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爱吃街边小店的最姐
上一次为大家实测了米其林榜单上
广州最后一家手工制作的伊府面
以及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水菱角
今天带你们去找广州最好吃的竹升面
同样是霸榜米其林必比登推介4年
一家是藏在荔枝湾深处的【西关竹园】
另一家是闹市区街边上的【婆婆面】
看看这两家店出品的味道
是否还是广州人心心念念的旧味
图/珍珍
每个广州人都吃过
老西关竹升面
吃面,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头戏,在我国已流传千年之久。
南北方对面食的认知差异很大,南方小桥流水,喜欢清汤挂面,北方风霜粗犷,喜欢劲道老面。
图/微信公众平台
对于深处南方更南的老广而言,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碗竹升面。
*西关竹园(荔枝湾店)出品的竹升面 图/珍珍
竹升面的由来
竹升面,因制作过程需要用到大竹竿而得名,后来讲究意头的老广认为“竿”字不够吉利,故将“竿”该成“升”,因此便有了“竹升面”。
竹升面早在民国时期流行于广州西关一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上一碗竹升面,曾是广州人大快朵颐的一种口福。
*西关竹园(荔枝湾店)的云吞面 图/珍珍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第二集面食专题,老牌传统的竹升面为南派面食挣得一席之地。
图/《舌尖上的中国》
旧时的竹升面不只“卖吃”,更是一门“卖艺”的生意。
据说,以前的做面师傅会担着竿子,亲自到客人家里表演打面过程,一碗面、一场秀,欢声笑语中,迎来美味的时刻。
*西关竹园的师傅用竹竿压面 图/《舌尖上的中国》
竹升面怎么做?
广东人喜欢吃竹升面这种细面,它的口感与北方的拉面完全不同。
竹升面爽脆弹牙,韧性十足,也因其独特的制作方式、强烈的地域色彩,被视为西关文化的代表。
图/珍珍
吃面容易,制面难,每一根竹升面的制作,都是老广师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和面有讲究——放面粉、打蛋,让面粉与鸭蛋(最开始只用鸭蛋的蛋清)充分融合,这一系列操作都讲究门道。
图/吃喝玩乐IN广州
压面要骑竹子——近2米长的大碌竹,一方大案板,师傅骑在竹竿一端,踮着脚尖,节奏轻盈,用力均匀,快慢有度。
据说,如果师傅落足功夫碾压的话,五十斤面团要耗足一个半小时,为的就是使竹升面既薄又久煮不烂。
图/玩转广州
竹升面有多好吃?
做好的面条晾挂在竹架上——这是很多老广儿时的记忆,那竹升面要怎么煮才好吃呢?
*西关竹园(荔枝湾店)的阿姨在打包晾干的竹升面 图/珍珍
竹升面要获得弹牙的口感,取决于下锅煮面“时机”,汤的温度、沸腾度以及锅的大小都是关键因素。
*婆婆面(德政中路)的师傅在煮面 图/珍珍
将晒干的竹升面,放入滚水中煮约二十秒,就应立即捞起来,用冷水快速冲淋,再放入滚水中煮约60秒,这样的竹升面才爽口弹牙不粘稠。
煮好的竹升面,要配上由猪骨、大地鱼、虾子等熬成的上汤,点缀韭黄,才不失为一碗合格的竹升面。
*婆婆面(德政中路)出品的竹升面 图/珍珍
西关竹园
上过舌尖、拿过米其林
连续4年上榜米其林推介
西关竹园,在广州兢兢业业营业了20多年,被众多媒体视为品尝竹升面必去的圣地之一。
现有两家门店,一家在荔枝湾,另一家在十八浦,都上榜过米其林必比登推介榜单。
*西关竹园(荔枝湾店)门店 图/珍珍
西关竹园的老板李世林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西关人,20多年前,40多岁的他下岗,一下子失去了生活来源。
恰好父亲做过竹升面,于是跟着父亲闭关几个月,从世界各地买来面粉、鱼等,研究不同产地的食材。
*西关竹园老板李世林 图/广州日报
“一碗好的竹升面应做到各种食材的平衡。”李世林说。
