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事迹公示!安徽8人(组)拟推荐为10月“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0
分享至

9月22日,安徽省文明办发布了《安徽省拟推荐10月“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公示》,具体如下:

安徽省拟推荐10月“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公示

按照中国文明网“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安排,从本月起“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须在省级媒体公示。经择优推荐、审核评议、综合评定等程序,拟推荐8组11人作为10月“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现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公示期为2021年9月22日至24日。如有异议,可在公示期间通过邮件、电话、信函等方式向省文明办反映。

联系电话:0551—62609931、62609712(传真);电子邮箱:wcnrgzc@163.com;通讯地址:合肥市中山路1号省行政中心1号楼东480室;邮编:230091。

安徽省文明办

2021年9月22日

安徽省拟推荐10月“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

01

亳州市贾广合、韩纪娟:善良夫妇含泪义捐亡女器官 大爱奉献助5人重获“新生”

贾广合,男,1972年11月生;韩纪娟,女,1972年12月生,夫妇二人均为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吴老家村村民。2021年8月11日,夫妇俩刚满18岁的女儿贾雨婷不幸遭遇车祸去世,贾广合夫妇悲痛之际,选择在《人体器官捐献亲属确认登记表》上签下了名字,捐出女儿所有可用器官。医生最终从贾雨婷的体内获取了1个肝脏、2个肾脏、1对角膜。目前,器官已顺利完成移植,挽救了3名肝、肾衰竭患者的生命,让2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花季女孩贾雨婷捐献器官救人的信息相继在亳州晚报、安徽文明网、人民日报等各级媒体刊播,人们纷纷献上“雨婷,一路走好”的祝福并对贾广合夫妇的大爱义举表示称赞。贾广合、韩纪娟夫妇获评2021年7-8月“亳州好人”、入选2021年9月“安徽好人”候选人。

突遭车祸 痛失花季爱女

贾广合、韩纪娟是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吴老家村村民,夫妇二人以务农为主。2021年8月2日,他们18岁的女儿贾雨婷骑车路上突遇车祸,受到重创,被紧急送往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抢救。但由于伤势过重,医生告知夫妻俩雨婷醒过来的机会渺茫,希望做好心理准备。善良的贾广合夫妇希望女儿的生命能够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便含泪表示,“孩子才过完18岁生日,这么年轻,与其把女儿给火化了,还不如把有用的器官和角膜捐献出去,虽然自己的孩子没有了,但至少可以挽救别人的生命,也算是女儿没有离开这个世界。女儿那么乖巧懂事,一定也会理解我们的这个决定。”

义捐器官 让5位陌生人重获“新生”

经过亳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夫妇俩认真地看完器官和角膜捐献意愿书后,在《人体器官捐献亲属确认登记表》上签下了名字,同意捐献女儿身上能用于救治他人的所有器官。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器官捐献协调员说,8月10日夜里11点,脑死亡判定专家判定伤者已经脑死亡,符合捐献条件。11日下午3点31分,贾雨婷离开了人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器官获取组织的医生最终从贾雨婷的体内获取了1个肝脏、2个肾脏、1对角膜。目前,均已完成移植,肝脏和肾脏挽救了3名肝、肾衰竭患者的生命,1对角膜让2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

家庭和睦 邻里友爱一家亲

多年来,在邻居眼中,贾广合夫妇是个闲不住的“老好人”。他们清理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时,也不忘将邻居家的周围给一起清理干净;他们把左邻右舍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无论谁家有困难都毫不犹豫地去帮助;邻里之间谁家有些小摩擦,他们总是热心去调解,从中劝和,让邻里间和睦相处。妻子韩纪娟,婚后默默为家庭无私奉献着,任劳任怨、奔波忙碌,她细心照料着年迈的婆婆,老人身体不适,她端水喂饭、洗洗涮涮、按摩捶背,精心侍侯,从不厌烦。老人逢人便夸:“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儿媳妇,我家儿媳妇待我比亲闺女还亲呐”,韩纪娟先后被村、镇评为“好儿媳”。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一双儿女也听话懂事,现在儿子已结婚成家,一家人过得平淡却温馨。

