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作者把宝钗捧到了女二号的位置,其实是为了衬托林黛玉的高洁,他对宝钗明褒暗贬,用尽了“反讽”手法。原文中对宝钗的所有正面夸赞,全部都在后文用各种事实狠狠否定打脸。
只要细读原文就会发现,宝钗的善良、贤德、美好都流于表面,她实际上是一个自私、虚伪、双标、私德有亏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她貌似端庄,却听墙根嫁祸害人;她教导姐妹们守礼,自己却不知避嫌;她藏愚守拙,却高调卖弄才干;她规劝宝玉读书,不过是想把宝玉塑造成“禄蠹丈夫”;她不爱花儿粉儿富丽闲妆,却带着黄金锁红麝串到处晃……就连她的美貌也存在巨大的争议。
本文就从原文着手,解析作者对薛宝钗的满满恶意,看书中细节如何对宝钗进行明褒暗贬,全面反讽。
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却借薛宝琴怀古诗讽刺她是“假高士”
赞美薛宝钗的人开口必提“山中高士晶莹雪”,薛家的“雪”却是作者盖章的“天下乌鸦一般黑”的黑,而所谓“山中高士”,其实是反讽宝钗是个伪君子。
她假装淡泊名利,住着“雪洞”一般的屋子,其实内心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热毒”连冷香丸都经常压制不住。
第五十一回作者更是借薛宝钗的琴怀古诗,狠狠讽刺了一把“山中高士”。那就是薛宝琴怀古诗的第三首《钟山怀古》: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这首诗讽刺的就是南齐有一个叫周颙的“山中高士”,他长得漂亮,而且文采飞扬,待人谦卑,精通易学、老庄之学、佛学,通晓历史和文学,简直堪称是“男版薛宝钗”一样,可是他却是背负了千古骂名的“假隐士”、“伪君子”。
周颙先是隐居在北山,后来又跑出来做官。隐居山野只不过是他自抬身价的一种手段,因为古代人都觉得隐居的人都有大才能。
所以,周颙的隐居其实是待价而沽的一种手段,吸引君主的注意罢了。孔稚珪还专门写了一篇《北山移文》来讽刺周颙。后来从这一典故上还衍生出一个成语:厚颜无耻。
宝琴的这首怀古诗末尾“莫怨他人嘲笑频”,意思是说:你既然选择了去追名逐利,拼命往上爬,就不要怪别人都笑话你虚伪了。
宝钗有“停机德”,却借宝玉之口骂她是“国贼禄鬼之流”
薛宝钗另一个荣誉是“停机德”,这是封建社会贤妻的女子美德。
该典故源自村妇乐羊子妻,她停下织布,呵斥丈夫,不应该因为想家就半途而返,应该努力去追求功名。很显然这是与《红楼梦》的主旨相违背的,作者一直赞美歌颂的是情,一直贬低鞭挞的是封建礼教对人的禁锢和压迫。
那么,薛宝钗有这样的“美德”其实并不算啥好事,她不过是和乐羊子妻一样,把读书当作追求功名利禄的手段,和明清那些八股腐儒一样,把学问当作是荣华富贵的敲门砖头。
她认为男人应该做的就是“读书明理,辅国治民”,作诗写字都是游戏而已。听上去可真是“经世致用”的大道理,但是只要结合忽略了当时腐朽黑暗的官场,丑态毕露的仕途就可以看出来,宝钗的话不过是一句场面话罢了。
作为葫芦案凶犯的亲妹子,薛宝钗比谁都清楚当时的官场是个什么德性,什么辅国治民,不过是一群禄蠹在争名夺利罢了,如果贾雨村是个清官,她哥薛蟠早就杀人偿命了。
薛宝钗才是真正“把书糟蹋了”“读了书倒更坏了”的人,满嘴里仁义道德,一肚子都是功名利禄。她根本就不了解真正的读书人是什么样子,也不懂文人的情怀。
她自己不能去仕途经济,就拼命想培养宝玉成为自己理想的丈夫。怪不得宝玉在三十六回中骂她:“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也真是不冤枉她。
还有读者猛夸宝钗贤惠懂事,骂宝玉没用废物呢!好像宝玉考上状元做了大官儿,贾府就能全面复兴一样,真的是和宝钗一样想当然!既不了解历史知识,又没搞明白政治的基本规则。
宝玉这种性格,贾府这种局面,他要是真的科举做官,对他自己和家族才是真正的巨大灾难呢!
