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战场上的残酷无法言喻,震耳的炮火袭来,无差别的冲向阵地上的每一个战士。虽然明知道要面临这样的危险,但还是有人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明明他是可以不用去的。比如说毛岸英。他是毛主席与杨开慧烈士的长子,抗战时期在苏联留学多年,曾受过斯大林的亲自接见并授予了一把手枪。
全国解放前,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延安,见到了分别已久的父亲。在延安,他当起了一名普通的战士,跟着老同志学习生产劳动,与战士、群众打成一片,丝毫没有任何的架子与傲气。建国后,他主动申请到工人阶级中打磨自己。听闻朝鲜战事爆发,他作为首批入朝人员奔赴前线。此去竟然成了永别,对他新婚的妻子刘思齐更是沉痛的打击。
01
毛岸英入朝的时候只告诉了毛主席,新婚不过一年的妻子并不知道。临行前,刘思齐刚刚做了阑尾炎手术,还在医院。毛岸英去医院陪了妻子一晚,告诉她自己将要执行一项任务,不知何时回来,也没有联系方式,让她不要着急。还嘱咐妻子不要忙着参加工作,最好是多学些文化知识,打牢了基础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清晨,他来到了岳母张文秋的家里,对老人嘘寒问暖的叮嘱了一番,依然没有提起自己将要去战场的事情。走到门口的时候,他主动向妈妈要了一样东西,就是一块怀表。张文秋没有迟疑,马上取出来交给了他。他告诉妈妈,出差回来后就还给她。当美军的炮弹将志愿军司令部临时驻点轰炸得四分五裂,战士们甚至分辨不清烈士的遗骨,还是凭借着这块怀表找到了毛岸英。
02
噩耗传到国内,毛主席强忍着悲痛长久地静默无语。调整好心情后,他嘱咐将烈士就地安葬,无需运回国内。同时,叮嘱身边的所有人不要将消息告诉刘思齐。此时的刘思齐不过20出头,还沉浸在新婚的幸福当中,丝毫没有意识到丈夫的这次出差竟然成了永别。直到这场战争结束以后,她才隐约猜到了真相,于是跑去毛主席那里确认。
看着风华正茂的儿媳,毛主席点了点头。刘思齐哭得无法自抑。她比毛岸英小了八岁,两人初识的时候他刚从苏联回来,而她也刚从国民党的监狱中恢复自由。他幼年失去母亲,她则失去了父亲,再加上两人相差无几的坎坷童年,对彼此的同情与怜惜逐步加深。一开始,胆小的她觉得这个大哥哥很是亲切,也很会体贴人,讲话也是那么的博学多识。
03
后来,他们渐渐有了异样的情愫,在一众叔叔阿姨的支持下开始谈恋爱。当时,她才16岁。为了照顾她的年幼,毛岸英一直等到她年满18岁以后才提起婚事。他们的婚礼是由毛主席亲自主持的,虽然简单朴素却充满了温馨与甜蜜。她还没来得及为爱人生儿育女,他却已然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样的打击是多么的残酷啊!
很长一段时间内,刘思齐都无法从痛苦中走出来,身体也总是生病。为了让她尽快地开始新生活,毛主席建议让她去苏联留学。在苏联,她时常能够收到毛主席的来信,信中叮嘱她注意身体,不要学习过于拼命。学成归国后,刘思齐在解放军某部参加工作,主要负责俄语翻译工作。事业慢慢步入了正轨的她,唯一让毛主席牵挂的就是婚姻问题。
04
距离毛岸英牺牲已经过去了十年,她还是单身一人。毛主席早已经将她视为了自己的“大女儿”,每次给她写信也是以“女儿”称呼,也一直支持她开始新的生活,找个合适的人成家。眼看着刘思齐已经过了三十岁,毛主席再也安耐不住了,写信严厉地批评了她,埋怨她不愿意认识新的朋友。面对这样一个像亲爸爸一样的公公,她终于点头了。
毛主席欢喜地托人给她介绍对象,最终找到了在空军学校当老师的杨茂之。他们二人都曾留学苏联,也都是军人身份,相处之后对彼此都较为满意。结婚的时候,毛主席托人送去了300元礼金。婚后,她先后生育了四个子女,儿女们后来都学有所成。2010年,已经80岁的她带着儿女来到了朝鲜,祭拜毛岸英烈士。
结语
回顾刘思齐的一生,早年因为战争经历苦楚,小小年纪就和母亲一起被关押在敌人的监狱里数年。在最好的年华遇到了刻骨铭心的爱人,幸福却如此的短暂。好在她遇到了毛主席这样伟大的父亲,这才开启了幸福美满的后半生。人生之路曲折不平,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挫折,遇到一些人,也失去一些人,然生活依然还要继续,为了爱过我们、爱着我们的人不再担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