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念书,特别害怕读鲁迅先生的文章,颠过来倒过去使劲啃,头晕眼疼,脑袋嗡嗡叫,末了也不知道老先生到底在说什么。
更要命的是,老师动不动就要求我们背诵全文、仿写句子,说这是考试的重点。
鲁迅先生
记得有一次考试,我模仿鲁迅先生的名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作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校园上空飞来两只鸟,远远望过去,一只是麻雀,还有一只也是麻雀。”
老师批语:“废话连篇!”又重重一笔,勾掉这段话,把试卷都划破了。
再后来看到有些人写文章说,鲁迅先生的“两棵枣树”,表面重复啰嗦,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孤寂、单调的情感,还有对这种单调状况的无奈。
大红枣
一看就知道,这些人大都没见过真正的枣树,或者说根本就不知道枣树在枣乡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在枣乡人眼里,枣树从来就不会跟“孤独、凄凉、愁苦、寂寞”这些字眼挂钩。红红火火、甜甜蜜蜜、吉祥幸福、喜庆美满,这才是枣文化的真正内涵。
在枣乡,素有“无枣不成席”的俗语。千百年来,但凡婚嫁、庆寿、添丁、过节等喜庆时节,总少不了用红枣来添喜助兴。
枣糕
妇女生小孩儿,要喝红枣和小米熬煮的“月子汤”;儿婚女嫁拜祖祭宗,要用板枣和花生、桂圆、瓜子摆成供盘,寓意“早生贵子”;新媳妇入洞房前,要用红枣垫在炕席下面四个角,象征一对新人甜甜蜜蜜、和和美美;给老人做寿,或走亲戚,要㨤一篮子蒸枣馍,寓意福禄寿喜早(枣)发财;家里生了小孩,一定要在院中或地里栽棵枣树,祈愿人树同生共长,后继有人,世代繁荣。
“枣(早)生贵子”这一文化习俗,至迟在三千年前的周期就形成了。《周礼·天官·笾人》记载:“馈食之笾,其实枣、栗、桃、乾葆、榛实。”这或许就是祝愿人“早”“立子”谐音的渊源吧。
枣生贵子
红枣见诸文献,最早出自《诗经》。《诗经·豳风》中有一首名为《七月》的诗歌,其中第六章就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农事描写。剥枣,这里是打枣的意思。
豳风,就是豳地的民歌。豳地,是我国红枣栽培最早见诸史籍记载的地方。那么,这个豳地又在哪里呢?
豳,读作bīn(音同“彬”),又写作“邠”,具体在哪里,争议很大。有人说在陕西恂邑,有人说在陕西扶风,也有人说是在山西汾城(今山西新绛)。
山西红枣
比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说:“窃疑邠在山西汾城,逾梁山乃西避,非东迁。周人祖先之活动区域,亦在大河西部一隈之四圈,稍后乃误以风翔岐山说之。”
山西红枣,自古以来就非常有名,历朝历代供给朝廷的“贡枣”中,很多都是出自山西:吕梁木枣、交城骏枣、北相相枣、太谷壶瓶枣、稷山板枣、临猗梨枣、襄汾官滩枣、保德油枣、平陆屯屯枣、祁县郎枣……多得实在数不过来。
山西红枣
天下好枣出山西,山西好枣出稷山。稷山板枣,香甜可口,前几年又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是名满天下。
稷山板枣之所以声名远播,引人入胜,除了它的果实甜冽醇香、养生怡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连片成荫的枣林风光和傲立苍穹的千年风姿。
山西稷山板枣
稷山是我国枣栽培历史最久、古枣树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据考证,早在夏商时代,稷县就有许多野生枣树。春秋战国时,人们开始选种栽植。到隋唐时大面积发展,其枣名因不同朝代属地变更,曾有河东枣、绛枣之称。至明、清两朝,人们约定俗成,将此枣皆呼为“板枣”,一直沿称至今。
目前,全县板枣树栽植面积已达15.3万亩,其中依然存活挂果的千年以上古树有17500多株,五百年以上的古树5万多株,全国罕见。
山西稷山板枣
“江南桔绿日,塞北枣红天”,这是明代崇祯年间稷山知县薛一印年游览枣林时写下的诗句。如今的稷山,万亩枣林一望无际,一株株板枣树,一片片板枣林,与古村落、古文化遗址和绵延起伏的丘陵地形,相映成趣,形成黄土高原上一道道绿色的风景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