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作者从一开始就说了本书是“真事隐”“假语存”“假作真时真亦假”,所以,作为读者一定在看小说的时候,首先要明辨真假,看懂作者的曲笔。
比如看上去人设近乎完美的女二号薛宝钗,作者给了她很多表面上看似很高级的设定,比如和女一号黛玉平分秋色的美貌和才华,圆熟大方的为人处事。
她一开场就很高端的要参加公主陪读的选秀,然后又整出“金玉良缘”要匹配宝玉,省亲得到元春夸赞,王夫人让她住进大观园里仅次于潇湘馆的蘅芜苑,她还经常充当众姊妹丛中热心大姐,也有贾母夸赞:“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久而久之,薛宝钗大概也和很多读者一样,认为她是同黛玉、三春、王熙凤等一样的大家闺秀,所以她才会对林黛玉说出:“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如何如何”的话来。
可是作者偏偏安排了两个姑娘来揭宝钗的老底:一个是薛宝琴,一个是夏金桂。她们俩和薛宝钗的出身一模一样,都是没落皇商之女。书中作者给她们俩安排的婚姻和人生境遇,才真实地暴露出薛宝钗在贾府的尴尬处境。
薛宝钗不是贵族千金,她和薛宝琴、夏金桂一样,是没落皇商之女
古代的姑娘们不管个人如何出色,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要由娘家家族势力、父亲和兄弟的官职来决定。
薛宝钗并不是什么公侯小姐,贵族千金!她是没落皇商之女,金陵一霸薛呆子的亲妹子。《红楼梦》中同样出身的姑娘,除了她之外,还有两位:她的堂妹薛宝琴,她的嫂子夏金桂。典型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她们三个都是一样的美貌,一样饱读诗书,一样家道中落。薛宝琴甚至还能在容貌上艳压薛宝钗一筹,夏金桂可恶讨厌是因为她的性情暴虐歹毒,在宝玉眼里她可“一般是鲜花嫩柳,与众姊妹不相上下的人”。
薛宝钗只是比宝琴、夏金桂更加成熟懂事而已。如果论家世出身,她们仨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水平,薛宝钗除了有个有权势的外祖家,实在没有啥值得吹嘘的优势了。
《红楼梦》第四回薛宝钗出场,原文“护官符”上写得很清楚,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没有官职,没有权势,只有钱。往上数三代的曾祖薛公做过紫薇舍人,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家族一共有八个房头。
薛家为啥能上“护官符”和贾、史家、王三家贵族捆绑在一起呢?作者也交代得很清楚:冯渊的老家人说:“薛家原系金陵一霸,依财仗势”,后面夏金桂也曾说:“谁还不知道你薛家有钱,行动拿钱垫人,又有好亲戚挟制着别人”,就连薛宝钗自己也说过:“咱们家无法无天,也是人所共知的。妈就这样兴师动众,倚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
可见《红楼梦》中的薛家就是金陵本地的土豪恶霸而已,仗着亲戚势力横行霸道惯了,一旦惹了祸,就拿钱请亲戚出马摆平,是父母官惹不起的人家。
薛家靠的主要是和王家的一脉亲戚关系,薛姨妈是伯爵老王的小孙女,正儿八经的贵族千金。可是老王家的爵位已经尽了。算起来,薛姨妈顶多就是个子爵的女儿,她的娘家也早就被移出贵族行列了。在老舍的小说《正红旗下》也有一个子爵的女儿,就是“我”大姐的婆婆,虽然嫁给了佐领做官太太却十分的市侩庸俗,并没啥特别荣耀富贵之处。
很多宝钗的拥趸总喜欢拿薛姨妈下嫁薛家,来反证薛家很厉害。甚至连什么皇上是有官职的,五品起步等等都编出来了,可又拿不出任何证据和出处。
“皇商”源自清朝初年的八大晋商,是顺治帝给他们的一种荣誉称号,后来成为对内务府商人的一种恭维叫法,和之前的“朝奉”“员外”一样。百万家资的薛家对比真正的八大皇商真的完全不值一提。
而子爵的女儿薛姨妈下嫁薛家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王家是武将出身,本身就不像文官那么讲究,其次王家的爵位到头了,眼看就要回老家当大乡绅,薛姨妈的老公公还是紫薇舍人来着,正经进士出身,当年要论门庭上的书香气,只怕比王家还多点儿,有什么好委屈的呢?