写宝钗“品格端方”,却安排她滴翠亭偷听嫁祸,拉拢袭人和茗烟
宝钗出场,作者介绍她“举止娴雅”,宝钗进贾府,作者正面夸赞:“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好家伙一看宝姐姐果然是完美女子,连林黛玉都比不上她。宝钗也的确经常刻意的表现得很端庄,比如正月十五做灯谜的时候,作者再次写道:“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贾政走后,贾母让大家随便乐一乐,宝玉立刻窜起来,宝钗还说:“还象适才坐着,大家说说笑笑,岂不斯文些儿。”
看上去是个很端庄娴雅的淑女对吧!可是接着她就在滴翠亭偷听了小红的秘密,差点儿被抓了现行,她害怕自己被记恨惹麻烦,就甩锅给林黛玉。
故意告诉小红说林黛玉蹲在这边半天,害的小红吓得半死,以为被林姑娘听见了秘密可不得了。
这种偷听嫁祸的下流手段,在三国演义中只有三流谋士才会用,而宝钗一招“金蝉脱壳”用得炉火纯青,撒谎害人面不红,心不跳,眼睛都不带眨的。这种姑娘其腹黑心机,跟“端方”可不沾边。
《红楼梦》中真正端方的人是贾政,虽然也是“假正经”,好歹是真正的谦恭厚道之人。
宝钗不仅嫁祸栽赃玩得很溜,搞情报更是一把好手。宝玉屋里的三等丫鬟小红,宝玉自己都不认识,宝钗听声音就知道是她,还做出了精准的评价。
宝钗拉帮结派就更有一套,她和小丫鬟们玩儿赚口碑,“套问”花袭人的年龄家乡,各种笼络结交,还派自己的丫鬟莺儿,去和宝玉在外面的小厮茗烟结拜干亲,完全是一副想要全方位掌控宝玉的架势。
宝钗“总远着宝玉”觉得金玉良缘“没意思”,却让她引着宝玉看金锁、围着宝玉打转、孤男寡女绣肚兜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有一段宝钗的心理描写。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
从这段文字看来:金玉良缘是薛姨妈造出来的,宝钗也是受害者姿态。她既知道宝玉爱着黛玉,也觉得金玉良缘没意思,她不喜欢宝玉,也不想搞金玉良缘,所以总要躲着宝玉。
这样说来,宝钗可真是个无辜无害,懂事知礼的闺阁千金啊!可实际上作者立马用事实狠狠打脸,让读者亲眼看看宝钗是如何心口不一,表里相反的绝世绿茶。
她对金玉良缘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却早在第八回主动和宝玉互相交换通灵玉和金锁看,尤其是给宝玉看金锁的时候,当面解了排扣,让宝玉趴在自己胸前看!
莺儿给宝玉打络子,她巴巴的跑过来说应该打个络子把玉络住,还巴巴的出主意要用金线才好看。
她总远着宝玉,却天天追着宝玉打转,几次三番追到了黛玉屋里。宝玉和薛蟠在外面喝醉了酒,她大老远黑灯瞎火也在宝玉屋里坐着不走,气的晴雯都抱怨不已。
她明知道宝玉心里爱着黛玉,却在宝玉挨打之后,亲自托着棒疮药,大热天招摇的走了大半个大观园来给宝玉送药,还红了眼圈,羞红了脸说自己也心疼。
她不喜欢宝玉,不想搞金玉良缘,却在宝玉午睡的时间,独自一个人跑进宝玉午睡的卧室坐着不走,袭人离开,她还孤男寡女绣肚兜赶蚊子。黛玉和湘云都觉得可笑,难道宝钗反而不懂了呢?
如果宝钗真的无心金玉良缘,不喜欢宝玉,不想掺和宝黛的感情,她应该乖乖呆在自己的屋里,至少不要总是主动去追着宝玉满地跑。
宝钗教育黛玉湘云“贞静”少作诗,却让她大展才华两次诗社夺魁
宝钗特别喜欢一副道学先生的样子去教育姐妹们,好像只有她一个人懂封建礼教那些规矩,别的姑娘都是没规矩的野人一样。
她教育林黛玉:“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
她教育史湘云:“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时闲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
好家伙,俨然一副道学先生老夫子的口吻,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李纨她爹李守忠附体了呢!老话说的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宝钗虽然小嘴叭叭的,可是大概不知道啥叫做“以身作则”,她只会把《女则》、《女训》的上的教条给姐妹们背诵出来,可她自己也远远做不到啊!