02

宿州市刘成清、闫之花:夫妻二人遭遇车祸身亡 同时捐献器官让爱延续

刘成清,男,1969年9月生;闫之花,女,1968年11月生,夫妻二人均为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芦岭镇沱中社区居民。2021年6月3日,两人不幸遭遇车祸,均为特重度颅脑外伤,经过数日抢救,6月15日上午,由宿州中煤矿建总医院与安医大一附院脑死亡判定专家组共同判定,两人均已符合脑死亡标准。当女儿们得知父母的生命将无法挽回,忍痛做出了将二人器官捐献的大爱之举。目前,这些器官已挽救了6位肝、肾衰竭患者的生命,让4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夫妇两人2021年7月当选“安徽好人”。

平凡夫妇,善行一生

刘成清在芦岭煤矿工作,闫之花平时打个零工,补贴家用,家境并不富裕,但夫妻俩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待人和善,女儿们也孝顺听话。平时看到有困难的老人,总会伸出援助之手。

“我家灯泡坏了、开关坏了,都是他们两口子帮我找人修的;去年冬天我家水管冻炸,一屋子全是水,也是小刘帮我修的,他们两口子还帮我打扫满屋子的水……”,刘成清家楼下独居的张奶奶不停地说。

“一次上班路上,父亲遇到一个老人车子歪在路旁,就要掉到沟里了,他赶紧跳下电车,过去帮老人拉住车子。虽然自己刮破了胳膊、上班也迟到了,但父亲却乐呵呵的说: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你们自己”,女儿回忆道。

“外公外婆曾经都做过手术,正是因为有好心人献出的血液,两位老人的手术才得以顺利进行,并康复出院”,大女儿说道,“妈妈从那时了解到无偿献血是一种仁心义举,所以她也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中。”

传递生命,延续未来

6月3日,两人不幸遭遇车祸。女儿们来到父母身边时,他们已经无法说话。尽管送医及时,但经全力抢救,两人依然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医生的评估结果是“脑死亡”,这意味着父母永远也不能醒来。这个时候,女儿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以前父母亲和他们聊天时说过器官捐献的事。

“如果就这样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着,无止境地等待下去,终有一日他们走了会被烧成灰,什么也没留下。但如果通过器官捐献留下有用的东西,不仅可以挽救更多身患重症的人,他们也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活着’”,女儿们哽咽着说道。

人间有爱,重启生命

6月15日上午,宿州中煤矿建总医院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死亡判定专家组共同判定,两人均已符合脑死亡标准。6月15日晚6时,器官获取手术开始,经过近2个小时,2枚肝脏、4枚肾脏、2对眼角膜被取出,这些器官现已全部在安医大一附院顺利完成移植,挽救了6位肝、肾衰竭患者的生命,让4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

刘成清、闫之花夫妇的生命虽然没办法延长,但让爱延续,或许也是另一种重生。

03

蚌埠市刘雪华:退休女职工持续关照陌生老人30余年 爱心奉献感染身边人

刘雪华,女,195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退休职工,现为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光彩大市场个体经营户。她照料非亲非故老人30余年,直至老人离世;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号召商户为受灾群众募捐善款6万余元;疫情期间,她多次主动为社区捐赠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这些年,她还多次向蚌埠市社会(儿童)福利院、施徐光彩社区等单位,捐赠衣物、水果、茶杯等。2017年8月当选“安徽好人”。

三十余年善始善“终”

1975年,刘雪华在抽调至蚌埠火车站工作期间,结识了一位40多岁孤苦伶仃靠打零工维生的妇女何金英,何金英和她的母亲年纪差不多,出于同情心,她开始照顾何金英,这样的关照持续了30余年。即使何金英晚年找了老伴,刘雪华仍然坚持去看望老人。直到80多岁的何金英去世,刘雪华和儿子还亲自为老人送终,帮忙安葬,让老人离开得很安详。“存善心、行善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刘雪华的母亲经常这样教导刘雪华,刘雪华也一直秉持这条做人的准则。

