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自古就有“取法乎上”之说,然而能做到这一点,何其难也!魏晋传世的真迹,几乎没有,连王献之的《中秋贴》,依旧存疑!
而唐代稍微好一些,传世的作品,只有30多件,据说大部分还是米芾的伪作!
后人能接触到古人作品大多是宋代及其之后,尤其是草书,保存完好的,更是少之又少,直到上个世纪初,夏莲居居士赴日本讲学,发现一卷孙过庭的《佛遗教经》,才算是弥补了遗憾!
米芾一生贬低无数古人,甚至连王羲之都骂为:恶札之祖!唯独对孙过庭佩服的五体投地,认为他是唐代草书第一人:
“孙过庭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选自《海岳名言》)
而这卷小草《佛遗教经》,可以说倾注了孙过庭所有的草书技巧,堪称一部“草法字典”!
同为唐草真迹的怀素《论书帖》相比,《佛遗教经》字数更多,笔法更全面、更丰富,也更加接近王羲之的《十七帖》,字字从章草笔法中出,显得古雅而端凝,可惜在清末流入到日本。
清代蒋廷黻评价此作道:
“此帖笔意圆浑,纯从章草夺胎,较之《书谱》,有放敛之别。盖《书谱》乃是属稿,非经意作,虽同出一手而实不相逮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