大观园的海棠诗社,可没有人比她更积极踊跃了,出谋划策,帮人取笔名,敲定开设时间,做主当天就赛海棠诗,都是宝钗上蹿下跳的主张筹划。发起人探春和大嫂子李纨都靠边站了。
然后薛宝钗还一举夺得了海棠诗社的头一社的状元!好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千金小姐啊,她是觉得自己现在可以先当一会儿爷们吗?
这也就罢了,到了第二次诗社,人家林黛玉夺得了状元,宝钗那叫一个不服啊!宝玉写了首螃蟹咏,黛玉随便和了一首,还给宝玉面子毁掉了,宝钗立马挖空心思写了一首更绝更狠的,于是又一次博得了满堂彩。
到了后面林黛玉组织了桃花社,大家填词,宝钗的一曲《临江仙》别出心裁“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高远的志向和积极入世的态度,再次博得大家的称赞,艳压众人。
瞧瞧吧,这就是口口声声“女子无才便是德”、“倒不要这些才华名誉”的薛宝钗姑娘,有才华是好事,显露才华也挺不错,可是你双标玩的飞起就很不厚道了,这不是打脸是什么呢?
宝钗“装愚守拙”,却又屡次高调卖弄才干,弄权做主
作者写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更是一句绝大的讽刺。宝钗作为一个成年的大姑娘,跟着寡妇母亲和成年的哥哥,常年寄居在大姨妈王夫人家里,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违背常理本分的事情。
古代的寡妇只有没有儿女,或者丈夫家族都死绝了无依无靠的情况下才会投奔娘家。注意是娘家,就算父母不在了,也应该是兄弟家。
可薛姨妈倒好,自己有成年儿子,也有哥哥兄弟,住在姐姐姐夫家里七八年不走,可见《红楼梦》中的薛家就根本不讲礼数,不懂规矩的人家。
薛宝钗的“装愚守拙”“安分随时”根本无从谈起,她一个客居的姑娘,一进贾府就开始笼络人心,甚至用小恩小惠去大点结交贾府的下人;明明是客居,却从不拿自己当外人,心比天高,屡次高调卖弄才敢,甚至在贾府管家弄权,想要当家作主。
她看不起宝玉,屡次嘲笑他不中用;瞧不起王熙凤,讥讽她不识字,世俗粗俗;笑话探春“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轻蔑地说惜春“虽会画,不过是几笔写意”。
她在海棠诗社、惜春画大观园以及和探春李纨一同管家理事期间屡屡高调卖弄才干,也是没人比她更会拿大,更喜欢拍板拿主意了。
尤其是管家理事期间,明明王夫人让她负责外围安保工作,她却跑来横插一脚,夺了探春兴利除弊的功劳,把承包大观园的利润都拿去邀买人心,还给茗烟的娘搞了个肥差,因为是越权,所以特意抬出王夫人来说事儿。
连平儿都看不下去了,一下子戳破她指使莺儿和茗烟拜干亲的内情。把探春都整得彻底无语了。
就冲宝钗一见到扬名显身、争权夺利的机会时这种积极热情的劲头,作者偏说她“装愚守拙”“安分随时”就是绝大的讽刺。
薛宝钗只要一见到利益,根本就忘了“藏”和“守”这两个字怎么写了,简直恨不得比所有人表现的伶俐聪明有主张,又让所有人都拜服她的智慧谋略,都匍匐在她脚下才好!
宝钗“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却又人人面前应侯
宝钗在贾府七八年间,她上下打点的关系,都是对她有好处的,没用的才是一概不闻不问的。比如她帮湘云办螃蟹宴,其实是要借湘云的面子请贾母吃饭,讨好王夫人,因为她自己没有这个体面。
她帮助邢岫烟,很快两家就联姻了,要说全无联系,简直不可思议,而且她对邢岫烟也没什么实际帮助,邢岫烟依然典当棉衣,宝钗却拿了石榴裙去送给不缺衣服的花袭人;
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婆子刘姥姥出现时,又不见薛宝钗发善心了。她对刘姥姥的意见还挺大的,接着林黛玉的话头,嘲讽刘姥姥是个“母蝗虫”。
王熙凤评价宝钗:“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只是指跟宝钗切身利益无关的事情,比如贾琏挨揍,宝钗明知道却装不知道,知道了也绝不会关心问候。
但是宝玉挨打,宝钗简直一天跑三趟,恨不得住在宝玉屋里守着他才好。再别说什么贾琏是已婚大表哥的话,宝钗一个大姑娘不方便关心,薛姨妈作为长辈为啥也不闻不问?那宝玉还是未婚大表弟呢!说的好像宝钗一个成年大姑娘不应该跟他避嫌一样。
书中第四十五回中,有一段专门描写宝钗在贾府搞人际关系的描写。
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日间至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半时,园中姊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
贾府是很大的,大观园也不小,宝钗每天的这样奔波不停,光走路就是好几里的步数,要是搁在现在,那妥妥的是贾府里每天步数最多的人,连管家娘子们都走不过她!