善待好人温暖善心

一灯之明,亮及方寸。以一灯传万灯,则万灯之明,普照四方。好人传递温暖,好人也需温暖。2010年的某一天,在偶然间得知全国道德模范李玉兰的丈夫李华照病重后,刘雪华二话不说,立刻联系家人,带上儿子、孙女一起赶到医院,送去了当天手中所有的现金、营业款等共计3600元,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李玉兰一家渡过难关。刘雪华说,虽然和李玉兰一家从未谋面,只是通过各种新闻报道知道了关于她的事迹,但是听说她遇到了困难,就情不自禁地想要去安慰她、帮助她。她用无声的行动,将两颗善良而高贵的心因这番相聚而互相温暖。

无私奉献爱洒人间

2008年,刘雪华在汶川大地震期间,拿出自己所有能周转的资金,并带领部分商户在光彩大市场开展募捐活动,当时共募捐善款6万余元。2020年疫情期间,刘雪华想方设法筹集了300余个口罩、10斤酒精和消毒液捐赠给社区。不仅如此,刘雪华还先后为孝仪小学、五河十里城小学、怀远朱村小学、怀远龙亢小学、高新区团结小学等学校,捐赠电脑、文化体育用品等。面对需要帮助的个人和群体,刘雪华一次又一次奉献爱心,她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还将无私奉献的爱洒向人间。

家风传递家国情怀

一个人有善心值得尊敬,但若有善行更值得推崇,刘雪华就是这样善心善行兼备的人。刘雪华一直秉承并传递着母亲留下的良好家风,经常教诲子女要与人为善、积德行善。她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的言传身教给他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善良应该是孩子面对世界的立场,我之所以经常带他们去福利院、敬老院,去看望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就是想告诉他们一定要有善心,好人会有好报。”在良好家风“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下,刘雪华的儿子刘洋坚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近年来做好事善事累计耗资达10几万元。

04

淮南市胡常引:坚守承诺 两次“玩命”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

胡常引,女,1986年4月生,淮南东方医院集团凤凰医院护士。胡常引是淮南市第1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安徽省首例二次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两位两次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女性之一。2012年、2018年和2020年,胡常引不顾自己先天性心脏畸形、高凝血质、过敏体质等身体不宜捐献的情况,推迟孕育,两次成功为一位患白血病的双胞胎妈妈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一次准备捐献淋巴细胞,因患者病情变化,捐献终止。一次承诺,三度履约。胡常引用自己非凡的经历,向人们诠释了诚信的力量。胡常引于2021年当选第七届安徽省道德模范、2013年1月当选“安徽好人”。

首次捐献:只要我不死,一定要救她

胡常引是淮南东方医院集团凤凰医院一名助产士,由于常常遇到产妇急着用血的情景,献血成了她的习惯。2011年的一天,胡常引献血时专门留取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样本,她知道多留一份血样意味着给患者留取一份生的希望。

2012年底,胡常引接到了淮南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诉她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一向干练的胡常引没有任何犹豫,就一句话:“救人要紧!”。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胡常引隐瞒了自己过敏体质、高凝血质以及先天性心室畸形等不适合捐献的身体状况。这些造血干细胞捐献体检无法检测的项目,对于从事临床工作的胡常引来说完全清楚。可为了救人,她却刻意隐瞒了。住院期间,胡常引对动员剂产生了严重的过敏反映,一周的时间,她浑身疼痛,吃什么吐什么,一天瘦一斤多,硬是靠输液维持。采集过程中,因其血液高凝导致采集机器无法正常运转,一直报警,不得不拔掉针头,输液稀释后,再重新穿刺采集,反复数次。医生反复问她要不要继续采集,胡常引坚定地只吐出一句话:“采,只要我不死,一定要救她!”。整整9个小时,胡常引经历了超常的痛苦和超倍的时间,成功完成捐献。

二次捐献:孩子可以等,但命不能等

2018年7月底,淮南市红十字会突然接到了动员胡常引为那位患者二次捐献淋巴细胞的通知,这是当时安徽省第一例二次捐献淋巴细胞。这时的胡常引刚刚结婚,正准备孕育自己的小宝宝,此前又刚经历了一次不小的手术和严重的车祸,身心尚未恢复。当顾虑重重的工作人员告知这个消息时,胡常引依然没有什么犹豫,她说:“孩子可以等等再要,但救人不能等”。

