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将尽,后日进入二九,二九是冬至后的第二个九天,其温度变化与一九差不多。正如农谚所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那么二九与一九有啥区别?老话说:“二九刮风,庄稼成空”,是啥意思?
二九和一九有啥区别?
人们从冬至当天开始数九,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过了冬至之后,太阳就开始北返了,白昼的时间也开始一天天加长,阳气开始萌动。所以“冬至一阳生”,九为至阳之数,所以人们用“数九”的方式来计算阳气的增强过程。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也可以理解成一阳二阳不出手,三阳四阳冰上走,九九重阳桃花开。此时的一阳到九阳,指的是隐藏状态的阳气,九阳之后,阳气就从隐藏状态转为显现状态,并开始不断增强,温度也会越来越高。
所以“一九”期间是冬至初生的一阳之气,阳气还很脆弱。到了二九时,一阳之气转化为二阳。《素问》中说:“一阳者,少阳也,所谓二阳者,阳明也,两阳合明也”。《灵枢根结》中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
也就是说到了二九期间,地下的一阳之气已经增强,转化为二阳之气,二阳就是阳明,也就是阳明燥金。书云:“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
《说文》中说:“燥者,乾也”。燥就是乾,所以,乾燥往往连起来用。因此“乾”字也念“干”,在天为燥,在地为金,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所以二九期间,最容易形成干燥天气,而干燥天气是从土中化出来的,土对应脾胃,所以二九期间也是补脾胃的时候。
当然节气之中的燥气也是从土中化出来的,也就是金气在上为燥气,金气熔化就成了寒水。那么金气想要熔化,必须有强火煅金,金才生水。二九期间的阳明之气处于隐藏状态,也就是在地下,化水而为寒。
为啥说“二九刮风,庄稼成空”?
二九期间以燥气为主,也就是容易干燥,而干燥的天气就需要雨水来滋润,如果二九不下雨,天气干燥,就会导致寒冷的天气推后。俗话说:“二九暖,春后寒;二九寒,春后暖”,“二九有雪,入伏有雨”,“二九寒得透,过年暖洋洋”,“二九三日霜,春节连绵雪”。
意思就是二九期间如果天气寒冷并且降雪,到了过年期间就会比较暖和。同样如果二九期间不下雪,那么到了过年期间温度就会比较低,并且容易降雪。二九暖,春后寒,而春后寒也就容易形成“倒春寒”,从而影响庄稼的收成。
那么雨雪天气的形成必须是地面温度较高,湿空气受热而上升,把水气带到了高空,大量的湿空气在高空聚集之后,才形成了积雨云。当温度较高时,就会下雨,温度低于零度,就变成了雪花,无论下雨还是下雪,都统称为降水。
而冬季的湿热空气上升非常缓慢,而且湿热空气大多来源于南方沿海城市,空气湿度比较大。当南方的湿空气上升之后,缓慢地飘到北方,逐渐积累而成雨云。好不容易有了降水的条件,如果此时刮风,就会把这些带水的云层吹走,也就不会降水了。
由于冬季的风一般是从北往南刮的,北方的冬季比较干燥,地面的空气不容易上升且干燥。所以降雪天气主要靠南方过来的湿空气积累而形成,如果刮风,也就不容易降雪了。二九期间不降雪,之后的降雪天气也就变少了。
俗话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冬季无雪,虫卵安全过冬,小麦收成也不好,所以说“二九刮风,庄稼成空”,主要影响降雪天气。俗话说:“二九风徐徐,卖牛去买米”,“二九一场风,来年一场空”,“二九暖风吹,来年无麦穗”,“二九刮南风,来年倒春寒”。都是一个意思。
二九期间如果刮南风,也就意味着天气比较温暖,代表着寒冷的天气推后,就容易发生“倒春寒”。二九本身就是干燥的季节,如果再刮风,那就更干燥了,下雪无望,所以庄稼成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