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清明放水节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清明放水节
就像衍生它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一样
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清明放水节起源于公元978年
有着严格的古法岁修制度
是集祭祀民俗、生产民俗
节庆民俗、商贸民俗
为一体的文化活动
清明放水节的来历
清明放水节是一个种综合性的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其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为官方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缔造者李冰的祭祀活动,据1974年在都江堰渠首出土的李冰石像的铭文考证,放水节准确可考的年代至少不晚于汉建宁元年,即公元168年。
其二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工程制度的建立,据《华阳国志•蜀志》“李冰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脚,盛不没肩”的记载看,李冰于都江堰建成之后,就制定了一系列能保证都江堰运行的制度,其中重要的是“淘滩”制度,必须适时把壅积在凤栖窝弯道处的沙石清淘到规定的深度,才能保证内江水的流量。因此,可知这种“淘滩”为主的岁修制度,至少在秦代就已形成。
其三是砍杩槎放水,这一生产习俗是与岁修制度相依存的,有了岁修制度,就有砍杩槎放水的生产程序。
其四是“打水脑壳”的民俗活动,虽然其准确年代已不可考,但从其浓烈信仰性质来看,也应产生在秦汉时期。
放水节为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6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名列其中。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清明放水节就像衍生它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一样,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的不朽魅力成为中国节日上的一个传奇。
为什么说清明放水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的定义是民间民俗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内涵有多种标准,按照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的标准,至少清明放水节这一综合性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包含下列几项内容:
一、岁时节令习俗。因为放水节是在清明节这天举行。
二、生产商贸习俗。放水节是都江堰岁修工程完成以后的最后一个环节,即砍杩槎放水人内江,开始春灌。
三、民间信仰习俗。清明放水节的主工内容之一,就是祭祀李冰,这是中华民族崇高先贤的优良传统,二王庙和李冰已被历史招升到社格的位置。
四、民间手工技艺。扎竹笼杩槎是岁修工程中独特的手工工艺。
另外,从文化空间上说,清明放水节是有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和特定人群参与的民俗文化,这也符合关于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的定义。因此,清明放水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汉代以前,每年春季祭祀,是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李冰为了尊重顺应古蜀人的文化,“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丰壁沉溃”。
公元前256年由时任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使岷江水害得到彻底治理,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从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建成都江堰开始,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给成都平原带来巨大好处。到了汉代,人们的文化认知角度有了质的变化,从敬畏大自然逐步转为对科学的认知,转而纪念李冰。
在唐代,民间的清明放水节以斗牛的方式庆祝,《风俗通》 说:“灌口春秋斗牛戏。”每到春耕季节,在清明时除了由官方组织在二王庙祭祀李冰,又由民间组织在清明开水这一天,在都江堰渠首岷江边举行斗牛比赛,并由此而产生出许多如“李冰斗犀”这类的民间故事,逐步丰富清明放水节的文化内容。
清朝廷于雍正五年(1728年),封李冰为 “敷泽兴济通佑王”李二郎为“承绩广惠显英王”,并下旨规定春秋两季祭祀,而春季祭祀就是清明放水节。
清代于乾隆时期,统一规定了祭祀的规格和祭文。祭祀规格为:牲用少安、祭列九品。主祭官身穿公服,行二跪六叩礼。官员在二王庙祭祀完李冰以后,率领祭祀的人员到鱼嘴处。来自川西平原都江堰灌区的民众人山人海,在岷江两岸等待仪式开始。当主祭官宣布“开水〞,立刻鸣礼炮、敲锣打鼓放鞭炮,两岸欢声雷动。早已作好准备的堰工立即挥斧砍断连接杩槎的竹索,奋力拆散杩槎,外江水立刻汹涌而下,流人经岁修后的内江。
人们则手持竹竿,边击打水头边祷告:要安流顺轨,不要冲毁堤堰,不要冲毀庄稼。人们捡起江边的小石子投向水中,叫“打水脑壳”,这是清明放水节的高潮。主祭官宣布开水以后,立即率领官员骑马乘轿飞奔,要赶在水头到达成都之前回到成都。民间认为,水头先于官员到达成都,来年就会水不够用。在放水节的同时,举办以买卖农具、农作物种子和生活用品为主的物资交流会。
集市从清明放水节这天开始,一般要举办3—5天。清明会期间,都江堰沿岸彩棚连绵,张灯结彩。二王庙杀猪宰羊,吹箫鼓乐,戏台连演几天川剧,吸引都江堰市周边数十县民众参加。清代有一首《灌阳价枝词》描写了放水节的盛况:“都江堰市水天西川,人到开时涌两边。喜看杩槎频拆处,欢声雷动说耕田。”一年一度的清明放水节,成为四川最为重要的一个岁时节令民俗活动,从清明放水节这一天开始,川西平原就进入了农忙季节。
1974年都江堰岁修时在鱼嘴附近出土的汉代石刻李冰像看,在公元168年以前,都江堰渠首附近的岷江边就已经修建有专门祭祀李冰的庙宇。《灌县乡土志》载:“每岁插秧毕,蜀人秦香烛祀李冰,络绎不绝。〞古代蜀人体验到李冰巧妙利用特殊地形、水脉、山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都江堰给四川盆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
为了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永续利用,遵循李冰“深淘滩、低作堰〞的科学原理和治水规则,每年进行大规模的岁修工程。岁修工程必须截断内江河水,岁修后来年清明节时举行岁修竣工,拆除堵水用的杩槎、竹笼,放水入内江,形成了岁时节令民俗活动。而这一节令习俗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纪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缔造者李冰。据《新唐书》和《大平寰宇记》记载,南朝齐建武 (公元494年-498年)益州刺史刘季连将原渠首处的望帝祠迁至郫县,重建为今天的望丛祠。在渠首望帝祠的庙基上建专门祭祀李冰的崇德庙。这就是二王庙最早的称呼。
从汉代开始,虽然历经唐、宋、元、明、清这些我国历史上主要朝代的更替,但在二王庙祭祀李冰的习俗近2000年始终如一。
都江堰在建成之初,就彰显出了巨大的效益,不但彻底根治了四川盆地的水患,而且河网水系开控自如,解决了万顷以上稻田的灌溉问题,也解决了运输问题,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最后“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因此,蜀人十分珍惜和重视都江堰,不但把修筑都江堰的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内容,如“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洽水三字经”等,作为2000多年来治水修堰的理论依据,严格按照此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进行一年一度的岁修,而且刻写在二王庙墙壁和石碑上,让后代子孙铭记。
从汉代开始,人们用这些科学理论指导完成岁修工程,保证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正常运转的过程中,即把三月清明这一节令作为庆祝岁修工程竣工,拆除杩槎、竹笼围堰,放外江水人内江,展开春耕生产的标志性节日。
一方面庆祝岁修竣工,欢庆川西平原又将迎来一个五谷丰登的年成,另一方面借此机会用在二王庙祭祀李冰、瞻仰修筑都江堰功臣的形式,表达对先贤英雄的崇敬、颂扬的心情。
“砍杩槎—放水”
一声悠长的号子声中
两千多岁的都江堰波涛翻滚
一江春水清流千里
奔向广袤的成都平原
流淌着造福于民的旋律
- END -
【听说 都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