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互联网巨头早就囤好了满梭子的子弹,
就等着风吹过来,一把全打出去。
互联网已经太久没有令人「高潮」的新概念诞生了。
B2B熄火了、共享经济泡沫了、互联网金融快只剩灰烬了、人工智能还在牟足了劲烧钱、只剩区块链有一搭没一搭的热闹一下。
随着科学理论的验证越发困难、电池半导体能源等行业的发展几乎毫无突破、甚至科幻中的概念都无从创新,大科技停滞时代似乎已经到来。
当此之时,「元宇宙」概念横空出世,与其沾的上边的产业也纷纷「新瓶装旧酒」的被捧上投资界的餐桌。
01
先有反应的是大洋彼岸的科技圈。
今年 3 月,多人在线创作沙盒游戏平台Roblox上市,它也被称为「元宇宙」第一股,上市首日股价大涨就 54% ,市值超过400亿美元,比一年前 40 亿的估值增长了10倍。
然后,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表示计划在五年内将Facebook变成「元宇宙」公司,并在最近公开明确了他所认为未来科技界中「下一件大事」:元宇宙。
今年 6 月,Facebook收购了吃鸡类游戏《POPULATION:ONE》开发商BigBox VR,至此,其麾下的VR游戏工作室数量增加到了 5 家。
消息来的突然,但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似乎早就囤好了满梭子的子弹,就等着风吹过来,一把全打出去。
马化腾称移动互联网十年即将迎来下一波升级,并称之为全真互联网,同时腾讯是Roblox的中国战略合作方;
8 月,智能芯片巨头英伟达 (NVIDIA) 自曝,在 4 月份举行的发布会上,CEO黄仁勋的演讲中有 14 秒由数字合成的「假人」代为出镜,并顺势推出虚拟协作平台Omniverse,号称是工程师的元宇宙。
4 月,字节跳动就以1亿元投资了元宇宙概念公司代码乾坤,其主要产品包括青少年社交和UGC平台《重启世界》。
8 月,VR创业公司Pico在全员信中披露,该公司被字节跳动收购。
紧接着,资本市场坐不住了。国内VR概念股不断触发上涨行情。
上周二( 9 月 7 日)开始,中青宝打响「发令枪」,A股元宇宙概念股集体爆发,汤姆猫、歌尔股份等股票纷纷大涨。
连续两天 20 cm涨停的新闻还热乎着,周五( 9 月 10 日)元宇宙概念股就开始熄火了。板块指数深度回调超过5%,元宇宙指数、元宇宙产业指数、网络游戏指数纷纷回落,相关个股多数下跌。
其实不少被炒作的「元宇宙概念股」都明确表示没有「元宇宙」相关概念或业务。部分真正涉及了元宇宙相关产品的公司大多指向VR产业。
打开网页搜索「VR」,会搜到许多 6、7 年前的热门新闻。其中不乏「VR投资狂潮」、「VR产业退潮」、「VR寒冬」这系列剧般的标题。
可惜的是,互联网有记忆,但投资界可能没有。
02
2014 至 2015 年,VR热如同如今的元宇宙概念一样,席卷了美国西海岸和国内的互联网投资圈。
2014 年春天,Facebook用20亿美元收购了VR初创企业Oculus VR。Oculus的CEO布伦丹·爱瑞布一边兴奋地说:「这是一个转折和创新的技术,可以让世界体验不可能,而且这仅仅是开始。」一边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
2015 年,国内VR的投资规模从 2.7 亿上涨至 24 亿,一年时间翻了 8 倍。《2017中国VR产业投融资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的数据指出,2015 年全球VR领域共获得 6.9 亿美元,约合47亿人民币。
也就是说,2015 年国内的VR投资,占到全球VR投资的一半还多。当时VR行业的创业者最忙的事不是开发产品,而是见投资人。
就在这一年年底,国内一家自 2013 年起就在做VR设备的科技公司拿到了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融资——由A股上市公司高新兴领投的总额超过1亿元的B轮投资。
同期,各大投行和券商纷纷发布 VR 产业报告,对 VR 消费市场给出了非常乐观的预期。
2016 年上半年,国内VR企业的投融资金额达到 33 亿,超过了2015年全年总额。仅 2015 年 11 月到 2016 年 3 月的 5 个月间,国内二级市场便有 9 家上市公司宣布布局VR产业。
奥飞娱乐一年投资 6 家,总投资金额过亿;华闻传媒、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影视也参与其中,VR硬件、影视和主题公园是其主要的投资方向。
而在VR概念炒热后,很多布局VR概念相关的上市公司股价都被热炒,在短时间内疯狂暴涨,企业市值变化动辄暴涨数十亿。
高速增长、不断投资扩张中的BAT也不甘示弱,那个时期腾讯陆续组建开发者支持计划、开发VR一体机等;阿里巴巴成立VR实验室,推出「造物神计划」,向国外顶级头显Magic Leap投出 7.94 亿等;百度也在百度视频中上线VR频道等。
03
然而夏天过去,没迎来秋天的收获,冬天就猝然到来了。全球的 VR 投资数量在开始下降。
当时有媒体评论称: 上 百家做VR硬件的 公司因缺乏核心技术开始露出技术短板,且出货量堪忧;
良莠不齐的内容开发市场也没能迎来C端市场的爆发,即使是最优秀的 VR 游戏开发商也没能从消费者身上赚到钱;
离钱最近的线下体验店也因缺乏壁垒经历了一轮洗牌,能维持良好现金流的只是少数。
前文中提到的蚁视科技作为VR硬件领域的第一梯队,在这一年也只完成了5000万销售额,其利润不需计算也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数字。
更惨的是VR硬件初创企业的领头羊“暴风魔镜”,2016 年 10 月就开始大规模裁员,500人的团队削减至300人。
VR行业「皇帝的新衣」被揭穿后,投资也兴趣大减。映维网、Greenlight发布的《2018年中国VR市场报告》显示,2017 年中国VR市场公开的投资事件只有59起,投资额度仅14亿元。
谁能想到呢,2021 年的现在,VR行业的风在国内竟然又一次吹起来了。
硬件设备底层技术需要向国外购买的问题解决了吗?
VR内容制作成本居高不下,但C端收费困难的市场情况改善了吗?
VR线下体验店体验感差、难有稳定长期客户的局面突破了吗?
如果没有的话,投资界或许真的有些记吃不记打了。
04
最后我们来谈谈「元宇宙」。在Roblox的招股书中认为,一个真正的元宇宙产品应该拥有8个属性: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
乍一看上去,许多人的反应都是「这题我会,网游嘛!加个VR就行。」
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仅用游戏来定义元宇宙,那绝对是对这一概念的轻视。
元宇宙是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的一个映射,现实中人们可以做到甚至做不到的事,都可以在元宇宙中实现。而它的实现也绝不是加一套VR设备就能做到的。
硬件的成熟度、系统的自由性与开放度、元宇宙世界中经济体系的稳定、数以千万、亿计的用户同屏同服的云计算能力、网络带宽的速度,都是其中要解决的基础问题。
而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人类距离真正元宇宙的实现还有很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