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南北战争为题材的电影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在塑造南北方形象上做戏剧化对比,拒绝废除奴隶制的南方阵营是落后愚昧的,但却涌现正面形象的人物,代表反奴隶制的北方军形象复杂,呈现在荧幕上的一些形象仿佛是叛军强盗的化身。
这种设置固然有艺术作品强调剧情矛盾、冲突对比的考虑,但这种情节的设置也可能受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历史的影响。是否当年北方军的军纪较差,给南方造成严重破坏?南方阵营为何迟迟不愿接受废除奴隶制,与北方有关吗?这些反刻板印象的作品是否与现代思想有关系?
一、北方阵营的“反面形象”
南北战争又被称为美国内战,这是一场关乎国家统一的重要战役,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战争的双方是同属于美利坚民族,同室操戈,南北各自代表不同的立场,北方军队是先进的革命形象,南方军队则代表落后封建的奴隶制。
在这场4年的战役里,最终是代表进步的一方取胜,但这4年里,北方阵营存在残忍的表现,或许这正是文艺作品里“反面形象”的由来。
首先是北方军的军纪混乱。由于内战初期,北方为参战短期内大量征兵,共征召二百二十万人,其中包含了18万黑人,但实际上许多北方人对参军敬而远之,都能意识到参战也许九死一生,因此许多富人在被要求应招入军时,选择出钱雇佣穷人顶替他参军,每人每年1000美元,这引起了平民的不满。
除此之外,因为征兵过程的混乱,甚至在北方一些地区引起了反征兵叛乱。在这时期征召来的士兵质量良莠不齐,在战场上甚至不愿出力,遇到南方军队就迅速投降,二十多万北方战俘里大部分都是失业者,流浪汉等社会底层人员。
其次是对南方的破坏。北方军的司令谢尔曼将军曾经发表《战争即地狱》演讲,此人是好战的强硬派,曾在战争期间宣称:“我会让这场战争要多残酷就有多残酷,直到南方人求饶才停止。……为了确保密西西比河的航行安全,我会杀死数百万人。”
北方军将军格兰特告诉谢尔曼,“不要给敌人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来继续战争。”谢尔曼将这种焦土政策在密西西比州发挥到了极点,为切断补给线,军队将许多南方地区的玉米、牛、猪、羊、家禽、仓库等东西都毁坏或者带走。
为了阻止袭击,除了破坏所有军事设施之外,北方军还摧毁了铁路资源,将铁轨放在火上烤弯折,从此无法使用,并且要求销毁“压榨机、糖和我们不需要的一切公共财产”,这让没有参与战争的南方居民感到十分恐惧。
再者是对南方战俘苛刻。北方伯恩上尉是圣路易斯战俘营的狱长,喜好凌辱他人, 南方上尉塞伯被俘虏后,与其他战俘被其命令在雪地里戴手铐站立一晚上,最终被严重冻伤。JH·摩根少将也对待南方战俘十分不人道,将他们关在俄亥俄州监狱当做刑事犯人,冬天也没有棉衣御寒。有的战俘营天花、传染病肆虐,发病率很高,但北方政府并不做整改。
在奥尔顿与莫顿战俘营,南方战俘被惩罚在雪天里赤裸身体被看管者鞭打。谢尔曼将军的回忆录里也记载了他命令大批战俘作为战争肉盾的行为:一名北方军官被踩到的地雷炸断双腿,谢尔曼愤怒下令要求战俘们到路上去挖出或者引爆地雷,完全置战俘们的生命而不顾。
最后是关于南方独立的宪法争议。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各州可自愿加入联邦,但是关于是否可以退出联邦,法无明文,南方认为自愿加入也意味着可以自愿退出。
美利坚合众国的前身是13块英殖民地,各地都有自治的强烈需求,随着经济发展,联邦主权和州主权的矛盾也变得愈发尖锐,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差异也让南北双方产生更多利益冲突。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双方最终都选择了暴力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南方对奴隶制的坚持
奴隶制从人权角度看是必须被唾弃的,现代人的立场只会站在林肯一方。那么当时为何南方坚持使用奴隶制呢?因为他们并不把黑人当成人类看,只看作是一种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像是棉花、甘蔗、家畜。
1787年美国宪法保留了对黑人的歧视,并且其原则之一就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宪法规定:“1808年之前,不干涉奴隶贸易,逃亡黑奴被抓必须物归原主。”可见联邦宪法对奴隶制的态度是保留的,是出于对奴隶主势力的妥协。
世界黑奴贸易在19世纪初开始逐步被禁止,英法等国都出台了相关禁令,美国政府也试图通过禁止输入黑奴来使奴隶制逐步瓦解,但遭到了南方奴隶主的反对。
另一方面,在宗教界,南方人引证《新约全书》里已经存在奴隶制,不仅基督和使徒从未否认奴隶制,甚至基督还在广播福音时劝诫奴隶们服从主人。当然,南方坚持奴隶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利益冲突,尤其是争夺西部土地的引发的利益矛盾。
1819年之前,美国的自由州和蓄奴州的数量是一致的,直到密苏里妥协案出台和堪萨斯州冲突爆发,南北双方关于制度的矛盾已经不可调节。
三、摇摆的林肯
废奴总统林肯在南北战争里的形象和评价都是正面的,被认为是废除奴隶制的英雄。
但从在战争初期的前两年来看,北方军队屡屡失利,林肯出于种种考虑迟迟未下定决心废除奴隶制,尽管他时常在北方的演讲里谴责奴隶制,但在南方面对大奴隶主们时,林肯对待奴隶制的态度又是暧昧含糊的,他一直希望能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奴隶制慢慢自然死亡,但激进的民众已经无法等待,战争还是爆发了。
这种含糊的态度在局势于北方不利的情况下得到转变,林肯政府在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争取到了广大黑奴的支持,战争局势迅速逆转。
现代人看待南北战争总以更多客观方面和立场去研究,我们看到北方对待南方的残酷,美国对黑人人权的蔑视,林肯的摇摆,等等等等,这正是文艺作品对历史事件中人物、阵营形象反刻板的由来。
文/陆豆浆
参考资料:
1、《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战俘问题研究》,罗超
2、《美国:黑人的“固执”与白人的“坚守”》,车耳
3、《美国南北战争的宪法纠葛》,孙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