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通过“邑”这个古老的甲骨文字形,去触摸一下那久远的年代。
邑字甲骨文
邑:口(四面有围墙的聚落)+人,表示有一定人口定居的城市,古代处于防御的目的,会在聚居区的周围修建高达坚硬城墙。
需要强调的是:“阝” 作为偏旁时,有在左和在右之分,在左是“阜”的变形,在右是“邑”的变形。今天我们重点分析一下相关的汉字:
1、邦
邦字甲骨文
邦:甲骨文字形为丰(封的本字,分封)+田(边界),在封地四周种上了草木以示领界线。金文变田为邑,意为封建的诸侯国。
2、都
都字金文
都:者(煮的本字,草木着火)+邑,表示国君焚天祭祖所在的大城市。
3、郭
郭甲骨文
郭:象形,建在城邑四周的塔楼。
“郭”是形声字。甲骨文像城有相对的两座城楼之形。金文承接甲骨文。小篆右边增加了“邑”从邑(右阝)从(城)会意,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郭”。
《说文·邑部》:“郭,齐之郭氏虚。善善不能进,恶恶不能退,是以亡国也。从邑,声。”(郭,在齐国境内已灭亡的郭国的邱墟。喜爱善良,却不能举进;厌恶丑恶,却不贬退,因此亡了国。从邑,声。)
“郭”的本义是外城——古时在城墙外围加筑的城墙。如《乐府诗集·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4、亚
亚(亞) 甲骨文
亚(亞):象形,围绕中央公共建筑的远古聚落。
5、邕
邕:水+邑,表示古代有护城河环卫的都城。
在广西南宁民生广場江岸上,树立着一块高近10米的石碑,石碑正面书有一个巨大的小篆"邕"字。
南宁始建于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唐朝贞观更名为邕州,"邕"字形象地反映了南宁的地理环境特点(南宁处于左江、右江下游汇合处和邕江两岸)。隶书承续小篆字形,楷书由此写成"邕"。
"邕"的本是四方被水环绕的全部邑。说文解字释:"邕,四方有水,自邕城池者。"意为:邕,四面有水来,自相拥抱,旋绕而成护城河。延伸表示积水不流、堵塞。《汉书.王莽传》:"长平馆西岸崩,邕泾水不流。" 意为河岸崩塌,堵塞了泾水而不流通。
6、郑
郑(鄭)甲骨文
郑(鄭):奠(在基上洒酒祭祀)+邑,表示在地基上隆重献酒,祭奉地神与祖先,以求新居落成后安定幸福。后成为诸侯国的名字,在今河南新郑一带。
7、那
那 篆文
那:冄(冉的本字,胡须)+邑,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西北少数民族的诸侯国,后被楚灭。
当然,冉也有悠缓的意思,那本来指生活悠缓、安宁的边远地带。
今天说的这边、那边的那字应该就是这里引申出来的意思。
8、邺
邺(鄴) 篆文
邺(鄴):古代帝王眼中建功立业的城市,三国时代以来为多个朝代的首都,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河南省安阳市北。
“建邺”之名源于南京古地名。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东吴孙权为建帝王大业,改秣陵县(今南京)为建业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邺”之名由此开始。邺城,河南古地名,系司马氏发迹地,以建邺为名,寓不忘故土之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