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河校区是潍坊医学院的发源地,已有70年的历史。
潍坊医学院虞河校区的建设,源于华东军政委员会命令:在潍坊依托昌潍区中心卫生院筹建一所中等卫生专业学校,解决国家急需的卫生专业人才。学校命名为山东省昌潍医士学校。
昌潍区中心卫生院是由1882年创建的潍县乐道院而来,1925年,乐道院病房大楼建成(即现在潍坊人民医院十字楼的乐道院博物馆),可容纳120张床位,并设有暖气、X光室、化验室、产房、药房、手术室等,一应俱全,医护人员已超过80人。1952年,中心卫生院的于岩竹主治医师开展角膜病的手术治疗,时为全国第二例。
建校之初学校仅30亩地,相当于3个足球场那么大。基本建设开始于1951年9月5日,历经三个月共建成办公室11间,宿舍80间,教室实验室20间,厨房6间。首届学生原定于9月1日开学,因基本建设尚未竣工,入学时间推迟为10月10日。学生入学之日,学校教室宿舍尚未完工,只能到坊子下寨的一个地主大院集中学政治。12月16日,首批学生返回学校,18日学生正式上课。
学校位于虞河北岸,与中心卫生院隔河相望,出了学校南门,跨过小桥,就是中心卫生院的北门。中心卫生院后发展为潍坊市人民医院,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人民医院没有挂附属医院的牌子,但潍坊医学院的临床教学都有潍坊市人民医院的影子。2019年,随着山东省与潍坊市共建潍坊医学院,潍坊市人民医院正式列名直属附属医院,命名为潍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院和学校又成为一家人。
虞河,是一条位于潍坊境内的河流,发源于安丘灵山,全长75公里,纵贯潍坊市区,向北入渤海。虞河流域极少东西走向,流到潍坊市区的河段从东到西把潍坊医学院和人民医院一分为二,然后沿着医学院西侧向北而去。医院和学校之间最初是小石桥,后来是一座钢筋水泥桥,水泥桥南北走向,桥长约40米,桥面宽5米多,桥下的立柱约有6米,有10根立柱,桥面的护栏为钢筋、钢管和角铁。1985年前,要走出学校,必须出南门,跨过钢筋水泥桥,沿着人民医院的北围墙向西,才能走到市里。八十年代以前,学校周围除了人民医院,就是村庄和农田,后来城市拓展,学校东院墙外建设虞河路,联通着医院和学校,这是九十年代的事了,随着虞河路的改造,南门前走了半个世纪的桥梁被拆除,南门也被院墙替代。
北门的开通,是在1985年胜利街跨越虞河向东延伸之后,从那时起,虞河校区才开始有现在的格局,并以现在的整形外科大楼为中心,形成校园的基本架构。1985年之前,校园是以红楼、二号教学楼为中线向南延伸,走向世界。当年,二号教学楼左右分别是东西两座实验楼,它的前面则是运动场、篮球场,这种格局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有变化。
红楼竣工于1956年,2层小楼,1566平方米。这是学校最早的高层建筑,在相当一段长的历史空间里,这里都是潍坊医学院的地理标志。当年山东省委工作会议在潍坊召开,省委主要领导就住在红楼,可见红楼在当时的影响,2019年,潍坊市正式命名红楼为潍坊市历史建筑,二号教学楼也在潍坊市历史建筑的范围里。
红楼的建设是一个奇迹。之前的潍坊虽有人民医院的十字楼,但那毕竟是一座洋楼,红楼的建设让师生对学校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期望,当年的二层楼虽是用竹子代替钢筋,但普遍以为竹子足以保障安全。
虞河校区的第二座楼是1967年建设的西实验楼,随后,1974年二号教学楼竣工,1975年,东实验楼竣工。这些楼房相继竣工为1977年恢复高考做好了教学、实验等全方位准备。或许是现代人对高楼大厦安全系数的考虑,2018年后,对红楼、东西实验楼都进行了全面的加固和维护,外部装修基本保持了原貌,而对它们内外的装修已找不到当年的简陋和寒酸。