薛姨妈的父亲把长女王夫人嫁给贾府,也只是嫁给了没有继承权的嫡次子贾政而已。一般嫡长女也因为身份高,也都比其他女儿嫁得好。王夫人承担了家族政治联姻的任务,薛姨妈就负责帮家族承担经济联姻的任务。
薛姨妈的父亲当时管着四大海关的外贸,不找个女婿当合伙人,王家怎么可能突然暴富呢?王子腾发迹是后来的事情,他就算做了高官,也没有像史家一样得到新的爵位,所以依然要巴结着贾府,依靠贾府的人脉和贵族特权。
薛家已经三代经商,除了一个祖上的五品紫薇舍人,拿不出任何值得一提的官职,薛蟠的祖父大概在户部还有点名堂,所以他能靠“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但是薛蟠之父和薛蟠都是没有啥官职的,直接证明就是薛姨妈没有诰封,不能擅入省亲典礼,也没资格去随祭老太妃。
而且薛家在薛姨妈丈夫死后迅速没落,七八年时间里已经破败得不成样子,薛姨妈和薛宝钗在书中总是各种省俭,就连所谓大手大脚花钱的薛蟠其实也远远没到“挥金如土”的地步。
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所以,不管薛宝钗多么美若杨贵妃,又博学多才,成熟懂事会做人,她的出身就摆在那里:曾祖父是紫薇舍人,勉强也可以自称读书人家,其实三代经商早应该算是商贾之家。薛家三辈子没出过一个当官的,没有一个人能混到京城里落脚的。
她和薛宝琴一样,都是金陵本土的富家小姐而已,而且家族的名声还很不好,当地人称“金陵一霸”。到了京城里,薛蟠都根本不敢再放肆,沦落到给宝玉、冯紫英等贵公子当笑料的地步,可想而知薛宝钗在京城里谈婚论嫁的行情只会更加难堪了。
薛宝钗并不比薛宝琴和夏金桂高贵,婚姻方面她们都想高嫁攀附权贵
薛宝钗和薛宝琴、夏金桂在当时的婚姻行情都差不多,所谓的亲戚势利不过只能锦上添花而已。她们都在尽可能攀附权贵,想要尽可能地高嫁。
薛宝琴攀附梅翰林,就是商贾攀附士族,拿着嫁妆买体面;夏金桂嫁给薛蟠是看上了薛蟠背后的王家和贾府;薛宝钗和她们一样想要攀附权势,选秀不成就图谋宝玉,甚至薛宝钗和薛姨妈在梨香园请宝玉喝酒甚至要留宿,都和夏金桂母女套路薛蟠如出一辙。
薛宝钗的出身不好,但是她志向高远,就像她写的那首《临江仙》一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就算身如飘絮一样卑微,她也不甘心沦落到尘埃流水中,平庸无闻过一生,她要“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宝钗借东风的先行动作就是参加选秀,这也是古代,尤其是清朝民间女子翻身上位的捷径。只不过所谓的公主陪读的选秀,宝钗是没资格参加的。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因为“仕宦名家”四个字薛家根本担当不起,自己家有没有当官的难道没数吗?这就是作者的曲笔,暗写宝钗待选公主陪读其实也是假的,林黛玉和迎春、探春、惜春才是真正的仕宦名家之女,她们为啥都没参加呢?