可万没想到,就在胡常引准备捐献的头一天晚上,因患者病情变化,不得不终止捐献。得知消息,胡常引十分惋惜,说到:“唉,怎这么不巧,早一天能捐献就好了!”她几度哽咽,总是叮咛着:“只要需要,随时再通知我!”。

三次捐献:命拴一起,“玩命”到底

时间到了2020年,胡常引婚后生活充实而甜蜜,已经34岁的她迫切的准备要一个孩子。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她接到了再次为那位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通知。这一次,胡常引还是那样的平静而坚定,当即就同意捐献,她说:“这是命中注定,只有我能救她,我要救她到底!”

2020年10月10日,胡常引又一次踏上了挽救生命的征途。与8年前一样,注射第一针动员剂后,胡常引就出现了剧烈的反应,呕吐不止,不能进食,随着动员剂的增加,反应越来越重,吐得连口水也不能喝,全身疼痛,头晕目眩,无法入睡。10月14日上午,胡常引出现了更严重的反应,她不知道自己还能挺多久,担心自己的身体这样下去采不出或采不够患者需要的造血干细胞。为了保证捐献成功,她毅然要求提前采集。经过紧急准备,当日中午胡常引开始采集。因其身体虚弱,分离机报警,前段采集不顺,再次穿刺重采,胡常引脚手冰凉,面色铁青。机器终于顺畅运转了,胡常引的脸色也渐渐好转。经过4个小时,采集顺利结束。极度虚弱的胡常引望着那袋沉甸甸的“生命种子”,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

护送“生命种子”的“生命使者”也临时改签机票,迅疾飞驰河北,再度挽救那位不幸而又有幸的患者的生命。

05

滁州市马义民:基层民警助7000多名流落异地人员返乡 敬业破案诠释公安责任担当

马义民,男,1965年6月生,中共党员,滁州市定远县公安局科技信息通信室民警。从警28年来,马义民认真钻研,科技强警。他发挥专业特长,变双休为无休,义务开展“让爱回家”寻人公益志愿服务,建立5个“警民救助群”,群内囊括全国除港澳台之外所有省份的900多个救助站,帮助7000多名流落异地人员返乡团圆,每年为国家节省1亿多的救助经费。在他的感召下,全国各地100余位民警向他投师学艺,积极参与为民解忧志愿服务。马义民被公安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成绩突出个人荣誉称号,被省公安厅授予省优秀人民警察、省杰出人民警察、“爱民模范”等荣誉称号,并荣立一、二、三等功,2021年8月当选“安徽好人”。

追寻痕迹 助侦破案显身手

“找人跟破案找踪迹一样,就是要找特征,并慢慢排除后,再进行细节确认。”马义民介绍说。

2020年9月14日,因疫情原因,云南省瑞丽市“封城”,一名身份可疑的外省男子被民政部门安置到救助站。20日,马义民接到瑞丽民政部门求助,协助核实该男子身份信息。21日,他核实发现其面部特征与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警方网上追逃的马某极其相似,此时这位自称“罗某”的男子已因解除“封城”离开了救助站。在马义民的协助下,26日凌晨,民警成功将嫌疑人马某抓获归案。

自2018年3月马义民视频巡查工作室成立以来,他助侦破获故意杀人、盗窃、贩毒、肇事逃逸等各类案件1000余起。

热心公益 寻亲圆梦甘奉献

中央电视台《等着我》节目让马义民与“寻亲圆梦”的爱心公益事业结下不解之缘,2018年7月,马义民收看节目并成功为山东女孩张萌萌寻找到失散多年姐姐。此次经历马义民给栏目总编导胡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次寻亲成功后,胡波又联系马义民,原来有名滁州市定远县观众求助栏目组,希望他们能够帮忙寻找走失的智障亲人李华成。李华成于2015年12月26日外出走失,哥哥每逢周末节假日就外出寻找,都是失望而归。得知情况后,马义民根据其家人提供的照片,经过10余天的高强度工作,最终发现了远在数百里外铜陵救助站的李华成。2018年10月29日,李华成终于和亲人团聚。

