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建党百年之际,影视圈呈现出一股主旋律作品井喷的趋势,以林林总总的题材带来那段红色岁月所赋予的激情与感动。其中较为罕见的,是电视剧《摇篮》首次把焦点放在了有关革命后代于延安托儿所的成长故事。剧中的“红色血脉”小小年纪便经历过各种残酷考验……看后不禁让人想问,真实历史中,那些革命领袖的后代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谈起革命后代中最受瞩目且最坎坷的,莫过于毛主席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而比起英年早逝的毛岸英,弟弟毛岸青的经历则显得相对陌生。殊不知,这位领袖后代一生之辛酸坎坷,已然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当同龄人还在父母怀中撒娇时,尚在襁褓中的毛岸青被迫跟着母亲四处奔走,一家人总因革命事业而分离。年仅7岁时,毛岸青视作依靠的母亲和哥哥又被反动派抓捕,饱尝幼年丧母苦楚;等好不容易被组织转移到上海,经历饥饿、流浪街头的非人生活后,又被特务打伤头部造成终生不可逆的伤害……历经磨难的毛岸青,足足与父亲分隔22年才再度团圆,而彼时已经到了1949年。
作为建国后从苏联学成归来的革命后代,等待毛岸青的并非坐享胜利果实,而是要比普通人更为勤勉的生活。就连婚姻大事,毛主席也绝不让自己的后代搞特殊,甚至还主动劝说毛岸青找一个工人或者农民出身的对象更适合他,甚至提醒儿子不要对外阐明自己的身份。
大概冥冥中命运牵绊的作用,毛岸青遇见了童年时期在监狱成长起来的邵华。同为革命者后代,何曾想多年前两人少不更事时,邵华的母亲曾带着孩子们见过毛主席,当时主席就开玩笑说要和邵华家结亲家,结果一语成谶。邵华的姐姐嫁给了毛岸英,自己又和大15岁的毛岸青走到了一起,成就了一段美满的革命姻缘。
尽管外界看毛岸青,总认为是毛主席唯一幸存的儿子,理应受到尊敬。事实上毛岸青从未享受过任何优待,且一生坚持从事着与政治毫无关联的翻译工作。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情投意合之下在大连举办了简单又质朴的仪式,就算这样重要的场合,毛主席依旧未能亲自到场祝贺。
只派人送来了一块手表和一部收音机做礼物,毛岸青看到后颇为动容,漫漫几十年,他们父子间深沉的爱意早就胜过了万语千言。此后毛岸青和邵华一如预期般过上了琴瑟和鸣的生活,只是结婚近十年才等来了首个孩子,毛主席得知此事后也罕见地露出了喜色。对于这个处于顶峰却命运多舛的家庭来说,可谓总算看到了一点传承的希望。
由于是高龄产妇,邵华生孩子时一度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接生的医护人员甚至为此询问毛主席保大人还是保小孩。所幸最终还是顺利迎来了这个家庭的第三代,毛主席高兴地为其取名毛新宇,可见寄予了怎样的厚望。
此后的三口之家,虽一直远离着政治权力中心,却始终不忘红色家庭传统。毛新宇曾主动分享过一件事,小时候邵华时常带着他到农村体验生活,小孩不懂事时嫌弃过农村饭菜太粗糙,每当这时邵华从不提及他们的家庭,总是耐心教育他大家都一样,乡亲们能吃,我们也一样。毛岸青和邵华夫妻就是这样,坚持从身边小事来弘扬毛主席思想,他们婚后也曾深入十几个省份调研,合著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更作为爱国思想教育素材被编入中学课本,以自己最诚挚的方式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情怀。
2008年,毛岸青和邵华先后的骨灰被送到了湖南老家杨开慧烈士陵墓安葬。走过风风雨雨的历史长河后,这对夫妻终于以这种方式实现了和母亲团聚的心愿。这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后代,受尽苦难,选择了最平凡低调的方式画上人生终点。回首看,在毛岸青和邵华的人生旅程中。
正因为有着毛主席大公无私的教育,再三强调自己的亲人不搞特殊待遇,这才能使得他们完美诠释出身为革命后代最宝贵的品质。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从不需要树碑立传,而是发自内心去热爱,尽忠尽责,甘于平凡,珍惜无数革命先烈所换来的和平年代,这才是值得一代代人永远铭记的红色初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