人家京城里那么多真正达官显贵的仕宦名家之女,皇帝一共也没几个女儿,难道选不出几个陪读?怎么可能轮到她一个没落商贾之女呢?
薛宝钗是内务府商人的女儿,其实只有资格参加内务府的宫女选秀而已。
连贾元春这种国公府的嫡孙女进宫都要从女史官做起,其实也是高级宫女。后来才转型做了妃嫔,薛宝钗就算进宫,也很难比元春混得更好,因为她的家族比元春的家族差了十万八千里。
外祖王家的爵位也已经尽了,外祖父也死了。大舅舅王子腾根本不搭理他们,二舅舅王子胜的女儿也才嫁给了保宁侯之子为妻。薛宝钗这个借光的外甥女居然想嫁给荣国府的嫡孙贾宝玉,这简直是心比天高了。
对比之下,同样出身的薛宝琴和夏金桂的婚姻就非常现实,也非常务实,这才是当时皇商之女正常的婚嫁圈子。
薛宝琴的父亲应该也是内务府商人,只不过他负责的是采购洋货贡品。薛宝琴说:“我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薛姨妈介绍宝琴说:“她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她父亲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了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到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那年在这里……”
薛宝琴的父亲虽然没能像他大哥一样娶到子爵的女儿,但是他手里的买卖产业并不比薛宝钗的父亲逊色,也是各省都有买卖店铺的。
薛宝琴的父亲非常精明,商业也干得很成功,他很有成算地借着大哥岳父王家的权势,早早就给年龄很小的宝琴和梅翰林家的儿子定了婚事,宝琴要比宝钗小好几岁呢!
而梅翰林家也不是什么大官,翰林就是进士出身,进了翰林院而已。没有靠山,选不到肥差,穷得叮当响。
就是这样的穷官,还瞧不上薛家了。在宝琴的父亲死后,薛蟠又惹上人命案,根本就不想娶宝琴了。于是书中才出现了宝琴不等男方送聘礼,就上京城赶着嫁人却被放了鸽子的尴尬场面,就算贾母出手帮忙,梅翰林也只是攀附贾府,依然没有迎娶宝琴。
夏金桂家的情况写得更加明白,夏家本是薛家以前的世交。也就是说桂花夏家和金陵采办杂料的薛家,都是几辈子的内务府采办,经常往来,薛姨妈甚至见过小时候的夏金桂。
只可惜夏家和薛家,如今也都因为男主人过世,家道没落了。他们也都失去了“皇商”的资格,夏家是没有男人去做这个事了,薛家从薛蟠被“社死”后也就被免职了。
香菱道:“他家本姓夏,非常的富贵。其余田地不用说,单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凡这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俱是他家的,连宫里一应陈设盆景亦是他家贡奉……我们奶奶原也是见过这姑娘的,且又门当户对,也就依了。”
妙就妙在“门当户对”四个字,薛姨妈认为薛蟠娶夏金桂是门当户对的婚事,也就意味着薛宝钗的婚事其实也就是这么个水平,这又对“金玉良缘”的绝大讽刺了。薛姨妈给儿子娶了没落商贾的女儿,却想让女儿去攀附荣国公府的嫡系贵公子!不是做梦又是啥?
真实的阶层差距:薛宝琴被利用完就失宠,夏金桂没资格进贾府,金玉良缘更荒诞!
