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光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光承载着人类认识世界的希望,只要有光的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光明。同时,光作为一种电磁波,也是物理学中常见的能量传输现象,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很多人都知道,它有个前提就是光速不变原理,即在宇宙真空中运行速度最快,不因参照物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然而,按照能量守恒定律,质量越大的物体,达到一定速度时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多。通过洛伦兹变化,推导出物体运动“质增效应”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当以光速运行时,物体的运动质量就会变得无穷大,所以有质量的物体,是永远也达不到光速的。
之所以构成光线的光子速度能够达到光速,原因就在于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而按照狭义相对论,同样可以推导出以光速运行下的种种奇妙现象,比如“钟慢”效应、“尺缩”效应。我们接下来用“钟慢”效应,来看看如果乘坐以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1个小时后地球上的人们到底过去了多久。
说到“钟慢”效应,不得不先提一下狭义相对论下的速度“叠加”。经典物理学中,速度的叠加,无非就是同一条直线上的有效速度之和或者是它们之间的差值。但狭义相对论中,在两个惯性参照系下,两个物体的运动合速度,与原来两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的各自有效速度间,存在着这样的对应关系:v=(v1+v2)/(1+v1*v2/c^2),通过这个关系式,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原来两个物体速度多快,即便是相反方向,它们的合速度依然不会超过光速。
在这个光速不变原理基础上,通过推导,可以得出高速运动物体,能对不同惯性参照系下的空间移动、时间流逝的影响程度。以“钟慢”效应为例,处于两个惯性参照系下,两个物体所处的时间流逝对应关系为:T’=T/√(1-v^2/c^2)。
式中,v为高速飞船速度,c为光速,T’为地面经历时间,T为飞船经历时间。
如果飞船的运动速度越快,那么在飞船所在的惯性参照系内,时间的流逝速度虽然正常,但对于地面来说,属于未发生明显位移的惯性参照系,从地面看,飞船上的时间过得越来越慢。
这里面存在着一个疑问,那就是运动是相互的,从地球上看飞船以高速运行,飞船上的时间过得很慢,那么从飞船上看地球,也同样以高速远离,是不是时间过得同样慢呢?如果一样的话,就不会存在“钟慢”效应了,大家毕竟都慢嘛。
这里还得提一下,狭义相对论的成立条件,即必须是在惯性参照系内,两个不同参照系内的物体运动,必须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状态,如果有一方发生变速(速度大小或者方向改变),那么狭义相对论就会不再适用。因此,如果光速飞船离开地球后,一路向前匀速前进不再返回,那么无论从哪个参照系看,两者的时间流逝速度,都相互独立且不受彼此影响,不发生任何信息交流,也没有什么时间流逝的对比产生。
显然这不是我们要的结果,我们就是想通过超高速运动下两个物体的运动,来衡量彼此的“时间差”。为了不产生“双生子悖论”,科学家们认为,哪一方先打破惯性参照系,就以这一方为基础,来推算另外一方的时间流逝速度。
如果人们乘坐光速飞船飞出一小时再回来,显然地球的运动状态没有什么改变,那么打破“规律”的自然是飞船。按照飞船的速度,套用上面的“钟慢”公式,我们就能看出地球上的人类,所经历的时间流逝速度,要大于飞船的时间流逝速度。
这里,我们假设飞船从静止到加速、到接近光速的“过渡时间无限小,同样飞船折返瞬间以及再次加速的时间也无限小,而且飞船上的人们也能承受住这样的超高加速度,我们看一下以亚光速飞行1小时,地球上过去了多长时间。
如果飞船速度达到90%光速,1小时返回后,地球经历的时间为2.3小时;如果飞船是99%光速,那么地球所经历的时间为7.1小时;而以99.99%光速计算,地球已经经历了70.7小时。可以看出,飞船越接近光速,地球上的时间流逝速度就越快。当飞船光速到达光速的99.999999%时,地球将经历7071小时,即294天。
我们再继续提高飞船速度,地球上过去的时间还将会继续变长,陆续突破达到百年、千年,甚至几千万年都有可能。而一旦真正达到光速(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地球上的时间流逝将会达到无穷大,说不定人类甚至地球都早已不复存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