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普·布罗兹·铁托,一个名字里带着明显硬汉风格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1892年出生的他,在1918年经历了共产主义的洗礼,并在此后领导南斯拉夫英勇的游击队,在反抗法西斯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乃是一位南斯拉夫历史上绕不过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本名朱加什维利,生于第比利斯。而斯大林一名,则源自于1913年他所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末尾所用的笔名,意为“钢铁之人”。
这位苏联的“慈父”一生创下何等辉煌的成就,不必我来多说,想必大家心知肚明。
以上二者,一个成功赢得了国家独立,得以在巴尔干半岛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另一个则是共产国际最大的依靠,是整个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得益于此,铁托与斯大林的关系一度被外界比作“小兄弟”与“老大哥”般亲近,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的关系,亦是自南斯拉夫建立以来,便如同兄弟般不分彼此。
可惜好景不长,上世纪40年代末期,二者迥异的政治需要,逐渐让南斯拉夫与苏联渐行渐远,继而分道扬镳,直至斯大林逝世前不久,双方甚至各自动员大军,想要来一场“生死决斗”,以至于最后双方一度言之凿凿的彼此诋毁,直言势不两立。
这种可怕的“分裂”,不仅为后来双方关系的发展带去极大的障碍,更是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格局。那么,斯大林与铁托为何“反目成仇”?这就带领大家直击铁托和斯大林,苏联与南斯拉夫之间的“生死冲突”。
铁托
时间回到1938年初,在南斯拉夫积极推进社会运动的铁托,出任了南共中央临时书记,之后他凭借手中的权力一扫南共内部派系纷争,为此后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基础。
1941年,在除苏联与英国以外,几乎所有国家都屈从于纳粹的“铁蹄”之时,铁托在那年4月底通过南共大会坚定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信念,并在6月掀起了反抗纳粹的起义。
那1941年的苏联又在做什么呢?那一年,苏联尚且还在德国法西斯的进攻下,陷入顾此失彼的艰难局面。而在铁托起义后,铁托几乎立刻便成为斯大林心中最亲密的战友。
接着,在南斯拉夫与莫斯科方面取得联系后,斯大林毫不吝啬对铁托的欣赏,还大力称赞他为南斯拉夫的解放者。而需要苏联支援的铁托,亦是在给莫斯科党中央的报告上这样说道:
“95%的南斯拉夫人把苏联看做南斯拉夫解放必不可少的战友!”
斯大林
1944年,南共代表密洛凡·德热拉斯在莫斯科与斯大林会晤,最终竟然从苏联那里获得了价值100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远超铁托预料。
而在军事援助方面,斯大林则更是慷慨,在铁托领导起义之后的3年时间内,苏联方面累积向南斯拉夫提供了15.5万支步枪,3.8万支冲锋枪,一万余支机枪,以及6000门各型号火炮,69辆坦克与491架飞机。
等到了苏联士兵与南斯拉夫游击队,联手解放了南斯拉夫首府贝尔格莱德之后,铁托受邀前往莫斯科,并受到了苏联当局的热烈欢迎。根据在场人员的回忆,斯大林就如同会见多年不见的战友那般,十分亲密地拥抱着铁托,并且预言铁托将在欧洲事务以及共产国际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全世界都以为南斯拉夫与苏联是世界上关系最亲密的两个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甚至有不少南斯拉夫人曾经讨论过南斯拉夫加盟苏联的事宜。
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句话用在“亲如兄弟”的苏联与南斯拉夫之间也并不不妥。
虽然斯大林不断在放下身段,铁托的脸上也洋溢着友好的气息,可南共与苏联在暗地里的摩擦却从未断绝。
与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等国,在苏联的扶持下取得独立地位不同,苏联的确在武器装备上给予南斯拉夫游击队不小的帮助,但这并不妨碍南斯拉夫人认为他们的独立与解放,是在铁托领导下凭借自己的身板一刀一枪打下来的。
尤其在面对南斯拉夫宣传的所谓“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解放过程中起了决定性因素”时,铁托更是展现了他性格中独立或是顽固的一面,他坚持宣称:“苏联绝不是南斯拉夫独立的决定性因素”。
毫无疑问,铁托的“强硬”让斯大林碰了一鼻子灰。
到了这时,双方也还不至于仅仅因为这样的“口角”而分道扬镳,真正让铁托感到恼火的,是斯大林逐步展现出对东欧各国的控制欲望。
二战后,伴随着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施行,以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斯大林进一步加紧了对东欧各国的掌控。1947年9月,斯大林组建了共产党情报局,用以掌控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行动,并将情报局的“办公室”堂而皇之地设立在南斯拉夫的首府贝尔格莱德。
斯大林的这般举动惹恼了他的“小兄弟”铁托,当铁托发现情报机构竟然在南斯拉夫公然招募“间谍”之后,更是怒不可遏,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间隙。
事实上,苏联希望将“苏联模式”强加给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的表现,不只有“秘密警察”一个途径。
在国家建设层面上,苏联坚持主张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不需要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只需要将自己境内开采出的工业原材料交给苏联,苏联就会帮助他们制造他们所需的工业产品。
若不细想,这个主意咋一听确实让人怦然心动,但倘若细想呢?这样南斯拉夫岂不是成了为苏联提供廉价原材料的“殖民地”吗?这如何能够轻易答应?
