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墨菲定律”,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简单来说就是事情往往会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只要有这个可能性。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根据“墨菲定律”可以得出4条结论: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会拿错了房间钥匙。
换种说法:假定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地毯上,这片面包的两面均可能着地。但假定你把一片一面涂有一层果酱的面包掉在地毯上,常常是带有果酱的一面落在地毯上。
它道出了一个铁的事实:技术风险能够由可能性变为突发性的事实。
它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及自然现象。
它的极端表述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
2、吸引力法则可以简单定义为——“关注什么,就吸引什么”。当然关注的事物包括想要的和不想要,这一事物就有可能会在你的生活中占大部分。
比如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有趣的现象:如果第二天有事,我们想五点起来,于是第二天即使没有闹钟我们也会在五点起床。这就是吸引力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感觉、言语以及行为制造能量,这些能量依序吸引类似的能量:负面能量吸引负面能量,正面能量吸引正面能量。从结果上看,思想对事物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做是事物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
更广泛的说,吸引定律是当一个人的思想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而来。最典型的是比如会吸引具有类似思想的人,同时又被对方吸引的过程,这是一个相互吸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对另一个思想的影响。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两个具有相似心态的人会彼此吸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总是倾向于跟自己的同类待在一起。这主要是由于人在心理上需要寻求一种归宿感,从而获得五大需求之一的安全感。而能把分散的人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群体的就是这个群体的灵魂人物。一般被这个灵魂人物召集到一起的分散的人身上总会有这个灵魂人物的一些影子,也就是说他们具有某种共性,正是由于这种共性,这个灵魂人物才能把人们吸引过来,从而形成一个团结的群体。
3、看起来似乎墨菲定律相当于吸引力法则的负面部分。
如果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那么吸引力法则或者墨菲定律就不是唯心主义。
空想、幻想肯定不能给你带来好运,需要付诸行动,吸引力法则的作用在于它会增加让愿望变成现实的概率。而拥有梦想本身就是第一步,因为梦想而努力,设定计划,实施,根据情况修改,就提供了增加概率的可能性。
这也有点像马太效应,你自身越强大,越能吸引到强大的人物来帮助你。
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想法,看起来成功率不高,但是随着吸引力法则的不断吸引,似乎概率也提升了,这就是贝叶斯分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