古代封建社会的根基就是社会等级,上下尊卑有序。即使是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之后。“士农工商”的四民格局并没有改变,商人的地位也没有很大的提升,只是商业渐渐不再被视为贱业,被社会大众更加认可和理解了。
别说薛家这样区区家资百万的普通内务府商人,就算是清朝初年真正获得“皇商”称号的八大晋商也不敢和官府、权贵乱攀扯。
薛宝琴作为跟贾府毫无半点血缘关系的远亲,因为婆家是读书清流,得到了贾母的宠爱和优待,一方面是贾母想帮她促成婚事,给贾府结交一门清流姻亲,另一方面是借着她薛家女儿的特殊身份打脸“金玉良缘”。
贾母如果真的是热心肠爱做媒,为何宝钗年龄这么大,在贾府这么多年她从来不管呢?不过是借宝琴表示:宁愿选宝琴也不要宝钗罢了。宝琴进京发嫁并不是秘密,连林黛玉都知道她的嫁妆都带来了。
薛宝琴看似风光无限的开场,在她失去利用价值之后很快就失宠了。元宵夜宴上,贾母怀里搂着的是她的心肝宝贝林黛玉,干妈王夫人怀里抱着贾宝玉,就连薛姨妈都要去搂着史湘云,薛宝琴却独独没人理会。
夏金桂就更惨了,寡母孤女处心积虑豁出去名声闺誉,把薛蟠这个外男留在家里住了好几天,好不容易嫁过来。才发现薛家不过是寄人篱下讨生活,不但王家根本不搭理,就连贾府也不把薛家当盘菜。
夏金桂作为薛家的儿媳妇,也是王夫人的外甥媳妇,从她过门就没见她进贾府内宅拜见王夫人和贾母,更别提和李纨、王熙凤这些表亲妯娌交往了。
这也是把夏金桂惹毛逼疯的重要原因,但凡是贾府愿意给她点儿体面,夏金桂也不敢在薛家撒泼打滚,天天作妖。既然贾府都不给薛姨妈面子,夏金桂还有啥好怕的呢?大家都是一样的没落皇商呗,薛家有权贵亲戚,但是人家不给面子,还不是和夏家一样吗?
这就是非常真实的封建社会阶层差异,皇商之女薛宝琴作为未嫁女,好歹有个像样的婆家,还好意思蹭着薛姨妈和王夫人这一点儿关系到贾府里混一混。
夏金桂虽然是薛家的儿媳妇,但是她根本没资格和贾府的媳妇交往。因为她的婆家也是商贾,而人家贾府是贵族。
古代人的社交圈子都是由社会阶层,身份地位决定的,而不是这个姑娘长得多美,会不会作诗。一样都是鲜花嫩柳的模样,夏金桂甚至比王熙凤还有学问,可是她跟王熙凤根本就是两个世界里的人。
通过薛宝琴和夏金桂,我们完全可以类比出薛姨妈和薛宝钗这些年在贾府的处境和所作所为都是多么的尴尬。明明是一把烂牌总想着打出王炸的效果,打不出来却要硬打。“金玉良缘”就好比拿四个七去砸四个二一样荒谬!
所以,贾府的长辈们对于薛家主动提出的“金玉良缘”从来不做正面回应,本身就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事儿,回应一下都掉价!
贾府的丫鬟下人,虽然平时得到了薛宝钗不少小恩小惠,却没人敢拿这事乱嚼舌头,小厮们都知道宝玉和林姑娘是一对儿;贾府的姐们们,虽然平时也和宝钗一起玩耍,但都是宝钗主动去各位姊妹屋里应酬,很少有人主动去结交宝钗,大家一般都去黛玉屋里集合……
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常年赖在贾府,薛宝钗根本不可能有资格参加省亲大典、拜见南安太妃和北静王妃,就连去王子腾家里加参加表姊妹的婚宴,都很难和王公大臣家的命妇们搭上话,首先做自我介绍都很困难,因为父亲和哥哥都说不出口,拿不出手。
只可惜,就算薛宝钗在贾府经营多年,也参加了很多上流社会的活动,美貌有才又大方,可出身依然狠狠地限制了她的婚姻,把她拖延成了老姑娘。
毕竟,京城里的这些达官显贵们,哪一家又不想高攀更好的门楣联姻呢?想要通过娶宝钗来巴结贾府和王家的那些暴发户和小官吏们,薛家根本也看不起,否则宝钗早就出嫁了。
青松鹤鸣/特约供稿
全网统一ID:南山橘暖读书时
原创不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