2020年9月27日,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受安徽广播电视台委托,马义民为一名安徽无为籍名叫丁祖喜的烈士寻亲。身为退役军人的马义民感到这个任务光荣又神圣,经核查,这位1953年7月11日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烈士,是无为市严桥镇人。随后,他协助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成功找寻到烈士的亲人,告慰烈士在天之灵。

3年多的“为爱寻亲公益”之路,马义民还将目光瞄向了救助站。尽管工作很忙碌,他仍每天坚持抽出时间义务帮助救助站,利用业余时间比对信息,建立5个“警民救助群”,囊括了全国除港澳台之外所有省份900多个救助站,共帮助7000多名流落异地人员返乡团圆,每年为国家节省1亿多的救助经费。

有口皆碑 荣誉面前守初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安徽广播电视台、《今日头条》纷纷发来感谢信,其中安徽广播电视台倍受好评的“涓涓行动”寻亲节目中有80%的线索都来自“马义民工作室”。

“有一次我出差几天回来,发现站里少了16名长期滞留的被救助人员,可真是吓坏了。”合肥救助站站长周俊说,后来得知原来是马义民帮他们找到了家人。“马警官太辛苦了,夜里2点他还在协助我们寻找线索。”河南项城救助站站长田地常说。提起马义民,各地救助站站长纷纷赞不绝口。

在他的感召下,全国各地100余位民警向他投师学艺,主动投入为民解忧志愿服务。

马义民以实际行动践行“永远跟党走,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庄严承诺,他常说:“其实我做的还不够,但只要人民信赖,即使将来退休了,我还要继续尽我的那份力!”

06

六安市王敏:敬业检察官33年守护社会公平正义 突发疾病离世后捐献眼角膜

王敏,男,1968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任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2021年6月19日,王敏加班期间,突发疾病,于6月28日因公殉职。逝世后,家人遵从其遗愿捐献了眼角膜。从检33年,王敏办理近2000件案件,无一起错案、无一起超期羁押、无一起涉检信访,在平凡的岗位上抒写了人民检察为人民的感人篇章。2021年9月,中共安徽省委追授王敏“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2021年7月获评全国“平安英雄”、当选“安徽好人”。

2021年7月9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作出批示,要求将王敏同志的先进事迹总结好宣传好,弘扬英模精神,教育引导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警见贤思齐,立足岗位、担当作为,积极争当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终身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坚定维护者。

一片丹心铸检魂

凡是黑恶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一个不凑数。王敏屡办大要案,2011年至2019年,王敏主办或领办的何氏兄弟涉黑案、张春流涉黑案、方林生等涉黑案,这3起黑社会性质组织案,犯罪事实100多起,犯罪嫌疑人61人,卷宗324本,约51840页,黑恶势力被依法惩处,大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除了大要案,群众身边的“小”案,王敏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独创图表式梳理犯罪指控事实证据,精准指控每一起犯罪事实,换来了群众的一声声感谢和一面面锦旗。

甘为人梯传薪火

王敏常告诉年轻人:“对待任何一个案件都不能马虎,要知道,我们办的一个普通案件,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正是这样一丝不苟、以身作则的职业精神,深深感染和激励了很多年轻人。多年来,他分管的刑事检察部门多次被市检察机关评为先进集体,立功受奖。

在年轻干警的心里,王敏就是一颗“定心丸”。他不仅对自己高要求,更以匠人之心传承检察薪火,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主动把自己专业见解和法治理念分享给干警,为检察系统人才培养做出了甘为人梯的奉献。

初心弥坚守清贫

王敏在日记中写道:“年轻的时候总是一往无前,总觉得什么事情都能兼顾,成家立业之后,才发现,很多事情,想要做到两全实在太难了。”