东西实验楼原来的模样都是两层半楼,就是两边两层,中间三层的那种,砖是红砖,式样是方方正正,如品字般,房屋为平顶,没有红楼那样的斜坡红瓦,至于现在看到的四层楼都是在原来两层半基础加盖的,或许当年有各种各样的考虑,加盖到4层楼是不是有安全隐患,好在现在都已加固维修,成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实训基地,在某种意义上既是怀念也是发展。而引导人们对建筑质量思考的则是1978年建成的图书馆,图书馆为学校最早的框架结构建筑,可防七级地震,这一建设标准引领了校园建筑设计进入一个新的篇章。
真正让虞河校区形成现在的格局,是1997年建设的1万余平方米的一号教学楼。建成初期,主楼为综合办公楼,现在该大楼已改造为潍坊医学院整形医院,透过悬挂着潍坊医学院虞河校区牌子的北大门,整形医院以温柔的姿态张开双臂,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爱美的男男女女,以唐胜建教授领衔的整形医院,不仅在手术数量和手术种类引起人们关注,他们还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众多奖项,其实力在省级医院占有一席之地。
整形医院前的广场颇具特色,最早的设计是在600平方米的草地里抠出了一个十字,寓意鲜明的医学特色。十字的中心高高耸立着国旗台,国旗台90厘米高,分为5级台阶,国旗台用汉白玉围栏,整个旗台庄重典雅。围栏的中央是不锈钢旗杆,旗杆高19.98米,所有的数据都为设计者赋予特定的意义。后来草地被改造成停车场,停车场的间隔处则被移植上楸树、松树、法国梧桐等优秀绿化树种,参天的大树与高耸的大楼相映成辉。
2005年9月,虞河校区20000余平方米的六号教学楼建成使用,精巧的实验室设计与楼底开放的停车场都让人耳目一新。2006年3月,16000余平方米的口腔综合楼竣工。一号教学楼、六号教学楼、口腔综合楼这三座大楼构成了虞河校区的品字结构。2007年,学校整体搬迁浮烟山校区,这三座大楼都赋予了新的含义,一号教学楼改建成整形医院,六号教学楼改建为生殖医院,口腔综合楼改建为附属医院眼科中心,图书馆楼改建为口腔医院。虞河校区成为潍坊医学院专科医院群落,带动各个学科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校园可分大小,但校园建筑和设施在师生心里却拥有同样的感受。影视厅在我院的电化教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影视厅的管理归电教中心,当年的电教中心拥有20名左右的员工,工种几乎囊括了编导、摄像、录制、剪辑、音乐、配音等所有工种,整个班子当时为声像教学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一部分教学片还获得了省级奖励,有一阶段还把山东电影制片厂的设备都购置而来,可见当时电教中心的气魄。岁月的更替,或许是缺乏持续发展的能力,或许是管理出现了问题,或许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电教中心退出了历史舞台,当年的员工分配到学校的不同部门,只是影视厅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大学生模拟法庭、电影文化推广,门庭如市,引得人们对过去更多的思考。
如今的虞河校区,还住着高年级的学生,教学功能依旧,只是低年级的学生去了浮烟山校区,这里早已没有了原来的喧嚣。但这里的研究氛围更浓,学术氛围更浓,整齐的研究生公寓,坐落在校区的西北角,封闭管理,给人以神秘色彩。
人人都有乡愁,而对于毕业的校友,母校情结亦是历久弥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甚至都会影响他一生的价值追求。曾经的教室、曾经的实验室、曾经的运动场、曾经的文化阵地,无不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好在记忆还在,老师还在,知识还在,价值观还在,即便是校园变迁,依然能寻到过去的影子,并在心中勾念上学读书时的美好。遗憾的是虞河校区的篮球场和田径场都没了,但当看到改造后的虞河,看到那碧波荡漾的虞河水,或许你的心中会有另一个影像,回忆的美好与现实的美景相叠加,生活又有了新的样子。
来源:潍坊医学院
作者:文:史志兵
王玉龙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