除了走路还要说话,跟贾母和王夫人要“承色陪坐”,意思就是看人眼色说话奉承,讨她们的喜欢,就是姐妹们也要多说说闲话,要不然久不来往就生疏了。
宝钗曾对林黛玉说过:“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可见她每天搞公关外联,各处打卡,其实过得非常辛苦。
一个有百万家产的富家千金,有母亲有哥哥,在京城有好几处宅子,为啥要在贾府受这个活罪呢?
因为她要借东风,当然要“近水楼台先得月”,只有赖在贾府不走,才能准确掌握贾府里一手动向,准确判断什么事情与她利益相关,可以趁机利用一下。
宝钗和小丫鬟们玩的最好,却对金钏之死冷漠无情
比如丫鬟金钏跳井这件事,就被薛宝钗及时把握住,着急忙慌的赶到王夫人面前,狠狠的献了一把殷勤。
按理说金钏是贾府的丫鬟,金钏跳井自尽是贾府里百年难遇的天大丑事,作为一个寄人篱下的亲戚,按理说应该赶紧躲开。比如林黛玉,她问都不问这件事,湘云还送过金钏戒指,她也没过问这件事。
甚至贾府的千金们,探春那么喜欢抱打不平管闲事,家族责任感爆棚,她也假装不知道。甚至贾母、王熙凤后来知道了,也都装不知道。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丑祸,那么薛宝钗为啥巴巴的往上凑,不怕踩着这个泥泞呢?因为她要去和王夫人连成统一战线。
“来说是非事,必是是非人”,薛宝钗不顾自己“不干己事不张口”的人设,跑来一顿给王夫人洗白,把责任完全归咎于金钏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可惜!
她还跟王夫人说什么多给两个臭钱,人命也没什么了不起的,简直就和她哥打死冯渊的想法一样,不愧是亲兄妹,都是倚财仗势,无法无天的观念。
要知道金钏和宝钗并不是陌生人的关系,而是曾经玩的比较好的丫鬟,宝钗曾像打点袭人一样,赠送给金钏自己的二手衣服。结果金钏一死,宝钗不难过也就罢了,还利用她做文章,把死者轻贱到了极致,果然是冷漠无情到了极点。
所以,后来袭人被宝钗打发走,改嫁给戏子也没什么稀奇的。这些丫鬟在宝钗眼里都不算人,不过是物件,有价值的时候利用一下,没价值的时候就抛弃掉,一点也不会可惜。
宝钗心底宽大有涵养,却骂完宝黛又骂跑了小丫鬟
作者借袭人之口称赞宝钗:“心底宽大有涵养”、“叫人敬重”,原因是宝钗劝宝玉追求仕途经济,被宝玉给了没脸,结果宝钗“登时羞的脸通红,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过后还是照旧一样”。
可是我怎么琢磨这一段都不对,宝钗明知道宝玉的脾气,非要来改造宝玉,结果宝玉生气了。宝钗没有台阶下,自己只好给自己找台阶下,然后过后还装没事人,这哪里是心底宽大有涵养,这不就是脸皮厚吗?
人家都给甩了脸子,自己还能自愈,宝钗这心理素质真是很强大啊!都不要面子的,这还能叫人尊重?