“做面要用鸭蛋,粘度更大,能够增加面的弹性,而其分量、比例也试了上百次;汤除了虾皮、骨头外,最重要是放大地鱼,晒干后用两到三天的时间来碳烤......“
用心+好食材制作出来的竹升面,让西关竹园连续4次上榜米其林必比登推介。
*店内左边挂着米其林牌子,右边是各路明星的合影 图/珍珍
最姐喜欢喜欢他们家的【虾子捞面】,香喷喷的虾子沾满每一根竹升面,面条爽口顺滑,咸香的滋味充斥着口腔。
*虾子捞面 20元一份 图/珍珍
搭配的一碗清汤,用大地鱼、虾皮、骨头熬制,点缀一些韭黄,鲜得来又非常清甜。
图/珍珍
一碗【蟹膏云吞面】,鲜香的靓汤里飘散黄亮的面条,劲道弹牙、汤汁鲜美,配上鲜美饱满的蟹膏云吞,入口爽滑,云吞口感润滑,回味无穷。
*蟹膏云吞面 30元一碗 图/珍珍
说实话,西关竹园的面价格不算便宜,但最姐是愿意买单。
一是味道确实很不错,是那种吃过会想念的味道;第二则是竹升面已经是广州文化的一环,吃的是情怀了。
*西关竹园的菜单 图/珍珍
堂食的面价格略高,但单卖竹升面的价格却很便宜,一盒10元(有4个竹升面),有很多老顾客会特地来门店购买或在网上下单。
*晒干的竹升面10元一盒 图/珍珍
婆婆面
大隐隐于市、拿过米其林
连续4年上榜米其林推介
位于德政中路的西关恒记婆婆面,始于1984年,作为一家传统的云吞面店,不过几十平,站在门口一眼能望到透明的厨房。
*婆婆面(德政中路)门口 图/珍珍
“婆婆面”现在的老板是丁志恒,今年42岁,在他4岁的时候,他的外婆李英在广州的文昌路开了第一家面店。
*店内挂着婆婆面的故事 图/珍珍
老人家在2012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当年20岁的她和丈夫在香港中环卖云吞面,1948年,夫妇俩回到家乡广州,并在文昌北路落地生根经营云吞面店。
开店之初,店面取名“刘泽记”,就是源于丈夫的名字。
*店内挂着“以面为皇”的牌匾 图/珍珍
1956年,这间家庭经营的小面店在公私合营的浪潮中被迫停业,李婆婆去了荔湾食堂打工,面店也随之关停。
1984年,李婆婆的云吞面店终于得以重新开张,新店取名叫做“恒记”,取自外孙的名字“丁志恒”。
*婆婆面的店面 图/珍珍
丁志恒2006年在工商部门注册时本想继续使用“恒记”商标,但已被其他企业注册。
转念一想,街坊来吃面一般都说“去婆婆家吃面”,他索性直接重新注册了【西关婆婆面】,一方面让食客觉得更加亲切,一方面也是向外婆一生做面的坚持表达敬意。
*老板丁志恒在煮面 图/珍珍
竹升面,是一碗正宗广式云吞面的“硬实力”,若是替换为别的面条,即便云吞和汤头烹饪得美味,都不能称之为老广的“云吞面”。
所大多数云吞面用得都是竹升面。
*婆婆面家的竹升面 图/广州日报
店内卖的云吞面比较常规,有上汤和捞面两种,价格比起西关竹园来说,算是平价,也有生面和生云吞售卖。
*婆婆面的菜单 图/珍珍
竹升面搭配广东的秘制牛筋一起吃,即刻感觉到竹升面的“升华”。
*上汤牛筋面 大碗20元 图/珍珍
几块飘香的牛腩放在一碗刚出炉的竹升面上,整碗面立即变得又香又浓,先吃几口面,再夹起一块厚实的牛筋,简直是味蕾的享受。
图/珍珍
另一碗【炸酱捞面】选的是粗面,扁宽的面条裹满了炸酱,蛋香、面香交织在一起,配上一碗清甜的清汤,是千金难买的滋味。
*炸酱捞面 12元一份 图/ 珍珍
无论在五星级还是在老城区小巷子里,竹升面已成为老广品味生活的日常,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面馆大多已使用机器压面。
图/珍珍
尽管制作过程已淡出了大众的视线,以上这两家面店依然坚持手工制作,略有不同的是婆婆面现在用的是鸡蛋,西关竹园依旧坚持传统鸭蛋制作。
图/珍珍
蛋香浓郁的竹升面,温暖了老广的胃,也慰藉了努力拼搏的心。
不论置身何方,即便没有复杂的调味,那一碗竹升面,永远都是老广心中的“白月光”。
想知道更多广州米其林小店,或者如何购买西关竹园竹升面的朋友,可以加最姐好友明仔的微信,拉你进群为你解答。
微信号:gd_mingzai
你心中的最好吃的竹升面是哪家?
(文末右下角【写留言】分享)
编辑:珍珍
图片:珍珍
广东最生活出品,转载请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