王敏兄弟3人,他排行老大,但却时常在父母、妻子最需要的时候缺席了。2021年5月中旬,妻子因病需要动手术,王敏需要准备1起重大案件庭审,挂号、拍CT、办理住院手续等全由妻子打理。2020年,岳父需要在南京市手术治疗,他承办的涉恶案件即将开庭,向妻子简单交代后,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王敏常年骑着那辆破旧的老式自行车上下班,风雨不改。家里的家具,还是十几年前置办的。即使这样,遇到各种爱心募捐、救灾帮扶时,王敏总会积极伸出援助之手。

王敏是检察战线上的老战士,33年来,用其过硬的法律专业知识,坚守底线思维维护司法公平公正;他是尽情燃烧的蜡炬,用缕缕光亮明辨群众身边的是非善恶;他是年轻干警的良师益友,用秉公办案的匠人之心影响了身边许多人。王敏将毕生心血倾注在了热爱的检察事业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与正义。

07

宣城市佘世珍:八旬老人守护扬子鳄39载 一家三口接力保护“活化石”

佘世珍,女,1941年1月生,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周王镇红洋村洪上村民组村民。1982年,佘世珍一家在家门口的红星水库发现了一窝“土龙蛋”,根据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嘱托,一家三口39年如一日,接力守护野生扬子鳄,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定要保护好这些濒危动物”的承诺。2016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佘世珍老人“生态保护奖”。2019年3月当选“安徽好人”。

23本记录本

佘世珍对扬子鳄最初的记忆可以追溯到1958年。那年修红星水库时,村民们发现了一条“土龙”。其貌不扬的“土龙”正是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又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有一个极具地域味道的学名——“扬子鳄”,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是“活化石”,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据佘世珍回忆,1982年红星水库被确定为扬子鳄保护点。就这样,住的离水库很近的两口子,被专家们托付:“一定要保护好这些濒危动物。”

从那时起,张绪宏和佘世珍开始一趟趟巡视红星水库,劝阻村民下网捕鱼,宣传保护扬子鳄的重要性。也是从那时起,开始每天记录扬子鳄活动情况,哪怕是扬子鳄冬眠期间也从未间断。

2005年,张绪宏老人去世。23年间,他记下了23本扬子鳄保护日记。翻开记事本,每一页被细细划分成格,从活动时间、发现鳄数、天气情况、鸣叫情况一应俱全。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是记录,更是他们和扬子鳄的一点一滴。

佘世珍说,每天晚上睡觉前,老伴张绪宏总在灯下认真记录扬子鳄的活动情况,而两人谈论最多的也是扬子鳄。每当小鳄鱼孵化后就带回来人工饲养,提高成活率。

这一本本记录本,也让张绪宏和佘世珍名副其实成了“土专家”。“七月十三、十四老鳄一定要生蛋,过了十五就不生了”、“小扬子鳄孵化后就开始叫唤,老扬子鳄就来扒窝了”、“鳄鱼蛋拿灯光下一照,有带状的就能孵出小鳄鱼”、“它要是哼哼的叫,那肯定要下雨了”……佘世珍提起扬子鳄的习性,有说不完的话。

老伴去世后,佘世珍将其中22本无偿捐赠给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留了一本作为念想。看着封面泛黄的记事本,佘世珍说,自己会沿着老伴走过的路直走下去。

39年的守护

佘世珍有四个儿子,都在城市里买了房。可老人家还是执拗的要住在红星水库边上。她说几天不在水库边上转转,心里就发慌。她至今记得1982年年底水库干涸的时候,周边村民前来电鱼、捕鱼的场景,当时怕扬子鳄受到伤害,她和老伴整宿整宿的睡不好,盯着水库。

张绪宏去世后,有段时间里,佘世珍的几个孙子轮流划船载着她去小岛上查看,现在孙子们都外出求学了,她就让在宣城上班的大儿子张宏华在5月和7月各回来一次为岛上除草,好让雌性扬子鳄筑巢。等扬子鳄产下卵后,佘世珍又掐着日子喊张宏华回来,给扬子鳄的巢穴洒水。

2018年,张宏华接下了管护员的工作,陪伴母亲一起承担起守护责任。张宏华目前在市区建筑工地上打临时工,每隔三五天他就回到村里,探望母亲,看看扬子鳄。每次回去他都会搀扶着母亲沿着堤坝慢慢走,回忆着张绪宏生前是如何测量温度、风向,如何一动不动的站在水边观察扬子鳄……他说,保护扬子鳄不仅仅是一份责任和义务,更是张家人情感的纽带。