宝钗果然也不是什么心底宽大有涵养的人,她只是比较圆滑成熟,能忍会装而已。当然,她也有忍不了,装不下去的时候。
比如贾母清虚观打醮,借张道士提亲,否决了宝钗之后,宝黛又因为金玉良缘大闹一场,宝玉又摔了玉,宝钗的心理就濒临崩溃了。
宝玉只借口说自己病了没去薛蟠生日,宝钗就立刻反唇相讥,说她也装病不去看戏,让宝玉很不好意思。然后宝玉又说她体丰怯热像杨妃,宝钗立马大怒,说:“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她还接着讽刺林黛玉和贾宝玉闹别扭和好是“负荆请罪”,还觉得不够过瘾,直接当众把来找她要扇子的小丫鬟靛儿给骂跑了。
别忘了这是人家贾府,薛宝钗只是个客居的姑娘,打狗还要看主人呢!当着贾母、王熙凤等众人的面,她这一通尖酸刻薄的大发脾气,可真不是什么“心底宽大有涵养”的表现,竟连基本的礼数都不讲究了。
宝钗聪明有管理才能,可莺儿没规矩没家教,蘅芜苑的婆子聚赌吃酒
关于薛宝钗贤惠能干,有管家理事的才能,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真正有家教,有能力,又体面的主子,其实不用说话,她身边的奴才就能证明一切。
比如贾母身边的鸳鸯,凤姐身边的平儿,黛玉身边的紫鹃,再不济王夫人身边的彩霞也都比薛宝钗身边的莺儿要强百倍。
莺儿口无遮拦急于给宝钗当红娘,说什么宝玉的通灵玉和宝钗的金锁是一对儿,还有宝钗不为人知的好处;敢和贾环叫板吵架抢钱,嘲笑贾环小气;更是带头在大观园采花折柳,还扬言说:“别人乱折乱掐使不得,独我使得!”
莺儿的态度表明,薛家显然是把领贾府的份例当作理所应当了,不是说好的:“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原来竟是骗人的幌子罢了。
薛宝钗堂而皇之的在贾府管家理事,负责的是安保工作,专门监督贾府那些夜里值班的婆子们聚赌吃酒,作者写她“每于夜间针线暇时,临寝之先,坐了小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
乍一看还以为多么认真负责,监督严格,其实都是装模作样罢了。结果就是“渐次发诞,竟开了赌局,甚至有头家局主,或三十吊五十吊三百吊的大输赢.半月前竟有争斗相打之事”,这就是薛宝钗的管理成效,气的贾母大发雷霆,严格惩处了这些婆子们。
且不说薛宝钗有脸没脸了,之说她蘅芜苑的婆子曾在黛玉处说过:“今儿又是我的头家,如今园门关了,就该上场了。”可见是个聚赌的头家,宝钗连她都管不了,哪里能压服别人呢?
贾母连迎春的奶妈都查办了,却放过了蘅芜苑的婆子,可见也是给薛家和王夫人留了一点颜面罢了,宝钗是怎么好意思帮迎春奶妈求情的呢?这是什么钢铁一般的心理素质啊!
宝钗艳冠群芳“容貌丰美”“鲜艳妩媚”,烂大街的外貌描写还体丰怯热
末了,说一下薛宝钗的容貌,其实未必是个大美人。千万不要以为薛宝钗真的像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那么美貌,87版宝钗的美仅用书中对宝钗的那些外貌描写根本形容不了。
作者在书中正面写宝钗:“肌骨莹润,容貌丰美,鲜艳妩媚,艳冠群芳”,以及宝玉的丫鬟们说她“是个绝色的人物”。
可是吧,来了个薛宝琴立刻就把宝钗给比下去了,这个“绝色”和“艳冠”未免太儿戏了,水分太大了一些!跟闹着玩儿似的。
作者还特意在第八回和第二十八两次具体描写了薛宝钗的容貌,却都是一模一样的:“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这说明宝钗就长的这副样子,眉毛、眼睛、嘴唇和脸庞已经都很具体了,再也没有更美的想象空间了。
这分明是明清小说中烂大街的外貌描写,就算脸若银盆不是指脸大似盆,也是指脸又圆又白又有肉,那也根本不是大美女的标准。
比如西门大官人家的五六个大小老婆,只有相貌平庸的正妻吴月娘才是“脸如银盘,眼如杏子”呢!曹雪芹的意思很明显:薛宝钗和吴月娘容貌是在一个档次。
当然,也不能说吴月娘不好看,毕竟后来也有个衙内为了她着迷过,但是她比孟玉楼都差远了,更别提李瓶儿和潘六姐了。
至于薛宝钗那不用化妆就自带的红唇和黑眉毛,好像只能说明她有健康美,这跟倾国倾城的大美女也没啥必然关系。
书中宝玉曾对比过所有他认识的姑娘们:“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薛宝钗,宝玉认为宝钗不如黛玉美。
小厮兴儿也曾赞美林黛玉的美丽:“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多病西施”,林黛玉除了比晴雯更美,还很像尤三姐。可是当兴儿说到宝钗就是:“竟是雪堆出来的”,除了白,竟然没啥可夸了,一句“雪堆出来的”更是有宝钗体胖,有像雪人的嫌疑了。
青松鹤鸣/特约供稿
全网统一ID:南山橘暖读书时
原创不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