控股以40亿元价格将红星地产70%股权售予远洋集团、远洋资本;同年10月,美凯龙将子公司上海美凯龙物业管理服务80%售予旭辉永升服务,现金代价6.96亿元;如今红星控股欲出售美凯龙股权,面临的债务压力可见一斑。
美凯龙三季报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9个月,公司营业收入为104.84亿元,同比减少7.67%;净利润为13.18亿元,同比减少36.17%。期内,公司短期借款为22.7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73.42亿元,公司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有51.92亿元,无法覆盖债务。
根据企业预警通统计的数据,美凯龙在2023年有一笔中期票据、两笔公司债到期,分别是2023年1月20日到期的余额为5亿元的“20美凯龙MTN001”、2023年6月10日到期的余额为0.01亿元的“19红星02”及2023年10月30日到期的余额为0.30亿元的“20红星03”;母公司红星控股方面,2023年有三笔公司债到期,其中日期最近的是2023年5月29日到期的余额为18.30亿的“20红星03”,另两笔是2023年11月7日到期的余额为10亿元的“17红星02”和11月26日到期的余额为25亿元的“20红星05”。
值得注意的是,遭遇行业“逆风”的不止红星美凯龙,还有居然之家、宜家等。据公开报道,2022年7月,宜家中国正式关闭上海杨浦商场;同月,济南居然之家北园店发布闭店通知,表示商场与经营业主合同于2022年5月31日已到期,要求商户于5天内撤场;12月,武汉红星美凯龙遭商户集体发难,因疫情影响、客户减少、沟通减租未果,各品牌一致行动人决定在红星美凯龙武汉五大卖场统一关停卖场店面,不再营业。
曾经家居卖场让消费者发出“在宜家可以逛一天”的感叹,为何遭遇客流量减少、关门的局面?贝壳研究院美好生活研究院中心负责人闫金强表示,地产转型及产业变革带来的渠道分化,叠加疫情影响,导致大卖场商业模式遭受了严峻挑战。具体而言,其一,房地产下行承压的大背景下,作为下游的家居建材行业,必然受到冲击;其二,整装公司、新零售大店、线上平台及短频直播等提供更多元化及个性化的消费选择,直接挑战甚至颠覆了大卖场的传统获客模式;其三,疫情对线下门店生意造成了直接影响,增加了卖场商家的经营成本。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新兴商业模式对大卖场获客模式的冲击,导致卖场趋势下行已成必然。站在卖场商家角度考虑,卖场线下客流减少带来的低利润与高租金已严重失衡,又要增加线上获客成本投入,长期来看,必然不可持续。
不过,家居卖场也在寻求“自救”。如2021年以来,红星美凯龙持续推进“轻资产、重运营、降杠杆”战略,发力委管商场等轻资产业务,出售旗下的红星地产股份;2022年12月30日,居然之家宣布成立行业数字化营销联盟,参与品牌包括定制、建材、软体、智能、国际五个项目类别,聚焦零售终端,抢夺增量销售。至于最终效果如何,只能由时间来验证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