这份感情既来自对这种濒危动物的珍视,也来自张绪宏那句“我是党员,有义务保护它们”的激励,还有日复一日由守护滋生出的喜爱。

佘世珍说,其实保护扬子鳄也是自己对国家的一种回报。她说:“现在国家的政策多好啊,你看村里水泥路修的多宽敞,你看现在读书、看病都有补助,我们做些事应该的……”

谈及未来,佘世珍说得很朴实:我们会一代接着一代守护着这些“活化石”,不论风吹雨打!

08

黄山市吕利余、吕利明:兄弟二人不惧危险冲入火场救人 合力救出一家四口

吕利余,男,1968年8月生,群众;吕利明,男,1971年5月生,中共党员,两人均为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霞坑镇里方村磻外组村民。2021年7月20日凌晨,里方村磻外组村民吕国喜家房子着火,一家四口被困二楼。吕利余、吕利明兄弟闻讯赶来,扛着梯子从房子后面架到二楼窗户,当时房子已经火红冲天,情况十分地危险,兄弟二人顾不上自身的安危,迅速通过梯子爬进去,先后救出了被困二楼人员,其中两个小孩、一位孕妇、一位老人。吕利余、吕利明2021年8月当选“安徽好人”。

热血铸就生命之梯

2021年7月20日凌晨,里方村磻外组村民吕虫展起床,准备出门去地里采摘黄蜀葵花,一开门,发现对门的吕国喜家房子左边部分着火,她连忙大叫,喊醒了周边的邻居,大家纷纷起床,报警的报警,打电话给村干部的打电话。但在家的基本都是老人、妇女和小孩,且火势较大,大家也是一筹莫展。此时吕利余兄弟二人闻讯赶来,见火势太大,已根本无法直接上到二楼。他们想到用梯子爬上二楼,但一般家用的梯子根本无法达到二楼窗户救人。这时,他们想起了位于百米外的老祠堂中有一架4米多的长梯,吕利明立马拿出正好放在他这里保管的祠堂钥匙,兄弟二人飞奔去祠堂扛来梯子,从房子后面直接架到二楼窗户,迅速通过梯子爬进去,三进三出,救出了被困在二楼的一家四口。在人员救出后不到10分钟,房子就被大火吞没,后在消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凌晨5点左右完全扑灭大火,房子已经烧得只剩下了砖砌的框架。待救火事情全部完结后,吕利明、吕利余兄弟默默地消失在了人影中。

高风亮节尽在平凡处

据了解,大哥吕利余因患有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在老家务农休养。弟弟吕利明为照顾身体不好的父亲,没有外出务工,而是在家经营着一家小型的茶叶加工厂。和全县大多数村一样,里方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在外务工,村里留守老人儿童较多。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常年在家的年轻人,左邻右舍的老人们经常有点事就是来找吕利明帮忙,他总是非常的爽快、热心,立马放下手中的事情带上工具就上门维修,并且分文不收。2016年冬天,寒潮来袭,村里很多人家的水管、水龙头都被冻坏了,子女又在外地,吕利明更是起早贪黑,挨家挨户修理,连饭也顾不上吃。

吕利明不仅对邻居热心,对村里的公益事业更加热心。2020年初,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他接连半个多月在里方村的疫情服务点上志愿值班值守,做好疫情防控宣传与服务;2020年7月歙县遭受百年一遇的洪灾,里方村是霞坑镇受灾最严重的一个村,洪水退去后,路面上堆积了厚厚的一层淤泥,他和村组干部一起,组织带领群众进行灾后的生产生活恢复。

正是因为有成千上万像吕利余、吕利明这样的人存在,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冲锋在前。人民群众才感到安心和放心。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平凡英雄。



来源| 安徽文明网

责编| 丁力编辑| 阮静

主办单位| 安徽省政府新闻办、省网信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安徽新媒体集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安徽发布
安徽发布
安徽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号
16587文章数 1534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