在国家组建方面,二战后,南斯拉夫与同属斯拉夫民族的邻国——保加利亚共同提议,组建起一个由斯拉夫民族为主体的“巴尔干联邦”,铁托与保加利亚的季米特洛夫对这一提议表示支持。可苏联却对此表示不满,并直接导致了联邦计划的告吹。
除此上述几点之外,铁托与斯大林之间的不合远不止这些。
在的里雅斯特问题上、在希腊共产党问题上、在南共不愿采取“苏联模式”社会改革的问题上、以及在包含了政党结构失衡、民族自主观念等深层次问题上,双方都有着堪称尖锐的矛盾。
收复贝尔格莱德之后的阅兵
在众多矛盾与摩擦之下,在1948年3月18日至6月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举办之前,苏共与南共之间就彼此之间存在的巨大分歧,连续交换了7封信件,可结果当然是:双方均无法妥协。
想想也是,一个铁托一个斯大林,一个在纳粹如日中天的时候领导南斯拉夫人民起义,而另一个干脆死伤了全国半数男丁,你说这两个人谁肯怂?既然两个人都不肯怂,而分歧又切实存在,你说说这又能怎么谈?
于是乎,双方的信件由一开始的沟通交流,变为了互相指责。
在接下来的布加勒斯会议上,苏联代表愤而指责南斯拉夫背离了马列主义,南斯拉夫则坚称自己是走在一条独立自主的共产主义道路上,双方最终仍是不欢而散。
铁托
当时间来到1949年夏秋之交,交涉无果的苏联终于朝南斯拉夫抛出了它最大的恶意。在一次党组织会议上,苏联代表人公然宣称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的“败类”,是“帝国主义先锋队”、“特务组织”,就连“法西斯-盖世太保集团”这样的的名头,都被按到了南斯拉夫头上。
如果说苏联对南斯拉夫的批斗,让铁托感到忿忿不平的话,那么真正让他感到头痛万分的,当属苏联实施的封锁政策。
当然,苏联的手段不止于此。在见识到铁托的“顽固不化”之后,莫斯科方面开始策划推翻铁托在南斯拉夫领导地位的计划,根据事后披露的信息,该计划分为三步,可以简单归纳为:
煽动内乱;
扶持反对铁托的代表;
武装介入。
从1949年到1952年,南斯拉夫在与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的边境上,发生冲突的次数不断上升。尤其在1952年,冲突次数竟高达2390次!
不只是南斯拉夫,几乎所有人都感觉到了边境冲突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就在南斯拉夫与苏联的冲突几乎无法避免之时,西方世界的介入导致苏联军事介入的风险越来越大,安排在南斯拉夫周边静候南斯拉夫内乱的苏联军队,也就只能无功而返。
此后,斯大林并没有停止扳倒铁托的尝试,只是由于铁托在南斯拉夫的巨大威望,南斯拉夫的“反对派”始终难成气候。
斯大林甚至还曾经讨论并实施了对铁托的刺杀,但在南斯拉夫安保部队专业的保护下,铁托始终毫发无伤,甚至写信嘲弄曾经亲密无间的战友斯大林:“不要派人来杀我了,我们已经抓了五百个人了,有些人带着炸弹,有些人拿着枪……如果你还是派人来杀我,那我也派个人去莫斯科,我肯定不会送第二个。”
不久之后,斯大林因脑溢血而死于1953年3月5日,斯大林与铁托之间的“斗法”结束了,而南斯拉夫与苏联的“斗法”却远未因此结束。
我们不知道的是,铁托这个“小兄弟”会不会在他人生接下来的27年时光中,偶尔回忆起这个曾经亲密无间的“老大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