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上海,一座浸泽着红色文化的大都市,这也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所在。
红色文化离我们很近,我们身边的不少马路就是载体,它们承载着百年的岁月沧桑,镶嵌在我们这座城市的肌理中。
让我们从兴业路出发,用脚步去丈量红色的岁月,赓续红色血脉。
1950年5月27日,《解放日报》第五版登出这样一则消息:《市府重订若干道路公园名称,中正路改名延安路,明日上海解放周年起更易》。消息称:
“本市若干道路及公园名称……现市府已重新订定……于本年五月廿八日起更易,同时各该道路、公园旧名,一律废弃。新订道路名称:延安中路(中正中路),延安东路(中正东路),延安西路(中正西路),瑞金一路(中正南一路),瑞金二路(中正南二路)……”
延安路是延安东路、延安中路、延安西路的统称。东起中山东一路与中山东二路衔接处,西至外环线,与沪青平公路相接,长14220米,是市区东西向主干道之一。
延安东路,是位于中国上海市内的一条东西向干道,始于静安区成都南路,终于黄浦区中山东一路,这条马路藏着人们对延安路最普遍的印象。延安东路本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洋泾浜,1845年建立英租界时,成为南部界河。1849年法租界在上海县城与英租界之间的狭长区域设立,洋泾浜亦成为英、法租界的界限。1915年填平洋泾浜,又并入了两岸原有的小马路松江路和孔子路,成为全上海最宽阔的马路,经过两租界协商,最后定名为爱多亚路。1945年,延安东路易名为中正东路,经过多年发展,成为现今的延安东路。
洋泾浜旧貌
延安中路,1910年填长浜筑路,1945年更名中正中路,1950年改为今名。延安西路,1910年填柴兴浜筑长浜路,1945年更名中正西路,1950年改为今名。
今天,延安路已经是市区东西向最重要的主干道。1995年起,在延安东路、中路、西路上架设高架道路,于1999年9月15日全线建成通车,从此与南北高架路、内环高架路连接,构成上海“申”字形高架立体交通网络。
延安路不仅是上海交通的主干道,也是上海红色文化的守护者。沿着今天的延安路从西向东一路走来,可以发现,在今天的延安高架路与南北高架路交叉口的路口以西,同时拥有平民女校旧址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老成都北路7弄)、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兼新四军驻沪办事处)旧址(延安中路804弄21号);而这一个路口以东,近淡水路路口,还留着《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静安区延安中路504弄21号(原福秀路多福里),1937年8月至11月,是八路军上海办事处所在地。这是一栋两层朝南的石库门老房子。一楼的东翼是接待室,二楼的东翼是卧室,后楼是操作员和翻译的宿舍。楼梯拐角处的墙上挂着一部电话。1960年前后,孟进、刘少文、张继恩和李克农召回或调查了这个旧址,并走访了附近的居民。1962年9月7日,该遗址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它现在是一座住宅楼。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开始了抗日合作。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月,八路军上海办事处(简称“八处”)成立,由周恩来直接领导,先后由李克农、潘汉年担任团长。11月,上海沦陷后,“八处”迁至萨伯赛路274号(今淡水路),转入地下,由刘少文掌管,1939年底被撤销。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立的一个开放性活动组织,“八处”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壮大。
延安路沿线的这些旧址和新地标、老地名和新建筑,记录了上海一路走来的历史。
记者 / 宋晴
编辑 / 高磊
资料 / 上海市收藏协会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