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空无一人的咖啡厅里,顾凡讲了她儿时记忆最深刻的《马丁·伊登》中的故事。
一个充满挫败的青年,遭遇事业和爱情的失利。在穷困潦倒之时,却被自己所写的小说拯救,成了功成名就的人,女友也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
按理说应该是幸福圆满的结局,毕竟曾经梦想的东西如今唾手可得。结果青年却拒绝女友,乘上一艘小船来到大海中央,选择了投海自杀。故事写完不久,作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少女时期顾凡最喜欢的故事。在巅峰和盛名之下隐退,人生的绚烂之极似乎以这种方式才算得以完整。
顾凡随后的选择,也隐隐透出宿命般的意味。在体制内面对晋升的机会,她选择了辞职下海;当事业发展顺风顺水,她选择了退休;在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她又选择了急流勇退。
不知道是怎样的经历造就了今日的顾凡,但无法否认的是,多年前,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所写的这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马丁·伊登》就像一个隐喻,对她的人生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而今天我们所要讲述的,就是一个定义之外的女人,不同寻常的生活启示。
提前实现财务自由,38岁选择退休,年过不惑到丽江养老……如果说职场是一场赛跑,那顾凡则是早早就跑到了领奖台,享受着胜利的果实。在滇西北的蓝天白云下,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
顾凡没有婚姻的羁绊,年轻时的那段短婚让她对婚姻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实现财务自由后,势均力敌的另一半更是难以寻觅,能聊得走心的人也一下子退得干净。就像涨潮后的岸,一眼望去只剩茫茫一片的海。
没有婚姻的琐碎,顾凡活得很潇洒。她身着运动装,留着短发,戴着鸭舌帽,站立的时候双手插兜,自在随意。
如果不开口,仅凭外表很容易误会她的性别。不过她早已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这是财务自由带给她的自信,她宁愿把更多的自在随意留给自己。
对于财务自由的定义和人人都很关心的财富数字,顾凡始终笑而不语。问得多了,她就抛出一个理想中的答案:“基本就是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想干啥干啥,也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情。”
这个从外表就特立独行的女人经历也很特别。待过国企下过海,做过软件工程师当过风险投资人。在无尽的出差和会议后,顾凡的内心精疲力竭。
35岁那年,她问自己的财务规划师,这样没日没夜工作的日子还要过多久,才能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那一年,是她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工作的第10年。作为公司总部的首席软件工程师,晋升空间已经到了天花板,未来一眼望到底。
“他跟我说原本是到60岁,但是按照新的规定,要到65岁,那我哪儿能等啊,到那个时候再想做的事也没精力了。”
38岁,在一定的积累后,顾凡决定跳出职场赛道,提前退休。“早点结束因为生计而被迫工作的状态,尊重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退休后不久,顾凡来到了丽江。原本打算只是住几天,没曾想一待就是10年。
别人眼中的丽江慢时光在顾凡这里被加了速。这个在职场打拼多年的女人选择来这里的原因之一竟是丽江昼长夜短,白天时间拉长了,她可以做更多想做的事。单位效率瞬间提高,她觉得“自己赚翻了”。
要说忙还是挺忙的。来丽江,顾凡开客栈、做咖啡馆、接待朋友,闲暇时搞篆刻、写书法、做室内设计……“做的事情很多,一下子也说不清楚。”在卧虎藏龙的丽江古城,顾凡显得有些神秘。
