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青神竹编的传承者,他将中国竹编送到了世界上。一层竹皮他就能够收获百万,成品堪比黄金,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讲述匠人故事,品鉴独运匠心,传播华夏文明,本期子牙童趣匠人观察就为大家介绍这位张德明的故事。
张德明,家住在四川青神县,2021年成为青神竹编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七批代表性传承人。
张德明的奶奶是一位竹编工人,并且她的手艺非常娴熟。由于从小就在奶奶身边长大,张德明早早就接触到了竹编。
由于他被奶奶编织的玩具深深吸引,所以就向奶奶讨要。但是奶奶为了锻炼他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能力,便让他学着自己动手去做。
就这样4岁的张德明就跟随奶奶开始学习简单的编织。或许是上天注定的缘分,张德明在这方面非常有天赋,奶奶教他几次他就记住了。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德明总会在空闲时间给自己做些小玩具。后来上了初中,当其他的孩子还在跟父母要零花钱的时候,他就已经能够依靠自己编织的小物件挣零花钱。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很快他从学校毕业。在当时能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一件非常光宗耀祖的事情。
17岁他开始教书,或许是他对文学有着不同的见解,他又开始写小说。再后来他逐渐涉猎多个领域,电影剧本他也写过,甚至还创作过音乐。
如此多才多艺的他,如果生在古代想来亦会是一个风流才子般的人物。然而当所有人都认为他会继续在这方面发展时,他却做出了一个让人们很惊讶的选择。
他放弃了文学创作,也放弃了可能成为一名作家的机会,而是选择从事竹编工艺。或许是他心中对竹编的热爱和浓烈的感情让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竹编技艺里。
为了能够练出高超的技艺,他常常将自己关在房里,由于太过于沉迷,经常吃凉透的饭菜,也会因为太过忙碌而废寝忘食。
他的房间里除了成堆的竹子再没有其他东西,实在支撑不住的时候他就睡在硬邦邦的竹堆里,睡醒之后又接着编织。他的作息时间没有白天和晚上之分,只有累与不累的区分。
编织过程中,被刮刀割伤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竹子被刮过之后上面残留着细小的刺,他的手上每天都会被扎上几根。
有志者事竟成,最终他成为一名技艺精湛的竹编大师,并且还进行了自己的创新。
由“形似”转向“神形皆备”,由单一的素色、双色转向套色和多色彩,由单一的“阳编”转向“阴编”“阴阳同编”。
他自创了一种叫做双线交叉走丝的方法。仅仅用两根竹丝交叉编织,编织的工艺品看起来更加立体,非常逼真。并且所使用的竹丝细到只有大约0.4毫米。
张德明就用这种方法,为“上下”名为“桥”的一套白瓷茶具,设计了一种叫做竹丝扣瓷的编织法。
这种瓷胎竹编,就是以瓷器器皿为胎,然后用极为纤细的竹丝以及柔软的竹篾紧扣瓷胎,然后随着它的形状对竹丝进行不同程度的弯曲,直到最后竹丝和瓷胎浑然一体。
听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就比较难。瓷胎竹编是个细活,必须选节长66厘米以上、没有划痕的两年青壮竹来编织。
用这种双线交叉的方法完全改变最后的编织效果,让编织品成了令人赞赏的工艺品。
张德明还有一个非常特别之处,那就是他在进行竹编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一张非常清楚的图谱,所以他才能够将一件竹编制品一气呵成。
2005年,在做了很多实验之后,张德明又创造了精裱竹编艺术。以竹编为核心,用纸、绫、丝等纺织品为载体。编好之后就装裱起来,挂之厅堂,传于后世。
它解决了传统竹编艺术品容易变色,易蛀虫、不易保存等问题,并且也让竹编艺术更具民族性、艺术性。
张德明一生还有着非常多的竹编艺术品,《十二花神》、《八仙图》、《普天同庆》、《八十七神仙图》、《九龙屏》、《和谐》等,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匠心,它们栩栩如生,精美绝伦,不仅仅是给人们欣赏的物品,它们更是张德明智慧的结晶,是他的汗水和心血凝结而成,他为青神竹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德明有一件叫做《龙马精神》的精裱竹编艺术品如今就在名人故居纪念馆里躺着。
曾经奥地利领导人来到四川访问的时候,张德明不仅向他们展示了竹编技术,他的一件得意作品《融》被作为“国礼”送给了他们,这件作品就采用的是青神瓷胎竹编艺术。
在中国奥运会的时候,张德明又自己创造的精裱竹编,编织了叫做《五福娃》的精裱竹编工艺品。
张德明先生从吉祥物中获得了灵感,所以就制作了这竹编艺术品。单单是取竹就花费了大量精力,接着在将竹子刮成宽0.35-0.7毫米,厚0.1毫米竹丝,然后由张德明先生纯手工编就,采用自己的专利技术装裱,在经过了3个月的编织,终于出现在人们眼前,无论是从制作工艺还是它本身的寓意,都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珍藏品。它被所有人认可,一致推定为中国奥运礼品
组委会
张德明有一次看到了一位著名摄影师的照片,所以他便以这张照片为蓝本,创作了竹编艺术精品《龙脊天喜》。
它的繁杂程度和那件《五福娃》不相上下,张德明先生再次闭关了3个月。
虽然是编织品,可是却将照片的神韵完全展示出来,只能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出意外这又是一幅难得的珍藏品。
竹编艺术品《一家亲》的灵感则是来源于国宝大熊猫。采用精裱编织工艺,将大熊猫那憨态可掬的样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采用宽0.35-0.7毫米,厚0.1毫米竹丝,是国宝与国家级“非遗”青神竹编巧妙结合,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竹编的工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张德明仅靠一层竹皮就能够收入百万元,并且成品就更加昂贵了。如今这些竹编产品在全球50多个国家都比较畅销。
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之后,首批地理标志获得了欧盟的保护,青神竹编就在第二批名单中,将会在协定生效后4年内完成相关保护程序。
有了欧盟的保护,青神竹编就能够实现的梦想,张德明也能够完成自己想要让竹编走向世界的目标。
出口
张德明在竹编的传承上也是煞费苦心。他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推广竹编艺术上。当他担任青神县职业中学的校长的时候,他恢复了竹编工艺美术专业。
为了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匠心,他规定每天下午都要学习两个小时的竹编。
24岁的杨燕玲就是他的学生。她从小生活在一个竹编世家,虽然她对竹编有些了解,可是却都是一些粗工艺的竹编。当她看到了张德明的竹编工艺品之后,心中受到了非常大的震撼。所以她也希望能够拥有张德明这样的技术,做一些高级并且精细的艺术品。
张德明是一个具有匠心的竹编传承者,他让竹子成为了美丽的工艺品。听了他的故事,你们是否对竹编产生了兴趣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我的视频,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视频的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