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消费者反映在电商平台上买东西“费劲”,下单后商家不是在备货,就是无理由不发货,问多了还直接取消订单给你退款。这些情况你碰到了吗?
先售卖再备货情况突出
“您的订单商品要从供应商采购,订单商品备妥后,将尽快为您配送。”最近很多消费者反映碰到这种情况。
已经下单几天的商品还在采购中。受访者供图
有意思的是,部分订单虽然下单后不发货,但依然正常对外出售中。这着实让消费者费解:难倒不是备好货后再开始售卖吗,既然无货为什么还可以正常下单?
有平台商家客服对中新财经表示,如果需要,可以无条件申请退款。至于为什么不发货,该客服表示,要和供货商沟通。记者注意到,除了显示在备货,还有一部分商品下单后会标注因疫情等原因,物流时效可能延迟。
显示在采购中的商品依然可以正常下单。受访者供图
还有消费者对中新财经表示,下单后商家迟迟未发货,想着也不着急,就这样等着,可过几天后,订单被商家单方面取消了,已收到退款。
商家为降风险规定超长预售期
迟迟不发货有一种情况是超长预售期导致,记者调查发现,在多家电商平台搜索“预售”关键词,会有大量的商品采用预售模式销售,从付款下单后到发货日期少则几天,多则长达60天。
例如,某图书商家客服对中新财经表示,“需要出版商印刷后邮寄给我们,一般需要30天至60天内发货。”
有的商家称预售期最长达60天。电商平台截图
有分析称,超长预售期可以为商家降低产销成本,实现零库存,完全不用承担风险。并且售卖后就拿到大量沉淀资金,在超长预售期内,这些沉淀资金还可能“钱生钱”,即便后续消费者提出退款,也没有任何负担。
律师解读:故意不发货构成违约
对于迟迟不发货的商家,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对中新财经表示,商家实际已没有库存却未及时将商品信息下架,如果是故意为之,明显缺乏合理性,未能按照约定发货则构成违约。
“如果是商家一时疏忽,或因为客观因素影响而未能及时处理订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未事先承诺具体的发货时限则不构成违约。”赵占领称。
赵占领还表示,根据法律规定,商家展示的商品具有具体、确定的信息,消费者下单即构成承诺,合同成立,商家应该按照约定发货。没有法定理由或双方约定而单方取消订单,则构成合同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消费者可以要求继续履行并赔偿其遭受的损失。
而对于超长预售期商品,赵占领认为,如果明确告知发货的具体时限,消费者愿意接受而下单,则没有问题。(转自中国新闻网)
“双十一”订单8个月不发货,法院判三倍赔偿并继续发货
当您了解完让人费尽心思的“预付款”、“定金”、“尾款”等规则,好不容易抢到货,付好款坐等宝贝时,商家却迟迟不发货,商家的这种行为属于欺诈吗?
11月12日,北京市互联网法院发布一起此类典型案例。该起案例中,一名李姓先生网购下单后,商家迟迟不发货,其间他数次催促均遭到对方推脱。李先生将商家告上法庭,法院认定,商家在订单的履行过程中存在欺诈,判决商家按照订单价款的三倍赔偿,并且继续履行发货义务。
2020年11月11日凌晨,李先生守在手机前,将计算好的所有优惠输入,满心期待地点击了付款按钮。下单购买了为家庭配置的茶几和斗柜。自从下单付款之后,李先生数次询问商家发货情况,商家却以各种理由表示需延迟发货,甚至建议李先生申请退款。直到2021年7月,李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慨,诉至法院,要求商家继续履行发货义务并按照订单价款的三倍进行赔偿。
法院经过审理查明,李先生于2020年11月11日下单后,分别在2020年11月、12月,2021年1月、2月、3月、4月与商家客服联系,询问产品什么时间能够发货。商家每次均回复“月底发货”,并告知李先生未发货是由于厂家安装、环保检测等原因。直到2021年4月,李先生再次和店铺客服沟通要求继续发货,这时店铺却称需要原告补拍差价链接才能继续发货,遭到李先生拒绝。同时,李先生发现商家在其他平台开设的店铺中仍然继续销售同款产品,商家却称是由于技术原因没有及时撤回商品信息。
法院经审理认为,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过程中,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的行为。
在该笔订单中,李先生数次询问商家何时发货,商家一直称“月底发货”,对于合同的履行进行了承诺,仅要求迟延发货,并没有明确表示无法发货,之后联系李先生却要求补拍差价才能继续发货。卖家要发货是在购物合同中的基本义务,但是本案的商家未提交证据证明存在合理迟延事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履行发货义务,且在多次承诺发货的期限内未发货也不主动与消费者沟通。法院认定,商家在订单的履行过程中存在欺诈,判决商家按照订单价款的三倍赔偿李先生,并且继续履行发货义务。
法官提示,“网购节”中,因使用了限定使用时间和场景的优惠券,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可能存在比平时销售价格低的情况。商家参与购物节时,不能一味考虑吸引流量,也要慎重考虑自己备货发货能力及交易成本承受能力。如果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在承诺的时间内发货,应积极主动地与消费者沟通,说明情况并取得谅解。
作为消费者,如果物流状态迟迟没动静,要及时询问商家未发货的情况及原因,双方充分协商沟通,避免因为沟通不畅或者意思表达不清导致纠纷升级。如果因特殊原因导致“货在囧途”,既不利于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也不利于商家的后续经营。(转自:澎湃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