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初五之后,农历的新年基本上就算过完了,人们又要为新一年的生活而奔波忙碌了。在以前的农村,每当过了初五之后,人们就会陆陆续续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了。然而有句老话说:“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七和八分别代表什么?
为啥说“七不出,八不归”?
一、寓意不好
最初的“七”字与“十”字相似,也就是一长横的中间被一短竖分开了,代表着一分为二的意思。因此《数名古‘谊’》中说:“七古通作‘十’者,刌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则七即切字”。所以“七”字代表着将物体从中切开,一刀两断的意思。
那么“七”字的一长横就为阳,中间的一短竖就为阴,也就是阳被阴切断了。所以《说文》中解释道:“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衺’出也”。意思就是七代表阳,从一,而一中间出现了不正当的阴气,导致被切为了两段。“衺”这个字念“xie”,也就是邪恶或者不正常的意思。
阳代表男人,却被一刀切为了两半,寓意不好。人们在外出之时,总要讨一个好彩头,所以就有了“七不出门”的说法。而“八”字最初的字形就像是两个人背靠背,彼此往相反的方向行走一样,代表着“分别”的意思。所以《说文解字》中说:“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回家也就意味着与家人团聚,但是“八”为分别之意,正好与回家团聚的美好愿望相反。也就是在分别的日子里回家团聚,就像是为家人送行一样,寓意不好,所以就有了“八不回家”一说。
二、含义不好
在四季之中,春季为少阳,夏季为太阳,秋季为少阴,冬季为太阴。从春季到夏季,就是从少阳生老阳;从夏季到秋季,就是老阳生少阴;从秋季到冬季,就是少阴生老阴;从冬季到春季,就为老阴生少阳,四季循环,形成了一个圈。
在数字之中,九为最大的阳数,也就是太阳,代表夏季。六为最大的阴数,也就是太阴,代表冬季,故而九为阳爻,六为阴爻。阳气的增长是上升的过程,阴气的增长是下沉的过程,所以七为少阳,代表春季,八为少阴,代表秋季。
《易经》中说:“春其数七,夏其数九,秋其数八,冬其数六”,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春夏为阳,也就是七九为阳,秋冬为阴,也就是八六为阴。从七到九代表阳气上升的过程,从八到六代表阴气增强的过程。
所以季节的交替用数字来表示,那就是“七九八六”,代表春夏秋冬。从六到七也就是冬季到春季,为太阴生少阳。从九到八也就是夏季到秋季,为太阳生少阴。因此七代表阴生阳的交界点,而八代表阳生阴的交界点。
活着就为阳,先人离开后就为阴,那么“七”代表阴生阳,也就寓意着先人从地下出来了,所以农历的七月就是祭祖的月份,民间还有“七月半,鬼乱窜”一说。人们在先人离开后,每七天祭拜一次,俗称“做七”,就是希望先人早日从阴变为阳,故而七代表生。
而“八”代表“阳生阴”,也就寓意着活着的人离开了,阳气变为了阴气,故而“初八”回家就像是与亲人告别一样。逢七出门,又容易被先人伤害,所以说“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七代表出生,八代表离开。
三、磁场较强
农历是以阴历为主,而阴历则是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行而制定的,月亮每次绕到太阳和地球中间的时间为“朔”,也就是农历的初一。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中间的时候为“望”,也就是农历的十五或者十六。所以日食如果发生,一定在农历的初一,而月食也一定在农历的“望日”。
而农历的初七或者初八就是上弦月,此时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之间正好形成了九十度的三角形。在月亮的“朔望弦晦”前后都是月亮的强引力时期,而月亮的强引力不仅会引发潮汐现象,而且容易导致各种事故多发。
所以说“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就是因为这两天正好位于月亮的强引力时期,而正月的初七和初八是一年中第一次“上弦月”,因此正月初七和初八不出不归。
那么正月的朔日就是过年,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也就是正月“望日”。正月最后一天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晦日,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晦日送穷,盛行于唐代。所以正月的“朔望弦晦”前后,古人大多是不外出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