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8远程战略轰炸机
轰-8是中国第一次尝试独立研制轰炸机
1970年代早期,中国完全解决了自产轰-6的问题,军工部门熟练掌握了全套轰炸机制造技术后有了独立设计制造轰炸机的自信和想法。同时,轰-6服役后无论怎么改进,中程轰炸机的底子决定了它上限不高,无法执行远程战略轰炸任务。鉴于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环境,空军提出了开发远程战略轰炸机的需求,代号“轰-8”。
轰-8可以看作四发动机放大轰-6
中国空军对轰-8的设计要求是主要用于战略轰炸,也可以用于战役或战术目的。可以携带常规航弹、空对地导弹、核弹和其他武器。可以在复杂的气候条件下,在夜间使用。可以攻击敌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或轰炸敌人的坦克、火炮群、海上舰队和大型船只等。
周总理的座机三叉戟
林彪逃亡时乘坐的就是“三叉戟”
当时中国研制远程战略轰炸机最大的难题是发动机,机体和其他设备都可以通过放大轰-6解决,唯独发动机不行。轰-6使用的涡喷-8发动机是仿制的苏联RD-3M发动机,油耗高,推力不足。西飞的目光瞄向了以省油著称的劳斯莱斯Spey Mk-512涡轮风扇发动机。1971年中国进口了6架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的三叉戟2E运输机,其中一架周总理还乘坐过两次。而且中国在购买飞机的同时打包获得了“斯贝”Mk512-5W涡扇发动机生产许可,后来海军的歼轰-7“飞豹”用的就是这款发动机。
基本设计方案是在机翼上多挂2台发动机
轰-8的三种设想图
西飞的设计方案是在放大的轰-6上安装4台“斯贝”发动机,两台在原来的发动机位置,2台挂在机翼下。原型机1971年2月开始设计建造,1977年完成,1978年首飞,其实际性能基本可以达到美国的B-47,接近B-52。但这款被寄予厚望的,中国独立设计制造的第一架战略轰炸机最终没有能够服役,主要原因还是发动机,因为“斯贝”发动机制造成本高,零部件还需要从国外订货,这样对于后期的维护保障难度太大。空军最终还是选择了忍痛放弃轰-8项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