顾凡是上海人,年幼时因为家庭成分的问题随着母亲被下放到农村,又跟着家人从农村到北京,再辗转回上海。
在乡下,她玩泥巴、爬树、抓泥鳅……童年过得很充实。可在本该安心求学的年纪,她不仅入学比别人晚,还总是经历着不安和动荡。“从小学到高中,读了十几个学校,没有一个超过3年。”
因为从农村转学而来,顾凡记得自己刚进入新班级总是受到歧视。加上偏科严重,喜欢的老师该科目就学得很好,不喜欢的直接连作业都不做。
“每天被老师留下来背书、罚站,还没有午饭吃,经常饿肚子,感觉自己是一个差生,走到哪儿都被人指指点点。”
她开始大量阅读,存放自己的不安。“我当时喜欢看书,看了很多小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杰克·伦敦写的。”接着,顾凡讲起了《马丁·伊登》的故事。
“我觉得故事的主人公很有勇气,成功以后就看破一切,可以抛弃一切跳海自杀,我当时也有这样的倾向,就想过很多种死的方式。”
少年情怀总是诗。顾凡把故事留在心底,继续前行。
高考那年,在家人的建议下,顾凡报考了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后就职于上海一国营企业。90年代,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凭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顾凡开始自学计算机和编程。两年后,南下深圳,专职做软件编程。
那个年代,年纪轻轻就辞去铁饭碗下海经商是需要勇气的。“就是无意中碰到的一些人,可能他无意的一句话就改变了我的人生。”
刚毕业参加工作去出差,顾凡在火车上碰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对方讲述了他南下深圳的经历,鲜活的讲述深深吸引了顾凡。“我听了以后觉得有一天我一定要去深圳,因为那时候的深圳人人向往。”
她存了一年的钱,先去深圳玩了2个星期,回来就把工作辞了。“在国营企业做下去就是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一步步走上去,很稳定,如果我接着做也没有问题。但未来一眼就望到老,我可以比这个走得更好。更重要的是,我走的是自己想走的路,而不是别人规划好的。”
在深圳做了3年,1994年,顾凡决定继续深造,到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计算机信息科学专业硕士。“我的前半生都很顺利,想做啥都做成了,我自己的目标都实现了。虽然每次跳槽,朋友家人的阻力都很大,但我每次都要证明给他们看我走的路是对的,我会发展得更好。”
刚到密歇根的第四天,顾凡在中餐馆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并且不到半年就做到了餐厅经理。“以前自己开公司,生活很悠闲,但是到了美国一切清零,全部要从头开始。”
餐馆在学校旁边,生意特别好。除了上厕所吃饭,一整天基本都要站着。因为不熟练,顾凡手上经常出现伤口,不是刀伤就是烫伤,让她吃尽了苦头。
身体上的苦尚且还能忍耐,但环境对人的异化让顾凡难以容忍。“做了服务员后眼光会变狭隘,就一直盯着小费,小费给得多就服务好一点,少或者不给就给人冷眼,人格变得扭曲,但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个问题。”
有位老人每次一个人来吃饭,就点一个菜,同事就说不要理他。“有次他身上带的零钱很少,就给了十几美分,出门后就有人说让他被车撞死。”见得多了,顾凡不愿自己的内心被这些东西所驱使,跑去做了收银。
相比服务员,做收银少了不少钱,但好在还算稳定,每个月都能有几百美元的收入。顾凡给自己定下目标:考驾照,尽快适应这里的生活,找到更适合的工作。“3个月我就学会了开车,考到驾照后我就辞职了,跑去报社做广告。”
报社的那份工作时间不长,却对顾凡影响颇深。“那个报纸只有一张,我就问老板,你这报纸都没人看的,你还这么拼。”
老板的一句回答,让她终生铭记。“他说这个不用担心,你想做一件事情,只要认准了就坚持下去,不要在选择上为难,在意这个有前途那个没前途,只要坚持下去,总归会有前途的。到现在,那个报纸已经厚厚一沓了。”
在他乡的日子充实而忙碌。最难的时候,顾凡连着打5份工。白天上学,晚上上班,每天就睡3-4个小时。“有时候开车开到红灯就睡着了,直到后面的车按喇叭我才醒。”
