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前,是我个人观点。照目前形势来看,国家开始深受纾困房地产。也许是后知后觉,也许是之前没有预计一旦锁紧这个行业,产生的波动是千疮百孔。前几天恒大,佳兆业,花样年等等等龙头爆雷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周边行业全部一股脑的绿油油。房地产无疑是中国特色经济下的产物,当开始锁紧地产的时候,整个金融市场哗然。
其实龙头暴雷只是表象,其中25%的地产债券,会导致龙头以外的公司破产清算。所以纾困房地产等于挽救中国金融。这边提醒手上有地产类股票的朋友注意进场和离场的节奏,以免踏入深渊。
宗下是正文部分:
人民银行22日公告称,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1年11月22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持平于上月。
了解到,LPR报价未变主要有两个原因:MLF利率未变、银行边际资金成本平稳。此次报价后, LPR自去年5月以来连续19个月保持不变 ,显示货币政策保持稳健。
虽然这一年多来LPR并没有变化,但整个市场早已翻天覆地。
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涌动
经过两年多的持续推进,LPR 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效:LPR已经成为银行贷款利率的定价基准,金融机构绝大部分新发放贷款已将LPR作为基准定价,即“企业贷款利率=LPR报价+点差”。
从今年的贷款利率看,虽然LPR保持不变,但一季度贷款利率环比上行,二季度环比下降,三季度贷款利率再度环比上行。
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9 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0%,环比6月上升0.07个百分点。分项来看,除票据融资利率有较大幅度下行外, 其余利率均有所抬升 。
除利率外全国各地今年的买房人都普遍反映,今年办贷款实在太难了!
据相关机构数据统计,10月90城房贷平均放款周期为74天,较9月有所延长。记者调查也发现,虽然包括上海、南宁、烟台、郑州等城市的放款周期较9月有所缩短,部分城市房贷放款周期存在边际回暖的迹象,但并不绝对,整体房贷周期延长成普遍状态。
叠加各省市的限购等政策,不是大家一瞬间都没了买房的需求,而是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法买房了,毕竟能全款买房的土豪全市场也不到1%,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旧的时代已然谢幕
新的时代正在开启
上周的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目前房地产市场风险总体可控,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
这就在向全市场宣告,监管层已经注意到目前市场上的诸多风险了,但是他们不会坐视不管,因为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中,房价不会大跌,市场不会崩盘,
目前已经暴雷的房企风险不会造成系统性风险,更不会像更广的范围扩散,影响了市场的整体健康发展态势。
日前,银保监会在回答记者的相关问题时表示,10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8.2%,整体保持稳定,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中90%以上用于支持首套房,房地产合理贷款需求得到满足。
这对刚需购房者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其实早前在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就已表示,要保障好刚需群体信贷需求,要在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方面对首套房购房者给予支持。
也意味着刚需购房者被重点照顾,同时也体现出了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正逐渐降低,住房正逐渐回归居住属性。
那么,政策放松了,金融开始滴灌了,是否意味着迅速反弹?这个回答只能说: 旧的时代已然谢幕,新的时代正在开启!
那么新的时代是怎样的时代?
在这次的报告中同样给出了答案: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未来的地产金融调控将会是一项长远的政策,这必然会导致市场的极大分化,大致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未来的金融资源会更加的向央企、国企这种有实力,发展稳健,以产品和质量取胜的房地产企业集中,那些靠高杠杆和高周转,甚至只囤地不开发,只会玩金融而不注重产品质量的房企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第二,这些被政策青睐的企业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高能级的城市,和这些城市中的核心区域,这种现象在这轮周期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第三,未来的政策会更加倾向于刚需和刚改人群,这点可以很明显的从最近的房贷审批效率中看出,那些首次贷款的人群要比有过多次房贷记录的人审批时效要快很多。
预售向准现房的转向
值得一提的是期房预售制度的加强,推动了准现房时代进程的加速。
据澎湃新闻不完全统计,仅8月份以来,已有包括连云港、三明市、天津、秦皇岛、镇江、衡阳、漳州、兰州、许昌、上海、重庆、成都、北京等超10城陆续出台相关文件,重点加强对新建商品房预售行为的监管,维护市场交易平稳健康。
过去与开发商,银行、购房者、地方政府捆绑的时间已经太久,纠葛太深。
或许大破之后才能大立,房地产行业的才能迎来全新的发展!
来源:央行、21世纪经济报道、米宅、魔都财观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