在餐厅做经理时,顾凡还遇到了一位贵人。一个美国的中年男人,带了一个8岁的小孩。男人表示自己吃过了,带女儿过来吃。小女孩瘦瘦小小,食量有限。
眼瞅这单小费不高,不少服务员都不愿意上前服务。“我很气愤,就对他格外关照,还单独泡了一壶茶,告诉他不收钱,让他慢慢陪着他女儿。”
趁着女孩用餐间隙,顾凡和男子聊天,聊到了自己就读的计算机专业。“当时我们是必须拿到毕业证书才能找工作,我刚读第一年还没想过找工作,他就说有个地方在招人,给了我一张名片,让我过去。”
顾凡收起名片,很快把事情抛之脑后。谁知男子带着全家又来用餐,问起此事。顾凡碍于面子,不好推脱,连简历都没带就冒冒失失地去名片上的公司面试。
“后来应聘,一问三不知,然后他就过来了,跟招聘的人说这个人就是我跟你推荐的。”原来男人是公司的大老板,做的就是软件开发,刚好跟顾凡的专业对口。
第二天,顾凡收到了录取信息,进入了这家企业。硕士毕业后,当周围同学都在忙着找工作时,顾凡就凭着在这家企业2年的工作经历,得到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部的offer,并一路晋升到了首席软件工程师的职位。
从中餐馆的服务员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部首席软件工程师,从时薪4块到每小时200多美金,在美国的15年,顾凡凭借自己强大的执行力,清晰的目标设定,一步步走得踏实坚定。
38岁那年,在做了两年的投资人后,顾凡实现财务自由,提前退休。2011年,在周游世界后她来到丽江,在古城租了一个院子,享受自己的人生。
她分享自己财务自由的秘诀:
“秘诀就是年轻的时候要付出,首先,脑子要清醒,我以前也是一个不好的学生,但当你清楚自己这一生想要什么,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你会越来越清晰。一旦清晰了,你的目标就有了,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因为目标清楚了,你在面对选择上就会很清晰,这个其实很重要,但很多人不知道。就像编程,很多人会编一段,但他不清楚整个是什么样的,后面就会混乱,所以人一定要站到一定的高度去看自己,你就会看清楚怎么从这样的环境中出来。就算抓了一手烂牌,也要把它打好。”
在丽江,顾凡在自己的品凡·私墅客栈设置了免费的咨询点,用自己的英文优势向外国客人介绍这个城市的美好。客栈的日常经营交给助理,她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篆刻、书法、素描、油画、手工设计、陶瓷制作、自驾游……生活过得多姿多彩。
在丽江10年,顾凡还有很多想做的事。她想通过自己多年的软件编程技术,制作东巴文输入法,让这种古老的文字得到更广泛的使用,也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如果有人想牵头来做,我可以来帮忙,我不求什么,我也不要名不要利,就是想去帮帮别人,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国内大部分城市我都去过,都觉得没有丽江好,我想做一些对丽江有帮助的事情。”
记者手记:永远的35岁
35岁以后,顾凡不再计自己的年龄。
岁月成了数字,破除了她的焦虑感。
“35岁,事业、家庭、人格都是最巅峰的时候,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这个年纪,你知道自己要什么,成熟且有责任感,是最精彩的年龄,也是我认为女性最好的年纪。”
她称自己是永远的35岁,而透过她的经历,我明白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能够义无反顾去追寻,哪怕错了也不后悔,就是人生最绚烂的时候。
2021年,我们听了太多的抱怨,你也可以说她之所以这样淡然是因为财务自由。不如我们反过来想,会不会是因为她一直积极乐观,用行动了替代抱怨,才有了现在的生活?
我很佩服顾凡的执行力,无论是深圳下海,还是赴美留学,亦或是提前退休,都是即想即开始。她一直说做自己想做的事,任何时候都不算晚。很少有人有这样坚定的魄力,大多数人总是患得患失,权衡利弊,最终错过了自己想要的。
所以,愿从此刻起,你想要的人生都掌握在你的手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